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均申請專利二十項:浪潮集團的創新術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企百縣調研行

長約20米、高約10米的“專利牆”是浪潮集團總部的一道風景,引來眾多拜訪者駐步。但相對於這個全球服務器市場“前三強”企業的巨大專利群來說,這面牆的面積遠遠不夠——數據顯示,浪潮去年申請專利近7000項,其中發明專利佔83%。

“每天申請20項專利”的創新力支撐著奇蹟,使得浪潮從一個連續虧損5年僅有400人的小廠,一躍成為年產值超800億元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

向高手學習:“照著IBM的PC做”

1982年,浪潮前身山東電子設備廠是一家從事計算機外圍設備、民用電子儀表等研製的國企。當年,由於產品滯銷導致52萬元虧損,並已連虧5年。

上級下撥10萬元的項目費成了“救命錢”。左右權衡之下,浪潮決定投身微機領域。事實證明,這是關鍵一步。

當年負責研發工作的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我們照著IBM的PC做,拆解了5臺IBM的兼容機,在反向研究個人電腦結構的基礎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生產PC機箱起步,逐步向主板等核心部件進軍,直到掌握了操作系統的‘漢化’研發。”

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中間跨越了萬水千山,浪潮得到了成長,也從核心技術中斬獲頗多。

跟自己較勁:在小主板上“繡花”

從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進入民用,以服務器為核心的計算力成為了推動時代發展的“洪流”,而讓中國計算力領跑全球的正是浪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回憶,在長60釐米、寬50釐米的計算機主板上,有40000個管腳,20層佈線,用手一根根地畫出來,像繡花一樣,考驗著設計者的經驗、耐心,以及細節。但浪潮人跟自己較勁的科學精神,使得系統可靠性提升至99.999%。

近10年間,以雲計算、大數據、AI為代表的等新一代IT技術,將互聯網企業推向了全球財富的巔峰。尋根究底,無一不是在利用海量的計算能力創造價值。作為計算力的重要載體,浪潮服務器已經在全球市場躍居前三,也向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提供了90%以上的AI服務器。

浪潮為何站到了潮頭?不久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調研組對浪潮進行深度調研,總結出關鍵一條:走開放式創新道路,與國際頂尖企業合作來提升自身能力,通過自主創新形成了核心競爭力,最終成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