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王東嶽和通用工具對文化的不同定義

王東嶽老師關於文化的定義:

王東嶽對於文化的定義,很清晰簡單,“文化是為生存服務,就是人類面對其生存環境產生的謀生行為體系的總和。”

其關鍵詞就一個——生存。這是文化版本的進化論。他由此解釋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如中國人之所以收斂個性、不張揚,來源於自古以來的以農耕為主的生存方式,而生產資料土地是稀缺的,所以人們不得不要收斂慾望,緊密合作。而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環地中海地帶,由於自然條件有限,需經商在別的區域換取食物等生存物資,所以平等交換,由此產生的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的底層代碼。

另外多文化的交易交流的產生,導致溝通艱難,所以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交流逐漸形成以音標作輔助的方式,久而久之導致拼音文字成為西方標配,而象形文字被拋棄。象形文字本身就攜帶意思,最近很受用的一個解釋是說其實象形文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但是拼音文字獨立出來其實只有讀音的意義並無實際含義,所以拼音文字必須在語境中作用,這種前後的語義關係進一步導致邏輯在西方的產生和最終成為決定性的思維方式。所以中國是以具象思維為主的,西方是以抽象思維為主的。

具象思維必然對於藝術發展大有裨益,琴棋書畫詩酒茶之博大精深,世界任意一方也難以望中國的項背。而抽象思維的產生,使得科學在西方大行其道。有人經常拿四大發明出來說事,這裡要特別說明一點,中國的技術是不錯的,但它不是科學,因為它是具象的,實踐的,和具象的思維方式可謂一脈相承,有了火藥沒有抽象思維的追問就產生不了化學,有了指南針沒有抽象思維的追問就產生不了磁學,電學等。這裡事實上相當嚴謹地回答了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有四大發明的中國。

西方人發現草藥有效之後一定要追問為什麼有效,從而提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做成藥劑。但中藥則是另一個思路,發現某東西有效之後,記錄在案,等記錄多到一定的時候,用一套形象的理論表達出來,如五色五味入哪個髒。中藥更在意實用性,西藥更在意邏輯的嚴密性。這就是技術和科學的區別。

通過王東嶽的觀點,文化其實是帶有功利性的,表現在對自己生存的保護。人絕非客觀的動物,功利性很強。我們如何看待現在的文化現象?一代代人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又是為什麼?比如金錢至上的社會,只要能賺錢的事情都被賦予正確的意義。比如微信朋友圈產生對於生存結構的意義是什麼,是在於利益性社交效率的提高。從功利的角度確實可以詮釋現在的很多現象。再比如越來越多的不婚女性產生其實是因為她們經濟能力的崛起以及人工授精等技術的產生使得不用依賴男人從而獲得更多的人生自由度。真可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啊。

王東嶽老師的思想很發人深思,從一個角度嚴謹地解讀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也順理成章地定義了文化。

餘秋雨、王東嶽和通用工具對文化的不同定義

餘秋雨的文化定義: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這個文化定義的精華是集體人格,這個概念取自於瑞士心理學家榮格。集體人格這個概念出現,使文化找到了終極歸集點,那就是人。

中國最早以創作來實踐榮格的觀點的是魯迅。他通過阿Q等形象對國民性的解釋,就是對集體人格的探索,促進了文化的本義。

其實儒家學者早就把中國文化的目標與人格理想相連,因而建立了君子之道,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與君子理想互補共存的,還有佛家的覺者理想和道家的真人理想,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的宏大內涵。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水平。

餘秋雨老師、王東嶽老師和通用工具對文化的不同定義,說明當代學術研究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一樣。

餘秋雨、王東嶽和通用工具對文化的不同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