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如果讓臨沂人評選記憶中的“臨沂符號”,西郊大棚絕對榜上有名。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西郊大棚實際上是全省第一個批發市場——臨沂服裝鞋帽批發市場的雛形,因其地處市區西部郊外,為遮風避雨,市場攤位上方多建有玻璃鋼瓦大棚,所以有了西郊大棚這個形象的稱呼。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經過30多年的培育發展,曾經的西郊大棚所在地已發展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集群、中國北方最大的物流基地。30多年的風雨歷程裡,歷經“地攤式農貿——大棚底商貿——專業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城——現代商貿物流城”翻天鉅變,當年的西郊大棚已悄然成長為輻射全國所有省區市,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營商品多達6萬個品種,“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商貿物流名城。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如今,隨便走進任何一個專業批發市場,無不是—派繁榮景象。高樓商廈聳立,品牌代理繁多,各色服裝玲琅滿目,人流不息……站在如此欣欣繁榮的景象面前,很難想象上世紀八十年代,臨沂並沒有—個真正意義上的批發市場。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當年啊,那裡是一片樹林,慢慢有人去擺攤就成了集市,後來那裡修了大棚,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尤其快要過年的時候,可熱鬧了……”這是家住西關的老人們經常提起的一段往事。在當時,即使是如今已經成為佼佼者的西關社區,也是戶戶住著草房,家家吃不飽飯。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中,西關人沒有錯過歷史賜予的機遇。上世紀80年代初期,西關居委在那片楊樹林裡建起了一批大棚,60餘畝的土地上,壘起水泥臺攤位,撐起玻璃鋼瓦大棚,臨沂商城開始萌芽,西郊也成為臨沂市場的發源地。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今年75歲的王洪憲老人,就是當年“西郊大棚底”的早期客商之一。從事服裝批發生意的王洪憲,曾是河東區相公鎮石北屯村的一名裁縫,因有一手製衣的手藝,加上長期走村串巷收舊衣服,逐漸積累了做生意的第一桶金。1985年,他隻身前往南方販衣服來臨沂賣,“當時進貨以襯衫為主,4塊錢進貨,6塊錢賣出去,一件就能掙2塊錢。”王洪憲告訴記者,販衣服利潤雖可觀,但由於沒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多在新華一路、二路的馬路市場“打游擊”,所以盈利有限。後來聽說西郊大棚底下不僅有攤位,人流量也更大,王洪憲便將攤位挪到了那裡,租了個兩米寬的水泥臺子專門做服裝生意。兩米見方的水泥臺子,四周塵土飛楊,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寒風刺骨。可對於像王洪憲一樣的生意人來說,能有一處固定的場所,還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做後盾,做起生意來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那時候衣服花樣少,俺們一開始是家裡人自己做,夏天賣大褂子,冬天賣棉襖,後來就僱了工人,24小時不停的趕製衣裳,做的還不如賣的多,有一年俺家一個夏天賣了一萬多件衣服,後來一算賬家裡人都嚇著了,以為算錯了。”回憶當年西郊大棚底的交易盛況,王洪憲感觸頗深。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衣帽鞋包、布匹綢緞,熙熙攘攘的人群,眼花繚亂的花色……“西郊大棚”的大名不脛而走,四面八方的客商紛至沓來,臨沂服裝鞋帽批發市場由此成為臨沂批發城的發源地。從此之後,以臨沂服裝鞋帽批發市場為中心,數個市場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臨沂的版圖上。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1993年,鞋類批發區分離,成立專業批發市場。市場原地進行改造,成為魯南地區專業化服裝批發市場,形成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1998年,羊毛衫經營區分離,成立專業批發市場。2002年和2006年,市場兩次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化專業服裝批發城。為更好地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自2007年起,西郊大棚開始對老市場分三期進行提升改造,並更名為華豐國際服裝城。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搬進新市場之後,就好像進入了現代化的國際大商場一樣,有電梯、有空調,地板金光閃閃,大廳到處掛著綵帶、氣球,太氣派了,再也不用擔心風吹日曬了。”王洪憲說。2012年,他作為三期商戶搬進了改造後的華豐國際服裝城。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除了高檔的購物環境、低廉的市場價格,改造後的華豐國際服裝城還配套了銀行、保險、工商、稅務、倉儲、物流等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積極開闢網上市場,為客商和消費者提供全新的商貿體驗。

商城臨沂:改革開放40年,大棚下誕生的現代商貿物流城

從西郊大棚到華豐國際服裝城的變遷,也是臨沂商城發展的縮影。如今,臨沂商城正堅持以商城國際化為引領,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以嶄新的姿態擁抱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