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很纠结,究竟要不要写这个话题?

了解姜Sir的朋友都清楚,Sir是一个极致的产品主义者。相比房价涨跌和投资趋势,我更愿意聊户型、规划、景观、服务……

因为Sir相信,一切市场的根基,都应该以产品为主。

可是,在写过这么多新盘推荐、分析了这么多项目卖点之后,Sir却越来越陷入一种迷茫——辛辛苦苦分析完一个项目的规划,却要为它能否实景呈现提心吊胆

最近一段时间,耳边不断传来各新交付楼盘业主维权的声音。甚至,这已经不是天津的个案,而成为全国普遍爆发的现象。

当然,姜Sir一定不认为所有的业主维权全部都是正确的,但这么大范围的出现交付纠纷,这背后一定有哪里出了问题。

只能说,这个行业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1

很多自媒体提出一个问题:这两年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姜Sir倒是认为,并不需要这么悲观。毕竟,房地产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各种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整体进步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倒退十几年,绝大部分小区是不会有地下车库的,而现在地库基本成为标配;现在天津执行的四步节能标准,使得新楼盘在保温隔热等性能方面,要比以前的老小区提升不少;在户型设计方面,舒适度、功能性等也比之前更加科学、合理……

那么,为什么最近还有这么多的新项目出现了交付纠纷?

姜Sir个人观点,三个根本原因所决定:

其一,限价背景下,各项目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减配潮。

其二,高速扩张、高速周转成为主流,很多开发商在运营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

其三,房价走平甚至下跌,客户的心态发生变化。当自己预期的产品品质与最终呈现的结果出现偏差,容忍阕值降低。

前两种情况可能是主因,后一种情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在当前市场中开发商普遍被妖魔化的背景下,一旦出现新盘交付纠纷,人们普遍的反应一定是开发商全责。

姜Sir无意替开发商洗白,也不会无原则地替购房人站台。一起新盘维权的背后,一定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

但开发商和业主,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站到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上。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2

姜Sir相信,没有哪个项目,是开发商一开始就满打满算想要做砸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初心,最终都能变成现实。每一个微小差错的积累,最后就有可能聚集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当前的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学习碧桂园好榜样”,追求高周转,快速上规模,去年卖300亿今年得卖1000亿明年要卖2000亿。

毕竟,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没有规模企业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当然,高周转的本质是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模式本身并没有错,高周转也并不能和低品质划等号。

只不过,很多开发商想学高周转,可是内部管控体系却并未跟上,结果在速度与效益考核导向的指引下,造成诸多的失衡

比如某全国知名房企首进天津后,2年多时间内人员大幅流动,造成各专业“不交圈”——规划更改了销售不清楚,设计有变施工不清楚,施工更改了客服不清楚……最终,导致首个交付楼盘出现质量纠纷。

尤其是,当日益流行的高周转叠加上严厉的限价,之前一切的操盘经验全部失灵。开发商也得吃饭,作为企业追求利润天经地义,涨价“开源”不成,唯有减配“节流”

至于减配,其实各项目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有一些,是地价实在太高,账是真算不过来,只能在配置上东减西减,力求把损失降到最小。

有一些,地价倒是算得过来,但是集团要求的利润指标摆在那,价格批不上去,唯有减下配置降低成本。

还有一些,是为了平衡整个城市公司的收益,A盘亏损,B、C盘来背。

不论是哪种类型,总之,在各房企里神一般存在的成本部面前,纵使营销部多么希望总结出各式卖点,任何渴望也都是苍白无力的。甚至到最后,还可能成为交付时的救火队员。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3

必须一本正经地仔细说道一下减配的具体形式,让大家除了在愤怒骂街的同时,还能很专业的了解其中的门道。

大致而言,减配主要集中在公共区域户内用材

公区减配是现在最为常见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园林景观、地下车库、外立面装饰、大堂楼梯电梯等几方面。

园林景观减配很容易发现,多铺草坪少种树,儿童器械进口改国产,小区甬道石材改柏油,小桥流水、廊桥亭榭一律取消……

不过讲真,其实在景观上减配真心省不下多少钱。现在一个10万方的项目,景观撑死占地两三万平,1平方米省下两三百块那就算大幅减配了,也才省下大几百万不到。这对于一个动辄数十亿投入的项目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地下车库真心费钱,但每个项目的车位配比都有最低规划要求的,不是想省就能省。那就按照国家最低标准建:面积能少挖就少挖,地库层高、车位面积减到最小,地坪漆变水泥地面,墙面用最廉价乳胶漆,照明、通风设备也用最便宜的……

于是,也才出现了某些项目的某些楼座,电梯不能直通车库的现象——因为地库不是全地块开挖。

外立面装饰减配,这个也是省钱的大头。

涂料、真石漆、铝板、石材、饰面砖……据业内人士说,里面的偷手极大。别说是不同材料,即便是同一种材料,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价格都会差很多。

当然,因为现在天津规划部门处于安全考虑,在严格限制干挂石材、饰面砖的使用,客观上促使了外檐真石漆的流行。而且你也不能理解为,石材和饰面砖就一定比真石漆高级。日本进口真石漆,价格和效果反而都要优于国产石材。只不过,应该不会有开发商用到罢了。

大堂、楼梯、电梯等公区的减配也很明显。

大挑高的气派大堂面积被压缩,可以多增加一些可售面积。复杂吊顶和灯光系统、单元门的石材门头取消掉,消防楼梯瓷砖地面改水泥,电梯名牌改杂牌……

而且,以上公区减配更容易引起纠纷,因为样板间通常是不会展示这些,合同中约定的也很粗线条。

户内用材,主要体现在门窗、电气、管材等材料的选用上。

一般门窗是重头戏。窗户虽然都会符合“四步节能”标准,但因品牌不同,隔音、推拉顺畅度、耐用度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区别。入户门,档次差别很大,而且是最容易引起客户反弹的部分。

分电箱、上下水管线、电线等,和钢筋、水泥等等同属隐蔽工程,更多只能看开发商的良心了。

至于精装修,原来很多规划做精装的项目,现在都改为毛坯,或者采取毛坯+精装包的方式,这也算是减配的表现之一。而精装包,也会在材料品牌、施工工艺等方面,有不少减配的可能。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4

看过上述总结,相信绝大部分购房者一定会义愤填膺,大骂开发商黑心、贪婪、不负责任。

但是不得不说,在如今这样一个畸形的楼市当中,单纯的道德审判并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开发商终究还是企业,首要的任务还是“活下去”。再强烈的情怀,在严峻的生存压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而且历史上,各种房地产项目交付时的质量纠纷并不鲜见。毕竟,中国楼市仍然是一个期房市场,我们买房时只能依据规划、图纸和历史经验进行判断,却无法预测交房前两三年中市场和开发商的变化

这其中,每当房价进入下行通道过程中时,各种维权事件又尤其之多。天津还只是刚刚冒头,君不见前些年的杭州、深圳等城市,总会出现购房人砸掉售楼处的新闻。

根本上,这还是和购房人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关系。

牛市格局中,即便遇到交付时的质量问题,总还是会因为房价大幅上涨、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补偿机制,而最终隐忍不发。

可当房价阴跌开始之时,所有的矛盾都会爆发出来。人们的超强预期,和项目实际呈现结果形成巨大落差,一根火柴也会点燃业主心中愤怒的火焰。

购房人会比较、会算账、会心有不甘:我花了那么多钱,最终交付的却是这么不堪,早知如此我还不如等现在某某楼盘了,比你地点更好、价格更低!

大家心里想的,其实就是两个字:“不值!”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5

相比之下,姜Sir更想吐槽一下限价制度。

各地从2016年“9·30”之后,开始普遍执行限价政策,即预售价格审批受限。

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限价本来应该是一种临时阶段采取的非常手段。但现在,却似乎有越来越上瘾的趋势。

毕竟,在中央严令“遏制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大幅增加供应量短期内难以奏效,而严格限价则是保持统计数据平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客观讲,一段时间的限价,对于整个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有很强烈的遏制作用。可是在实施了近两年的时间后,各种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放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否认了企业品牌、优质产品所能体现的溢价功能,变相引导开发商更加强调成本控制、却放弃了对品质的追求,间接又引发捆绑精装、车位等各种反常现象

现在,天津楼市整体的弱势格局已经形成,各项目打折、优惠的政策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是以低于限价的首开价入市。这表明,

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已经被逆转

在这种背景下,也许正是逐步放松、甚至取消限价的有利时间点。毕竟,以现在的格局,即便放开限价,整体市场价格报复性大涨的可能也几乎为零了。

相反,却更能促使各家房企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产品层面,鼓励更优质的项目入市,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目前,天津发生的几起交付纠纷,其实和限价关系并不大。但谁又能保证,未来一两年内,不会出现更多“限价→减配→维权”的恶性纠纷?

6

至于正在遭受交付质量纠纷的各位朋友,很抱歉,真的想不出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希望大家维权时,投诉也好、起诉也罢,做到有理、有据、有节,该坚持就坚持,该妥协就妥协。无论如何,一切以解决问题为首要出发点,不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最后,必须跟开发商讲几句。

平时喊那么多口号都没用,关键时刻只看你的责任和担当。老百姓买套房不容易,出现问题积极沟通,该整改整改,该赔偿赔偿,耐心细致地找到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 END -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2018·9·13

这两年我们买到的房子,会不会是史上最差的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