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自從2017年11月19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來,工業互聯網熱持續升溫,從近幾日密集進行工業互聯網活動和發佈即可體現。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在貴陽召開的2018年數博會,也成為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造聲勢”和“放大招”的陣地:

27日上午,一場主題為“工業互聯網,產業新動能”的工業互聯網高端對話在數博會上進行。參加主題演講和對話的嘉賓有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GE數字集團亞太區總裁\首席商務官王春文、樹根互聯首席執行官賀東東、華為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鄭等對工業互聯網有行動有洞察的企業負責人。

在27日下午舉行的“兩化融合深度行(貴州站)活動”現場,騰訊雲聯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華龍訊達發佈了“工業互聯網平臺-騰訊木星雲”。

在25日舉辦的“數據驅動經濟”中國大數據產業高峰論壇上,浪潮雲發佈了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戰略,推出投資、運營、生態、示範四項計劃:在10+重點省份,面向300萬+企業發放5億元企業上雲服務券,建設地方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並聯合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大型企業集成創新示範以及區域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加快推進企業系統上雲、設備上雲、產品上雲和能力上雲,推動百萬家企業數字化轉型。孫丕恕親臨發佈現場為浪潮雲工業互聯網站臺助威。

在寧波,25日舉辦了主題為“工業互聯 智造未來”的2018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寧波)。在會上,用友(寧波)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宣佈成立,用友網絡董事長兼CEO王文京出席會議並發表主題演講,為用友工業互聯網造勢。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在資本市場,“工業互聯網概念股”受到追捧。24日,富士康變身“工業富聯”在上交所上市配售,募資總額約為271億元,創下近三年A股最大IPO紀錄。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工業富聯不僅是家制造公司,還是一家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將幫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那麼——

這些企業為何爭相佈局工業互聯網?

從這些企業的戰略行為看,這波工業互聯網熱潮不是炒概念,他們都把工業互聯網作為新賽道,從平臺到生態,推動工業互聯網落地。因為,他們都看到工業互聯網是大勢所趨,是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即將爆發巨大的商機。據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可達6964.5億元,2018-2020年均複合增速近14%。

中國工業互聯網增長情況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工業互聯網市場的興起,首先是因為工業企業有需要。從需求端看,工業製造企業競爭激烈,渴望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提升,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以進行了智能化轉型的四川大西洋集團為例。大西洋是中國第一家焊接材料生產企業,目前為止已基本建成軟硬一體化智能製造體系,大西洋集團董事長李欣雨在談到智能化轉型的動因時說,主要是招工難、環境約束和轉型升級壓力的倒逼,不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企業就無法持續發展。

據相關機構對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後的效果進行調查統計顯示,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後,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超30%,運營成本約降20%。

而從供給端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走向成熟,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具備相關技術能力的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市場和新的應用場景。我國是工業大國,工業的產值佔到GDP總量約四成多,絕對是最值得挖掘的大市場。

更重要的是,從國家的層面講,工業互聯網成為製造大國競爭的新焦點。我國已將工業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重視、政策給力。

為了推進工業互聯網落地發展,各地方政府在積極“搭臺”,吸納一批有能力、有經驗、有創新實力的企業加盟,共同打造領先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這對爭相發展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來說,是推廣平臺、搭建生態的大好機會。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國家和各地政府對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的政策扶持和力推,更加速了具有領先技術和能力的企業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的投入力度。從各地方政府成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組織或舉辦的相關會議活動中,都能看到浪潮、華為、用友、阿里、騰訊等企業活躍的身影。

工業互聯網平臺被看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有專家指出,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步入規模化擴張的窗口期。無論是工業富聯、三一重工、徐工等工業企業,華為、浪潮、用友等IT企業,還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都爭相奔向工業互聯網新賽道,搶抓窗口期,進行搶跑搶位。

工業互聯網平臺新賽道,誰在領跑?

從國家層面,鼓勵打造兩類工業互聯網平臺:一類是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於第一類平臺,將分期分批遴選10家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樹標杆;對於第二類,引導行業骨幹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

目前看,浪潮華為用友等ICT企業和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推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瞄準第一類,這些企業都想自己成為“標杆”;而工業富聯、三一重工、徐工等工業企業推出的互聯網平臺則主要瞄準第二類。在第一類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爭奪上,主要是浪潮華為等ICT企業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之爭。

在消費互聯網和公有云服務上建立領先優勢的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肯定不甘在工業互聯網時代落伍。

近兩三年來,阿里也不斷加快在工業領域的佈局。去年,阿里雲發佈ET工業大腦平臺,目前已在光伏、橡膠等幾個行業落地。從此前主要通過與中石化、與徐工集團那樣一個案例一個案例的合作,到建立開放的工業互聯網雲平臺,阿里雲在工業領域的佈局越來越深。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相比阿里,騰訊進入2B行業較晚。此前,在深入工業領域時,騰訊選擇通過提供雲平臺等方式,將互聯網技術和經驗開放給製造企業,選擇與製造企業合作模式推進。比如,騰訊雲和三一重工合作的“根雲”。

去年8月在兩化融合大會上,騰訊雲和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華龍訊達三方簽訂共建“工業互聯網”的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合作,孵化工業物聯網產品,此次數博會上發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騰訊木星雲”正是三方合作的成果。

ICT領先企業中的華為也在通過結盟合作等方式推廣工業互聯網。比如,5 月 18 日, 華為與廣東省經信委、東莞市人民政府三方簽署共建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合作探索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 IoT 等技術在東莞製造業企業的落地。

老牌企業軟件公司用友也把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雲戰略的重中之重。用友于2017年8月19日正式發佈精智|用友工業互聯網平臺。據瞭解,用友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落地。

在這些工業互聯網平臺實力玩家中,從活躍的身影和行動看,老牌IT企業浪潮表現最為積極領先,在與各地政府簽約聯盟合作和平臺落地方面走在了前面。自從去年12月初發布了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之後,就密集佈局工業互聯網,推進工業互聯網在各地落地。據瞭解,浪潮通過與信通院、各省市政府和企業合作,已在全國構建了50多個工業互聯網聯盟,舉辦了300+創新示範推介會,聚集了5000+合作伙伴。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此次浪潮雲發佈工業互聯網新戰略,繼續投資佈局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生態。孫丕恕表示像BAT引領消費互聯網發展一樣,發展工業互聯網也需要加強投入,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

ICT企業逆襲BAT的機會來了!

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總體還處在起步階段,新應用、新模式正在不斷孕育演化,必須以真實的應用場景需求為牽引,優先考慮解決工業場景實際需求“要什麼”。此時,熟悉工業場景、知道工業企業“要什麼”的ICT企業的機會來了。

以浪潮、華為、用友為代表的ICT企業,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不僅可以成為連接平臺和企業的橋樑,而且具有較強的行業覆蓋性。因為,他們擁有企業市場經驗和龐大的工業製造業客戶基礎,熟悉製造業應用場景,能夠針對製造業的痛點提供個性化方案。

就浪潮來說,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1.雲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浪潮雲是一家雲服務提供商,工業互聯網業務作為核心戰略方向,已與140個省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雲計算、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取得山東、廣東、浙江等8個省份60多個地市企業上雲服務商身份。

2.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浪潮擁有30多年服務企業信息化的經驗、60萬大中小型企業客戶。有豐富的跨國ICT公司合資合作資源,如與Odoo合資重點發展中小企業SaaS服務,和思科合資發展網絡設備和工業物聯網,和西門子合作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此外,浪潮還與山東鋼鐵、嘉泰數控、研華科技等合作伙伴在工業路由器、工控機、工業APP等方面有深度合作。

3.先進製造業的模式和經驗。銷量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浪潮服務器就生產於浪潮的智能工廠。浪潮的智能工廠,已全面應用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從柔性化生產到交付服務的全過程智能化,人員減少75%,產效率提升了30%+,成功入選工信部2017年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也被評為Gartner全球示範。

在工業互聯網新賽道,為什麼傳統ICT企業比BAT跑得快?

浪潮智能工廠

實際上,浪潮華為用友等ICT企業很早開始為製造企業提供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比如: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在通用裝備製造業、專用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子設備製造業、冶金業、儲備業、化工業、電力熱力燃氣生產與供應業等8個行業落地,設備連接數達超過500萬,雲化軟件和工業APP超過300個。

相比之下,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和消費互聯網場景上具有優勢,但卻不夠熟悉工業互聯網場景,對工業製造業的痛點和邏輯不夠了解。所以,阿里騰訊在最先進入工業互聯網市場時,都選擇了與工業企業合作模式,如阿里與徐工合作、騰訊與三一重工合作。

由於阿里騰訊主要基於公有云平臺,在地方和特色地區推廣工業互聯網並不一定靈光。而浪潮可以針對地方和具體區域有本地化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對於跨地區跨行業企業才放在公有云上,這種多層次多方面的落地方式會更加有效。

與同為ICT陣營的華為相比,浪潮長期聚焦在企業級市場,在以服務器為核心的計算平臺、政務雲、大數據、雲ERP等方面更具有優勢。與華為提出的“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市場策略不同的是,浪潮的競爭策略卻是強化全棧雲服務能力,從數據到應用都是浪潮看重的核心能力。孫丕恕在數博會上演講時表示,浪潮致力於成為一家“雲+數”的新型互聯網企業。

伴隨消費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崛起了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正在興起的工業互聯網領域,同樣有望成就BAT式的巨頭。那麼,誰會成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BAT?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