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倫敦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世界級藝術家的搖籃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簡稱市政廳學院)成立於1880年,直屬倫敦金融城政府(Cityof London Corporation),是享譽全球的知名藝術學府,曾在2013、2014年被英國《衛報》大學指南評為藝術類院校第一名,並在今年被其列為全英最佳音樂學院。

市政廳學院現有來自約60個國家的近千名學生,致力於為表演、音樂、舞臺管理及技術劇場專業人士創造啟發靈感的藝術創作環境,多年來培養了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奧蘭多·布魯姆(Orlando Bloom)、蒂朵(Dido)等等諸多著名歌手和演員,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家搖籃。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的米爾頓苑新校區2013年投入使用(攝影:Hugo Glendinning)

該校幾年前開始在香港和北京開設考點,吸引越來越多中國學生。與此同時,還與中央戲劇學院聯合開辦了話劇影視表演本科雙學位校際交流項目。這一項目的學生第一年在中戲學習,大二、大三在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學習,最後一年回到北京完成學業。第一批12名中國學生已在倫敦進入在這裡的第二年。

英國教育週刊一行來到市政廳學院訪問,該校戲劇系形體總監丹尼爾·麥格夫(Daniel·McGrath)帶記者參觀其絲綢街(Silk Street)老校區和米爾頓苑(Milton Court)的新校區,瞭解世界各國的學生的學習狀況。

中央戲劇學院幾年前與該校取得聯繫,創立了話劇影視表演本科雙學位課程,並在過去的3、4年來逐步完善。作為課程負責人的麥格夫透露,整個過程沒有遭遇多少困難,與中戲的合作非常順利,“我們跟對方不但是同事,也成為了朋友”。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倫敦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戲劇系形體總監麥格夫對中國學生的表現非常滿意(攝影:子川)

不僅是中英教學的簡單結合

據瞭解,目前在市政廳學院讀大三的學生是這個專業的第一批,他們進步非常快。麥格夫表示,令人興奮的是,這個專業的發展已超過其最初的目的。“我們試著找到它存在的藝術理由,我一直強烈地認為,這個課程不僅是各方面培訓的混合體—中式教學和英式教學的結合;憑我對中國表演的瞭解,雙方也有相似之處,中戲非常明確想要什麼,即以自然主義戲劇訓練為主,開拓演員的表演能力;因此,我們不是將不同的教學方式簡單地混合在一起,而是找到一個明確的概念”,他說。

麥格夫坦言,一開始有人覺得語言是一個問題。“我在歐洲各地教過表演,市政廳學院也有招收國際學生的傳統,如何應付語言障礙一直是一個問題,但因為中戲的學生之後都要回到中國工作,所以語言不是問題。”

他解釋:“在安排課程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劇本文本上,與各個不同文本之間聯繫起來;在選角的時候,我們無須將中國學生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因為任何情況都是可能的;我要了解他們如何體會角色、如何從職業的角度認同角色的需求、如何用自身所學面對排戲的挑戰,這給了他們很多自由度;而雙學位為期四年,有更多機會深度領會問題”。

作為形體總監,他注重自然、實用的動作,純淨的聲音,用發聲與文本的涵義和語言,將方法派等經典表演理論應用到排練中。

麥格夫覺得,如果只是簡單地將中英兩種教學混在一起,學生會難以領會教學要求—野心太大、想做太多事情是危險的。“從形體的角度,中國學生很容易做到,因為沒有語言障礙,然後才是語言、文本的主題。”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市政廳學院米爾頓苑新校區內有一間能夠容納600餘人的音樂廳(攝影:Morley von Sternberg)

中國學生的表現令人驚喜

三年前麥格夫參與了這些中國學生的藝考面試,他們來到市政廳學院之後的進步令他感到吃驚。“有很多原因可能使他們止步不前,比如遠離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學習—就像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迥異的教學方式等等,但包括我在內的教師發現,中國學生比預期的更有創造力,甚至超過其它國家的學生”。

在他看來,這一點令人驚喜,因為大家都以為中國學生會比較安靜。“他們非常瞭解自己所面臨的挑戰,完全明白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以及達成這一目標的難度;而英國的教學有時傾向於對錶演效果有一個預估,造成教學不夠深入;綜合來看,中國學生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

雙學位課程目前有12名中戲大三學生在市政廳學院學習。今年2月申請的人數上萬,麥格夫和同事在5天內共面試了400人。 “面試是中文進行的,我審視申請者的動作、即興表演和聲樂水平;我不懂中文,中國同事們會告知面試的大致內容,但我們其實能夠看懂一些東西,比如,辨識度較高的莎士比亞戲劇片段。”

麥格夫表示,戲劇不僅關乎文化認同,它超越所有的界限,雙學位課程使這一點更加明確。他與中戲的同事們一起討論、挑選優秀的申請者,整個面試的過程非常嚴謹,用了很多時間,學生們非常努力。雙學位課程納入中戲招生的第一年,表演系通過面試共錄取了50人,其中25人選擇英國班,但必須達到相關雅思成績要求才能到倫敦深造。

攻讀雙學位的學生完成學業後會回到中國,在戲劇界工作,也有機會在影視界嶄露頭角,麥格夫還希望他們有打入國際的潛力,而這又涉及到語言的問題。“我覺得這些學生中可能產生國際著名演員—中國電影工業在快速增長,美國和英國市場中會看到更多華人面孔”,他非常樂觀。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近年來市政廳學院與中國的交流日益增多,圖為上海歌劇院在該校上演由作曲家溫德清用西方音樂技法創作的中國原創歌劇《賭命》(Wager)劇照。

希望國際市場打破族裔鴻溝

麥格夫承認,在國際市場,因為有關於華人演員能帶來什麼的預期,比如功夫,大家會以為他們在動作方面出色,這也是事實。“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覺得,法國演員也很難打入美國市場,他們總是扮演一些特定角色,英國演員也是如此;美國有很大規模的亞洲和東南亞人口,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業界已經發現,作為少數族裔,眼光必須超過自身族群,不能只依靠這一自然產生的市場。

他認為,各大表演藝術機構也必須衝破刻板印象的限制,為其它族裔演員創造機會,接受有英文字幕的外語電影。“我非常希望,市場必須意識到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機會大於問題,而雙學位就是關乎如此—不是迷失在語言難題中,而是通過這一點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

希望中國學生不被體系限制

麥格夫從中國學生身上看到,他們對戲劇有明確的理解,但其經驗是非常有限的,這使得戲劇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夠大。“所以我希望雙學位通過學習,成為戲劇的前鋒兵,而不是被固有的戲劇體系所限制住,希望他們能夠為經典作品帶來全新的視角。”

“比如,莎士比亞在中國非常流行,我希望沒有中國演員感到,他們需要被英國人或美國人告知應該如何表演;我建議中國學生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成為戲劇創作者和戲劇製作者”,他強調。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麥格夫(左)接受英國教育週刊主編子川專訪

麥格夫想對有意報名雙學位課程的中國學生說,他們需要意識到,這個課程不是用來練習的,他們不會學到已知的東西,而是將會學到自己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內容。“一個年輕演員必須足夠勇敢,不僅能夠看到困難,也要看到問題的不同之處,要有足夠的自律才能不被這一點打敗,還會因為將自身才華和能力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要對此感到興奮。”

“因為一切都是全新的,這非常具有挑戰性;學生在接受做演員的培訓,如果他們能夠表演得好,那麼就能夠成為創造者;我想要他們瞭解自身在創造戲劇或影視中的角色,他們必須意識到,是在用自身掌握的知識而成為作品的創造者。”

如果您對倫敦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感興趣,歡迎參加2018年英國青少年藝術教育研修營,屆時我們將與相關負責人展開討論,更加深入地瞭解該校。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专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世界级艺术家的摇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