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游记...

早闻嵩山石奇,水秀,云诡,树美。在这深秋收获的时节,我们早早的从家乡出发来到登封,奔向那古老而又神奇的嵩山。


嵩山游记...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而在我们眼中,嵩山正面奇峰突峻,绕到后面观之却山势逶迤,特别是在少林寺方向看,山形起伏绵延,其中隐隐勾勒出一尊横桓于天地间的卧佛。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于是乎古代的帝王们也在这里建立行宫,学者们也在这里建立书院,隐士们也在这里沽名钓誉,寻找做官的捷径,而今我们则在这里寻幽觅古,饱览大好风光。


嵩山游记...

嵩山游记...

既来嵩山,当然要爬山。一条仿是通天的石阶,直直的竖在我们面前,疏懒的身体,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很快就疲惫不已。咬咬牙,坚持过了“极点”,沉重的双腿慢慢变得轻松起来,山风也分外的清爽。山路边处处点缀着蓝茵茵的小花,旋转回环的溪水一路伴我们同行。在曲折的羊肠小道上,在陡峭的绝壁中,我们沿着不足两尺的小径,朝着顶峰进发。


嵩山游记...

嵩山游记...

在三个小时的艰辛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嵩山的最高处,放眼望去,群山叠嶂,绵延不绝,心胸豁然开朗,登时领略到杜夫子当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风扑面,送来远处的钟声,我的思绪不由得随着悠远的钟声飘扬; 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厦、铺天盖地的广告、川流不息的车辆…… 它有的只是青山,只是绿水,只是古老的寺庙和亲切自然的乡民。

嵩山游记...

在春雨潇潇或秋风拂面的时节,我们都能在这块土地上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这里的积淀。在这里,遍地都铺就着陈年往事,它们或因喜剧而美丽,或因悲剧而悠久,我们此时此刻的凝视和怀想,不知会不会被哪一位后人所知,而十年前、百年前、千年前的古庙明月,颂经梵唱,又恰是一江春水,如此地感动着我们。


嵩山游记...

嵩山游记...

这感动是因为寻觅,因为历史,历史让我们轮回着生命,收获着浮名。我们所以感动,是因为它真实,有多少祖先在民族这条长河里,生生世世背负着精神的纤绳,感昭日月。





下山的路上我们看到,嵩山有许多人还住在旧房里,古老的民居不像古代的建筑那样精雕细凿,飞檐翘脊,锁窗朱户,它是高大的,古朴的,实用的,高墙、厚壁、圆门、小窗,告诉我们他们自在,悠然,平和。他们与高速公路和来去匆匆恍若隔世。


嵩山的美更在于有许多的山,前后左右,青树翠蔓,那蓬勃的绿色给这些古老的建筑又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山旁还有水,是一条条欢快的小溪,青山绿水,相依相偎,刚柔相济。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秀而川辉。每日每月,或朝霞满天,或夕阳西下,或栉风沐雨,或披星戴月,我们就走在这山水之间,感受着这大自然的平静与和mm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