祕魯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趙凡丁201


1/國家概況:秘魯共和國,地處南美洲西部,面積128.5萬平方公里,人口3177萬(佔南美國家第5位)。

2/國家標識:(1)首都:利馬。(2)國體政體:總統制議會共和國。(3)國旗:3條豎長方體組成,2側為紅色、中間為白色,白色長方體鑲嵌國徽。(4)國徽:為繪有國獸、國樹、國花的盾徽。(5)國獸:駱馬。(6)國樹:金雞納樹。(7)國花:向日葵、坎塗花。

3/人口構成: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人37%,白人佔15%,其他人種3%。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克丘亞語。19世紀80年代,有華人進入秘魯。據不完全統計,現有華人血統的秘魯人約500萬人(融入當地文化,已不懂華語)。另有日裔等亞裔人等少數民族。

4/歷史文化:秘魯(印第語意為玉米之鄉)原居民為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古文明中心之一。公元11世紀,克丘亞人(印第安人一支)來到庫斯科,逐步擴張,建立了著名的印加帝國(意為太陽子孫之國)。1531年西班牙人入侵秘魯,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立總督區,成為南美洲統治中心。為反抗西班牙人的掠奪和壓迫,印第安人進行了多次起義失敗。1820年拉美著名解放者聖馬丁率軍從智利攻入秘魯。1821年7月28日秘魯宣佈獨立。1835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成立秘波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其後,文職政府與軍政府輪流執政。1990一2000年,日裔藤森當選總統,因腐敗下臺。2018年3月馬丁.比斯卡拉當選秘魯總統。

5/地理位置丶地形地貌:秘魯北鄰厄瓜多爾丶哥倫比亞,東界巴西,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安第斯山脈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面積1/3。西部沿海地帶為熱帶沙漠區,灌溉農業發達,城市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平均海拔,為世界第1大河亞馬遜河的發源地。東部地區是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帶。東南部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2大湖的喀喀湖。秘魯森林佔國土面積51%。

6/礦產資源:主要有銅丶鉛丶鋅丶銀丶鐵丶石油等。鉍丶釩儲量佔世界第1位,銀儲量為世界第3位。

7/物產特產:玉米原產地,盛產駝羊毛、魚粉。

8/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4個省和1個直轄區。首都利馬為國內第1大城市,人口781萬。

9/著名風景區:古城庫斯科。高山之都馬丘比丘(印加語“馬丘比丘”為古老的山頭)遺址。納斯卡谷地的神密的“巨幅大地畫”等。





趙凡丁201


秘魯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東岸,東部以巴西、玻利維亞為鄰,南端和智利接壤,北靠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周邊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境內多山,西部為濱海沙漠,東部為亞馬孫大森林,地勢平坦、河流密佈,熱帶綠林遍野,地形複雜。秘魯是世界古文明印加文化的發祥地,印加人在數學、天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有著名的海港卡亞俄與首都利馬瀕臨。利馬是全國最大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市內天主教堂特別多,有聖弗朗西斯科學教堂、聖佩德羅教堂等


聖保羅11


它是玉米的故鄉,古人豎柱栓日留住賜予其金種子的“太陽神”;他們是“太陽的子孫”,根植於印加歷史的集體記憶在21世紀依然充滿活力。

秘魯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部,北靠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東臨巴西、玻利維亞,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公里,國土面積128.5萬平方公里,居拉美第四位.

該國自然資源豐富,礦產總量居世界第七,白銀產量世界第一,銅、鋅、錫、金儲量及產量均居世界前六,還有較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煤、磷塊巖、重晶石、硼酸鹽等儲藏。森林覆蓋率為58%。秘魯海岸線長,洪堡洋流攜帶的冷水形成豐富的近海漁場,成就秘魯世界漁業大國地位,1970年曾創下年捕1200萬噸歷史最高紀錄,魚粉產量和出口常年位列世界第一,有趣的是當地人多無食魚習慣,捕撈量的90%用來加工魚粉、魚油,年出口創匯在10億美元以上。

2016年全國人口3177萬,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增長率為1.1%,預期壽命75歲。從族群構成看,秘魯是個文化多元的國家,居民中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種人佔37%,白種人佔15%,亞裔和非洲裔佔3%。超過90%的居民為天主教徒。1975年起,克丘亞語同西班牙語一起成為官方語言,在秘魯,大約72%的人口以西班牙語為第一語言,27%的人講克丘亞語。

史上秘魯乃至安第斯山脈一帶的印第安人是神奇的印加帝國的主人,享有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之一的聲譽。在印第安語中,“印加”即為“太陽的子孫”,印第安人以此為榮。相傳紀元前,安第斯一帶有一個阿摩達王朝,它文華武英,悠悠千載歷62朝,被史學家稱為“前印加傳奇時代”。公元12世紀,的的喀喀湖地區一個克丘亞人部落崛起,首領率眾向日出之山遠征,並依太陽神之囑定都高山之巔的庫斯科,建立起印加王朝,第9代君王1438年登基後完成對周邊的征服,成為帝國的締造者。其子圖帕克即位後,印加進入極盛時期(1493—1525年),疆域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美洲最大的帝國和文明中心。

1531—1533年,西班牙人皮薩羅率軍進攻內部紛爭下漸漸衰敗的印加帝國,在掠取印加人4.5噸黃金、128噸白銀的贖金後卑劣食言處死印加國王,洗劫都城庫斯科,秘魯從此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72年,最後一位印加王在與殖民者的戰鬥中陣亡,印加帝國400年文明史終結於西方人之手。印第安人反抗殖民者的鬥爭從未停止,以1742和1780年兩次大起義最為劇烈,後者在圖帕克·阿馬魯領導下提出重建印加帝國和“不獨立,毋寧死”的口號,規模曾達6萬大軍並解放秘魯總督區50個省中的24個……秘魯政府在紀念起義200週年之際追授他“解放先驅、賢哲和烈士”的光榮稱號。傳世名曲《雄鷹飛逝》(又譯《老鷹之歌》)謳歌這位印第安領袖靈魂化作雄鷹,翱翔在安第斯山之巔,永生於拉美人民心底,政府已將這首民間傳唱已久、1913年正式成曲的不朽之作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秘魯作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和堡壘,其獨立進程艱難曲折,先有內部起義,然後是1820年南美獨立英雄聖馬丁率軍從智利進攻秘魯,次年7月,他在利馬宣佈秘魯獨立。1822年,聖馬丁與玻利瓦爾在瓜亞基爾舉行歷史性會晤,自認“秘魯同時容納不下兩個人”的聖馬丁主動隱退,留下一個歷史之謎和一段英雄佳話。1824年,西蒙·玻利瓦爾和蘇克雷將軍在阿亞庫喬決定性地擊敗殖民軍隊,玻利瓦爾一度成為秘魯的國家領袖。

1823年該國第一部憲法頒佈至今,近200年裡秘魯一路坎坷,政權長期在孱弱文官和動輒干政的軍人間交替,最後的軍政府於1980年下臺(1968年政變上臺後,軍政府在土改、國有化和社會公正等方面取得相當成果),極端組織“光輝道路”掀起內亂,20年間近7萬人喪生。

進入21世紀,秘魯社會經濟呈現新氣象,2001年產生該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印第安人總統。2011年新一屆總統誓言“增加社會包容性”,走巴西盧拉式的實用主義道路。美洲開發銀行2012年稱秘魯為拉美“新虎”,依據包括近十年經濟增長迅速,貨幣穩定,信譽評價高,發展惠及貧困階層,特別是幫扶、衛生和教育等方面,制定適用的礦業法律,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等。2016年實現GDP1920億美元,貧困率21.8%,預期壽命74.7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太陽子孫”國度的成就遠不止這些,它擁有豐厚的歷史遺產,像宏偉的馬丘比丘古城遺址、納斯加谷地神奇“巨畫”、印加古都庫斯科、太平洋殖民港口卡亞俄;它以安第斯特產羊駝製成的傳統服裝“彭丘”和“包治百病”的無毛犬讓世人眼前一亮;秘魯的醫學研究和教學中心享譽世界,利馬還有世界從事馬鈴薯研究的最大最權威的研究中心之一;它還培育出兩位世界名人,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