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安岳燕橋模式」


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安嶽燕橋模式”

安嶽縣文化鎮燕橋村。



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燕橋模式”為我們推開了一扇窗。

房前屋後是果蔬用地和硬化院壩、休閒娛樂小巧廣場,“黑化”道路連通家家戶戶……走進安嶽縣文化鎮燕橋村,返鄉業主投資興建的寶森科技農業產業園格外引人注目。

昔日燕橋村“出門全是草,路都找不到”並“靠天吃飯”,如今村民住上了漂亮的鄉間別墅,除坐收土地租金外,還能在園區就業創收。燕橋村這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模式,正在安嶽縣廣泛推廣,也成為了我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範本。

 “燕橋模式”產生背景

農村改革綜合實驗區

燕橋村位於安嶽縣城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11公里。該村以前是個區位優勢不明顯、產業傳統、整村欠開發、群眾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較差的村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7600元,遠低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安嶽縣以深化“農村改革綜合實驗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幸福美麗新村發展模式。在燕橋村進行試點,與該村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合作,堅持政府扶持、業主引領、群眾主體“三個輪子”一起轉,從放活土地經營權入手,集中規劃建設川東特色的村民聚居點,打造集特色種養業、鄉村旅遊、養生養老於一體的農業科技產業園區,推動該村就地城鎮化。

2016年,寶森科技農業產業園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規劃創建AAAA級景區暨中國檸檬小鎮。2017年4月,燕橋村被確定為四川省第八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分會場暨第十屆安嶽檸檬節主會場。經過多年發展,燕橋村呈現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嶄新面貌。

“燕橋經驗”一

引進社會資本

帶動農村發展引擎

燕橋村在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過程中,沒有“等靠要”,而是積極轉變觀念、拓寬路子,通過打鄉情牌、親情牌,吸引社會資本創辦實體經濟,有效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2013年,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周方成無償為家鄉燕橋村修通了水泥路,看到周方成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安嶽縣積極動員周方成回鄉創業助力家鄉發展。達成合作意向後,周方成投資在燕橋村興建寶森科技農業產業園,項目預計總投入8—10億元,5年時間完成。一期計劃用地約700畝,規劃新建觀光農業農耕養生體驗區130畝、現代農業花卉產業展示區150畝、現代農業生態休閒區370畝、農業科技展覽館1處2000平方米、休閒文化廣場2處1.5萬平方米、人工溼地水域40畝,改造新建特色川東民居32幢;二期規劃佔地7000餘畝,規劃打造石刻旅遊景觀60處,建設標準化檸檬產業示範園區1500畝、藍莓生產園區1000畝、中藥材生產基地1000畝、大棚蔬菜1200畝。

項目建成後,園區不僅具有展示農業科技試驗功能,還有生態旅遊、休閒體驗、觀光養老等相關功能,輻射文化鎮燕橋村、隆恩村、新回村和白坪村,帶動農戶2000餘戶7000餘人參與現代農業發展,每年主要種植業收入可達1.03億元,人均純收入可上萬元。

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山頂建有直升機停機坪,山坡種植名貴中藥材,山腰已修好一排排村民居住的小洋樓,山腳的文化健身廣場和兒童遊樂場人氣爆棚……在山溝裡生活了60多年的村民曾祥志發自內心感嘆:“真是做夢也沒想到,窮鄉僻壤、雜草叢生的燕橋村能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燕橋經驗”二

佈局多產聯動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燕橋村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主題,堅持走“農旅結合、一三互動”發展之路,著力發展“科技觀光農業、生態休閒旅遊業、養生養老業”三大產業,多產聯動的新型農業綜合體已然成形。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村民蔣成碧和往常一樣,來到附近的種植基地幹活。“最近要移栽鐵皮石斛了,一天要栽五六十畝,忙得很。”今年50多歲蔣成碧說。在她身後,是整齊劃一的小洋樓、群芳爭豔的花卉展示廳、碩果累累的水果採摘園。

燕橋村的農業多產聯動發展之路,主要包括集“檸檬文化、檸檬生活、檸檬康養、檸檬生態、檸檬遊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業態,計劃分四期配套建設生態休閒區、檸檬小鎮、直升機體驗場等16個子項目。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8億元以上,收益1.5億元。目前,流轉6個村1.1萬畝土地,新建檸檬種植基地1100畝、特色水產基地400餘畝、鐵皮石斛高科技溫室大棚60畝、多功能展示廳3000平方米、特色優質瓜果採摘園200畝、水生蔬菜180畝、景觀綠化4萬平方米,建成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信息科研、旅遊休閒、會議會展等於一體的寶森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園。

近幾年,寶森科技農業產業園區先後舉辦安嶽檸檬節(主會場)開幕式、寶森篝火之夜、寶森之夜文藝晚會、端午文化節、美食節、花卉果蔬採摘節等活動。檸檬節舉辦期間,園區接待遊客35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1.2億元。目前,園區已建成國家AAA級旅遊區,現正積極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區。

“燕橋經驗”三

盤活閒置資源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產業興、村民富、人氣聚。燕橋村的發展變化,再次證實了這一道理。寶森科技農業產業園不僅帶動村民發展產業,而且可以常年為村民提供務工掙錢的機會,讓村民就地城鎮化。

在外務工的燕橋村村民吳遠洪看到家鄉的發展態勢,2015年決定返鄉務工,“家裡土地有租金收入,加上務工和分紅收入,一年不少賺哦。”吳遠洪不是個例。據介紹,自產業園區建成以來,園區內村民每年人均純收入在1.2萬元以上,增收近5000元。

安嶽寶森農林專業合作社,是四川寶森生態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與當地村民共同組建的合作社。農民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獲得農業開發帶來的增值利潤。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曾祥緒說,目前公司已經流轉了4個村6000畝左右的土地,計劃流轉1.1萬畝,打造集現代農業、觀光體驗農業、養老休閒等為一體的“新農村”。

民間資本建新村,地如何解決?面對村民不願把土地、農房等“命根子”交由企業運作的實際,文化鎮政府組織人員及時進村入戶,召開壩壩會點對點動員、舉行懇談會一對一協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農戶採取出租、入股的方式流轉承包地,寶森科技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經營,按每畝林地、耕地400—600斤稻穀保底流轉租金,待合作社有經營收益後,再根據合作社收益年終按股分紅。

“農民的土地要麼被拆遷安置佔了,要麼流轉了,他們生活在耕地減少的美麗新村裡,收入從哪裡來?”大家心中的疑問,正好切中了美麗新村建設的重要關注點。推進美麗新村建設,不是搞“面子”工程,不僅要給房舍“穿衣戴帽”,更要興業富民。農民將閒散舊宅轉讓給公司有效整合,集中規劃建設新村聚居點安置農戶,農戶除獲得舊宅轉讓補償外,還可以按成本價10—40%的優惠購買新房,有效盤活了農村舊宅資源,間接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公司大量使用本地勞動力,技工每天就近就地能掙150-200元、雜工每天能掙60元,有效盤活了農村閒散勞動力資源,增加了農民務工收入。

村民曾凡明的切身感受,無疑是美麗新村建設注重“裡子”的一個具體體現。老房子拆掉了,修了嶄新的小樓房,曾凡明一家7口通過貼補240元/平方米的差價,分到了一套約280平方米的樓房,他對此十分滿意。同時,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收入的增加更是讓曾凡明心裡樂滋滋的:“兒女們都外出打工了,自己在寶森公司守夜,一個月還有1800元的工資。”

產村相融,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在燕橋村有了生動的實踐。安嶽縣順應農村群眾享受城市文明、過上幸福生活的熱切期待,引導企業打造新型農民社區,帶動村級組織加強民主管理。目前,燕橋村新建新村聚居點2個、民居86幢,道路、綠化、亮化等均按城市標準配套;新建養老中心1個,有房屋26幢、床位680個;新建水泥路20公里,建成文化健身廣場2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45盞,水、電、氣、訊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等設施配套完善。同時,引導村級組織學習借鑑社區管理模式,推進依法治村,培育文明習慣,促進決策民主化、村務公開化、管理科學化、治理法治化。而今,鄰里關係和諧了,民風更淳樸了,村風更文明瞭。村民們都說:“我們現在的生活跟城裡人沒得兩樣。”

談起燕橋收穫,當地鎮村幹部喜滋滋地總結有“三贏”:積極引進社會資本,解決了“沒錢幹事”的問題;產業互動融合發展,突破了“靠天吃飯”的困境;貼近農民改革農業,營造了“同心發展”的局面,“最終取得了農村發展、農業升級、農民增收的良好效益”。

資陽日報記者 胡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