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正在喂他收養的一條流浪狗

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以車為家,以“皖S”為門牌——他們就是來自安徽亳州的農村、分散在全國各地城市的房屋“補漏人”。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吃飯前一定要滿上 但喝了酒從來不開車

在貴陽的城鄉接合處,很容易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一輛輛麵包車看似零散但又有序的停靠在道路的一側。他們有時單獨接活,有時組團出動,“專修房屋漏水”的廣告牌立在車頂,想不注意到他們都難。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一家出一個菜這樣就湊成一桌了

遠離家鄉

在貴陽,他們主要分散在大營坡、二橋、花溪和小河等地。他們每戶都有一輛麵包車,前排是駕駛室,後面兩排則改裝成一個半米高的床,床底塞滿了補漏用的材料、炊具和生活用品。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酒加滿這樣才公平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戴青標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來貴陽將近十年,大營坡附近一直是他的經營活動範圍。跟他一起駐守在大營坡的除了女兒和女婿,還有同村幾個也姓戴的鄰居。

戴青標告訴記者,他們附近村落的人幾乎都在外面幹這行,保守估計都有上萬輛車,而在貴陽就有上百輛。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背井離鄉到貴陽生活,已過不惑之年的戴青標顯得很淡然:“我們老家氣候不好,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在農村靠天吃飯,種地能掙幾個錢啊,窮!在貴陽氣候好,很舒服。”戴青標說:“家裡都沒人了,而且出來久了,各方面都習慣了。”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車內空間十分狹小 電扇是為夏天準備的

來貴陽之前,戴青標還在湖南、湖北和廣西呆過一段短暫的時間,“在那邊待得都不長,剛去的時候有活幹,一段時間以後幹完了,生意就不怎麼樣了,而且那邊天氣太熱,沒幾個月我就走了。”

最終他選擇留在貴陽,“剛來大營坡時,這邊房子都很破,能接到很多活。本來也打算幹一段時間就離開的,但是這邊生意還算不錯,就留了下來。”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車內空間十分狹小 電扇是為夏天準備的

談到自己的職業時,戴青標有些自豪:“我們這個工作比較自由,想接工作的時候就接,不想接的時候可以直接在車上休息。我們比那些打工的強不少,先不說我們比他們多掙多少,至少我們不擔心老闆拖欠我們的工資。”

因為完全是個人經營,他們接的工程基本以附近居民的單件活為主,都是做一單收一單的錢。

融入貴陽

大營坡這片區域的“補漏人”呆得最長的有十多年,短的也有一兩年。對貴陽這座城市雖然他們都誇氣候好,人也好,但在言語間還是會透露出他們與這座城市的不適應,以及在融入這座城市時的小心翼翼。

多年來,戴青標和同鄉們都選擇停靠在雲巖區環衛站的灑水車附近。每當夜幕降臨,道上擠滿了一輛輛趕著歸家的車,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車開到灑水車旁邊停靠下來。“選擇這裡一個是因為這裡路比較開闊好停車,另外一方面是用水比較方便,”戴青標說。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車內的生活用品及電器

據瞭解,雲巖區環衛站的灑水車每天作業3次,兩次是在白天,一次是在凌晨兩點。由於貴陽坡路較多,而且灑水車在作業時會顛簸,所以灑水車的水泵不能把水箱裡的水完全抽乾,每天水箱裡都會剩一些水。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對於“補漏人”借用灑水車裡的水,雲巖區環衛站灑水車的管理人員說:“我們灑水車有十多輛,看守的人只有兩個,根本管不過來。不過,他們拖家帶口的住車上,不讓他們用又覺得他們不容易。”

灑水車裡的水他們主要是接用來做飯。通常會在麵包車和灑水車之間隔有個一米左右的空隙,一塊菜板和一張摺疊桌子,一個簡易的廚房就搭起來了。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戴青標做晚飯。雖然有女兒在身邊,但幹完一天活回來的戴青標總是會搶著給大家露兩手。這晚的主菜是貴州的特色——— 青椒雞,跟貴州人的作法一樣,戴青標放了很多青椒,在貴陽生活多年的他已經習慣了貴陽菜的重口味。

晚餐很豐盛,但是沒有煮米飯。從北方來的他們還是習慣吃饅頭,饅頭不夠時就再煮點面吃。

許向磊是戴青標的女婿,去年跟戴青標的女兒結婚後一同來到貴陽生活。老戴在做飯時,許向磊正抱著自己6個月大的孩子。

知道記者的身份之後,許向磊下意識地抱緊了懷裡的孩子:“記者?我們的垃圾都收拾乾淨,沒有亂扔!”

見狀,戴青標的同鄉戴二樓解釋道:“之前我們有很多車在這邊,可能覺得我們影響了市容市貌。很多車現在都往百花山那邊移了,我們也只有晚上才會在這裡,第二天一大早都會開走。”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困難重重

“補漏人”是靠天吃飯的。

戴青標說:“只有下過雨後,大家才會知道自己的房子漏不漏水。”也許他們喜歡呆在貴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裡“天無三日晴”。但跟夏季相比,進入十一月後,貴陽的雨水少了很多。戴文龍來貴陽已經將近十年,還有車貸要還的他對於這樣的情況很是著急,“這個月我們這裡的車,沒有哪一個不虧的,天氣好了接不到活。而且附近的民房都在拆,需要我們人的也越來越少了。”

正巧,這天他們接到了這些天來的第一單生意,一群人幹完活回來之後就開飯。圍著小桌子,有的蹲著,有的坐著,邊吃飯邊分起錢來。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大夥終於達成統一意見,每人分到了140塊錢,這也是他們這幾天賺到的第一筆錢。分到錢的每個人都很開心,但他們還不知道下一筆生意在哪兒。

分錢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戴方方抱著自己十個月大的孩子狠狠地打起來。他白天跟著大夥出去幹活,把車停在灑水車旁邊,他的妻子怕有交警來查,就把車開到附近的一個院子裡停起來。那個院子是用來擺夜市的,到了傍晚,等戴方方收工回來之後,夜市攤已經把他的“房車”重重圍住。車開不出來,沒辦法做晚飯,晚上睡覺的地方也成了問題。戴方方埋怨妻子起來,最後只能打孩子洩氣。戴方方的妻子也覺得很委屈,一氣之下打車離開了。

“補漏人”的麵包車通常是停在路邊攬活,所以被交警攆、開罰單甚至扣分都是家常便飯。戴文龍說:“我的駕照已經被扣的只剩3分了。我們的駕照都是在安徽老家拿到的,去年我有兩個老鄉就因為分被扣光了,專程回老家去重新學習。我們也沒辦法,在這裡很多年了,大家房子漏水就知道到大營坡來找我們,讓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我們就接不到活了。”

交警也有苦衷。負責大營坡這塊的巡街交警陳鎮說:“我每天早上7點就過來,他們看到我來就馬上開走。但是我要巡查整個區域,不能一直盯著他們。這裡是新添大道的主幹道,他們停這裡很容易影響到交通,又不可能在主幹道給他們畫停車線。在百花山那邊有停車線,但停車位也很緊張。”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女人在家裡不僅要幫著做活還要做法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色香味俱全的肉類食品

努力求變

“大家都覺得我們住在車上,吃在路邊怎麼怎麼樣,但是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真沒覺得有什麼”,戴文龍說。在這群人看來,住在車裡就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他們不希望在這裡被看作是城市的異類。

像遊牧民族一樣,靠近水源和有一塊方便停車的空地,是他們選擇聚居地的標準。在二橋的黔春路上也住有一群“補漏人”,隨著在貴陽的時間越來越久,原來車裡尚能容納小兩口,但當多了一個孩子,特別是孩子大了需要一個地方學習時,空間就不夠了。所以在黔春路上的部分“補漏人”開始租房,找一個地方安定下來。

戴威也找了一個地方安定下來,但跟別人不同的是,他租了一個門面——— 他在去年成立了一個防水補漏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他把自己的同鄉都納入到自己的公司管理下。“之前我們都是在單打獨鬥,開著車只能接一些民房的活,大的工程接不了,就算接了也沒有能力去做。現在成立了公司,我們可以去接這些在建商品房的防水工程。”戴威說,“就算以後附近這些民房拆沒了,我們也不會擔心沒有活了。”

由於公司剛成立不久,各方面資源都不足。知道記者來了,戴威“採訪”起記者來:“在報紙做廣告是怎麼收費的?我們想給公司做一個網站,但是不會……”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是他一個人在操心,他在為他們這群人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晚飯吃完已經10點多,戴青標的女兒留下來收拾碗筷,洗完碗後用水把路邊洗刷了一遍,然後把所有的垃圾集中打包扔掉。他們小心地按照這個城市的規範在生活著,希望有一天能真正的融入到這個城市。

戴青標有個願望:以後別人再提到他們時,他們只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而不再是城市環境的破壞者。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我老婆孩子還在家裡 我現在單身 別拍我。。。

城市需要他們,他們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走近“補漏人”

有的徽商在停車處會租住房屋居住

■記者手記

將近年底,大部分“補漏人”都開始計劃回家過年的事。他們每年就過年的時候回家一次,對他們來說,安徽老家算一個家,常年生活的貴陽算半個家。“大多數貴陽人還是歡迎我們的,如果不歡迎我們,我們也不會在這裡呆那麼多年了。”在黔春路停泊了多年的“補漏人”老喬說:“等過完年我們就回來。”

不可否認,這個群體確實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麻煩”。但是不管是初來乍到的陌生,還是日積月累的漸漸熟悉,在城市中他們都屬弱勢的那一方。他們踩著城市管理的底線,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存。但既然這群“補漏人”能夠在貴陽這片土壤紮根十幾年,就說明貴陽市民需要他們,離不開他們。因此,如何管理好這個特殊的群體而不是一味地制止、處罰和驅趕,需要我們的管理部門更多的包容和智慧。

最近兩年,貴陽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會有更多的外來人口進入貴陽。在面對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時,我們的市民和管理者用什麼樣的姿態來對待他們,也會影響到他們對這個城市的貢獻。希望更多的外來人員能像這群“補漏人”一樣,成為貴陽的“常客”,而不是匆匆“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