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共讀《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前言 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


好書共讀《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前言 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


在鋪天蓋地的家庭教育類圖書中,這一定是不一樣的那一本。

這是一本家長用心寫給家長的書,沒有居高臨下的指點,也沒有千篇一律的空話,有的只是源自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個人學業優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愛父母、愛世界、愛自己。他謙遜、自信,你能相信他做成想做的事,他的未來不可限量。

天下有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奢望自己的孩子做得頂天立地的棟樑,最好事事搶先,樣樣過人,才心滿意足。父母的慾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所謂成功不僅僅只是金榜提名,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高中三年,對孩子是一種磨鍊,對家長也是一個考驗。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問題頻出,這個階段的親子矛盾也總是不斷升級。

家長往往只看到孩子厭倦學習、叛逆衝動、沉迷網絡,卻看不到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自身成長和學習環境雙重壓力的無助;只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卻無法體會孩子既想改變自我,又無法擺脫家長一貫評價的深深糾結;只抱怨自己每天對孩子學習情況的關懷總是換來孩子的反感,卻不知道自己的喋喋不休讓本已疲憊不堪的孩子雪上加霜。

其實,孩子高中三年的成長如何,關鍵要看家長如何做。

翻開本書,看這位智慧媽媽如何為孩子“鬆綁”,幫孩子"透氣",陪孩子順利度過高中三年。

好書共讀《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前言 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


作者:劉稱蓮,山西大學畢業,現居北京。曾任中學老師,現為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父母大講堂講師,重點關注家庭教育、親子關係、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她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更是一位智慧的媽媽,她為女兒李若辰精心設計,卻又不留痕跡,讓女兒全面發展,在高中三年綜合成績一路上升,2011年高考被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兩所名校同時錄取。

專家推薦:

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妨嘗試做孩子的左手,儘管笨拙一點,懶散一點,無所作為一點,卻是孩子一生也不能缺少的部分。我們的要求有多高,孩子便有多累,當孩子的翅膀綴滿了父母的慾望,你叫他如何飛翔?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 孫雲曉

因為家有高中生,所以難免焦慮,謝謝這樣一本好書,它淡然而又不失深刻,它給人精神的撫慰,卻又不失具體的方法,我想好的圖書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北京大學副教授王在全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雖然說的是孩子高中的事,但我還是特別想把它推薦給即將參加中考的初中生的家長們,因為我們在陪孩子步入高中之前,就必須要先學會如何去做高中生家長,而這本書就是好的教材! ——新浪教育頻道知名博主曉風殘月

真的發自內心地羨慕李若辰,她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非常寬鬆,給她很大的自主空間,她所上的補習班都是自己決定的,學習時間也完全由自己掌握!呼籲爸爸媽媽們,可不可以把“緊箍咒”放鬆一點點!

——劉稱蓮女兒李若辰的好友 陳楊芃

前言 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

如果我們把“家長”看做一種職業,那麼這個職業一旦從事,就終生不能辭職,且要24小時全天候在崗,沒有人領導卻最不自由,看似沒有規則卻工序複雜,還充滿了不可確定性。所以,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斷地學習。

如果“家長”是一種職業,那麼“父母”就是工作崗位。結婚後,我和我先生還沒來得及學習如何做父母,萬能的上帝就把女兒送到了我們的身邊。毫無思想準備的我們,差不多是被無奈地推到了“父母”這個崗位上的。雖然感覺有些手足無措,好在有學習一路相伴,邊學邊做,與女兒一同成長,深深感受著養育兒女的艱辛和快樂。

20世紀90年代初,女兒出生在晉南的一個小縣城,那時候我在那個縣城的一所中學當老師。小縣城很封閉,交通不方便,信息閉塞,文化條件也差。懷孕的時候,我特別想讀一讀相關的書籍,卻買不到。為此,我和我先生特意在一個週末跑到幾百裡外的市裡去買了幾本書,照著上面寫的做胎教。

女兒出生了,我先生從報紙上看到當時風靡的“零歲教育方案”,就通過郵寄的方式從武漢買回來一套,我們自己為孩子做早教訓練。雖然現在從專業的角度看來,那套方案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們努力了,也確實從中受益了。

雖然我們百般努力,但是仍覺得孩子在那樣的環境裡成長不是太好。

非常幸運,女兒兩歲多的時候我們就把她帶到了北京。因為之前做老師的經歷,我進了一家做教育產品的公司,由於工作之便,我接觸到許多經典的教育論著。從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卡爾威特、蒙臺梭利成了我的老師,盧梭更是我的偶像,還有那些蘇聯的教育家們,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各類教育書籍,並在實踐中嘗試。等到女兒大一點,盧勤的書,孫雲曉的書……只要是關於少年兒童教育的書籍,都是我閱讀的對象。

閱讀,讓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少了迷茫,多了理智。於是,在女兒的整個小學階段,當不少家長都忙於領著孩子去上各種課外輔導班的時候,我們領著女兒到處去玩,踐行著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則;當許多家長在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再給孩子許多額外的作業的時候,我任憑女兒做家務,和我們一起玩牌。而且,這樣做的時候,我很坦然,不像有些家長,表面上讓孩子玩了,心裡卻十分忐忑,生怕孩子被別的孩子拉出差距。我之所以很“另類”地這麼做,是考慮到孩子長遠的發展。我很推崇孫雲曉老師的那句話:“對人一輩子負責的教育是素質教育。”

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讀那些教育著作的話,是不是會人云亦云,走大多數家長走過的路,但是我知道,正是因為讀了那麼多書,我才可以毫無顧慮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特立獨行,並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女兒初三了,進入青春期,我突然發現,那些理論的東西已經難以應付她的狀況了。就溝通來說,往往我一句話出來,女兒就有十句話等著我,道理還一套一套的。而且,母女之間、父女之間時不時會有升級的戰爭,親子關係不像女兒小時候那麼融洽了。

於是,當知道“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課程開課的消息後,我第一時間報了名,就是衝著“家庭教育指導”幾個字去的。聽課與閱讀的不同之處在於,可以親耳聆聽老師們的教誨,並可以面對面地和老師探討當下遇到的問題。

課程結束之後,女兒跟我說:“媽媽,我發現你變了,變得不像老巫婆了。”因為之前在一次跟女兒的衝突中,女兒說我是“更年期的老巫婆”,把我氣得夠嗆。

女兒上高一後,我又利用業餘時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課程。學習的結果,就是明白了: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的特徵,而家長總是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把本來不是問題的事情當做問題來處理,因此親子之間常常會發生衝突。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我在遇到女兒看起來有些“偏差”的言行時,就會盡量站在她的角度考慮問題。自然而然,親子關係越來越融洽,孩子和大人的情緒也常處於良性狀態了。

女兒上高三之前,我參加了一個叫做“走進青春期”的工作坊。這個工作坊的功勞非常大,讓我們一家平穩地度過了女兒高三艱難的階段。因為參加了這個工作坊,女兒高三一年,我心裡非常放鬆和坦然,雖然偶爾會有焦慮,但是比起周邊的“考媽”來要輕鬆得多。而且在女兒幾次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都用學到的一些方法帶她調適,讓她能夠很快恢復狀態。

2011年我的生日,女兒因為學習緊張沒有時間為我挑選禮物,就給我寫了幾句話,讓我很是感慨。她寫道:“感謝媽媽在我高三的這些日子裡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無論生活還是心理上的。要不是你操持著一切,我的生活還不知亂成什麼樣子,有些坎也不知道能不能過去……”

在她寫這些話的前兩天,我還用從薩提亞課程裡學來的“冰山”理論為她解開了心裡的一些結,使她在高考前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還能制訂嚴密的學習計劃,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並保持最好的狀態到最後。

其實我認為,孩子的高三階段,家長對孩子心理上的調適比生活上的照顧更加重要。畢竟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經很好了,如果能在心理上對孩子多加關照,就可以使孩子在高三的“高壓”環境下保持良好的狀態,以最好的心態面對高考。

因為我未雨綢繆,及時參加了一些培訓,使得我們全家受益。更讓我欣慰的是,我用學到的知識還幫助到了周圍不少需要幫助的朋友。

2011年的7月,女兒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香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最終她選擇了她非常熱愛的北大。一路走來,如果說我的女兒還算優秀的話,那都是我和我先生不斷學習的功勞。

俗話說“學無止境”,在“父母”這個崗位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也還有更多的學習任務要完成。

我願意也樂意堅持不懈地學習,在合格父母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本書應出版社要求,重點講述我是如何陪女兒走過高中階段的,以及我自己這些年體悟出的一些家庭教育感悟,希望可以對年輕的家長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