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一、

在網上,有一個詞叫“35歲危機”。意思是,許多公司的HR在招聘時,超過35歲的應聘者,一律不考慮。

這種現象造成一些超過35歲的從業者,開始擔心自己被裁員、被失業。

人到三十五,雙眼一睜,就兩股戰戰,每天都是危機重重。

日劇《大叔之愛》裡,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你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裡罵。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車、有孩子的。”

身邊的許多中年朋友看後,都含著眼淚表示:“好扎心。”

他們說:“如果老闆看他們不爽,在被罵完後,還會小心翼翼地為老闆端上一杯水,讓老闆潤潤喉嚨。”

人到中年不如狗,人過三十五歲狗不如,是他們的真實處境。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二、

35歲是個坎,找工作的坎。為什麼?

在中國,年齡是個運數,一個政策畫個線,很多人的命運就改變了。延退政策一出,申請提前退休的一大把,中超出臺了23歲球員出場要求,很多24歲的球員調侃要退役,因為上場的機會太少了。

為什麼不同企業把用工的年齡界定在35歲?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改革開放也有阻力,因為有一批老同志觀念不更新,於是有了“幹部年輕化”這個提法,並且要求貫徹實施,基層年輕幹部的劃分界定為35週歲以下,自此人們普遍有了用35週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式。這個規則延續至今,不論是公務員、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已經成了招聘求職時的潛規則。

從人的生理發展來講,35歲是一個分界線,多數人在學習能力、工作精力、思維活躍度等方面會出現顯著的下滑趨勢,因為組建家庭、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問題也使他在工作中無法傾盡全力。

以前35歲定律之前主要針對藍領和基層白領,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面臨這個問題。

經濟不是特別好,感到恐慌的不只是個人,還有你的老闆,所以除了公務員和國企,基本差不多的公司都在做幾件事:收緊和聚焦,具體表現首先就是裁員,尤其是那些職位比較高、待遇比較高、作用不突出的中年人。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三、

一位華為離職職員工講:“最近也在網上投了不少簡歷,我們這三十多的年紀,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業也不要,面試機會就會很少。少數小公司面試過,可算下來到手的工資,稅後連房貸都不夠。更有個別小公司,還看不上我們。”

語氣中,充滿失落、不甘,以及無可奈何。

人過35歲,在職場上的危機壓力危機,還不僅僅侷限於華為。

35歲,已經結婚成家,上有老人,下有兒女,身邊還有妻子,生活壓力巨大;在工作上,你的能力、思維、技術,已經慢慢落後於年輕人。

此刻, 你想換份新工作,職場嫌你老;你想退休,政府嫌你小。

35歲,前有職場荊棘迷途,後有新生截堵追趕。

35歲,是你人生最無助的年齡。

光是舉起雙手投降,就能用光你的所有力氣。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四、

難道上了年紀就沒有戰鬥力嗎?我們有經驗啊!

還是上面那句話,“你所有的經驗,可能都是障礙”。

因為這世界變化太快了!

我們的很多焦慮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東西超過了自己的認知,超過了自己的駕馭能力。各行各業都在超速運轉,對能力、體力、人脈、學習能力、深入思考能力都要求很高。

比如做零售業,以前做實體,鍛鍊好幾年終於明白了怎麼做坪效分析,怎麼做營運可控費用分析、連帶率……

但發現主流成了電商,努力學習吧,總算明白了活躍用戶量、轉化、留存、復購、GMV……

但發現微商來勢洶洶,粉絲數、流失率、傳播率、好評率、分享率、反饋率……

這些可怎麼整?看起來都是賣貨,但每個領域背後的運營方式完全是不同的領域。當你努力更上潮流,無人貨架又要來了……

這種趨勢是普遍的,哪怕是娛樂業。以前拍個電影,搞定導演、演員、編劇、院線也就差不多了,但在各路資本的推波助瀾下,一個電影就是一個金融產品,保底、對賭、各路私募、通道你都需要懂,不然很難賺到錢。

而且這一切還在加速,AI的話題還沒炒熱,區塊鏈就來了,“幣圈一日,股市一年”,你好容易弄清楚了分佈式、共識機制,還有拜占庭經濟學等著你……

所以你要麼跟上,要麼等著被淘汰。

35歲,尷尬的年齡,我被公司炒魷魚了!

五、給職場朋友的五點建議

1、如果可能,還是要好好讀書與學習

高起點高學歷帶來的職業機遇不同,接觸的環境圈層包括未來的眼界,都會大不相同。

2、如果可以,儘量多學一門技藝

對於很多沒有資源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所謂“天荒餓不死手藝人”,問題在於你要沉下心來,將技藝磨練純熟,切不可情緒用事半途而廢。

3、 工作不僅僅是提升能力的地方

更是磨練我們的脾性、歷練我們心態的地方,職場中的核心要素無非兩點,一是做事,二是為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你一旦走出職場走向市場創業或做點自己的事情,這兩點至關重要。

4、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儘快熟悉整個領域,找到該領域的價值核心

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機會,合理安排工作分工及節奏,積極主動地接觸並處理那些核心工作。

5、記住,企業的本質是盈利,而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就是一種交換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再深切的情懷也無法逃離市場規律,你要時刻審視自我,永遠都不要把公司當做家。

歡迎關注【HR從菜鳥到精英】頭條號,每天學點勞動法,助力你的職場加工資!

有問題可留言諮詢,但一定記得先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