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邊區紅色教育紀游

鄂豫皖边区红色教育纪游

魯網棗莊10月27日訊近年來,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國家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爭做世代新人”的教育活動。作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成長起來且已經退休的我們這一代,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因此,響應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堅決走出去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洗禮相關思想、堅定革命理念。

鄂豫皖边区红色教育纪游

紅色教育出遊的理由

選擇到鄂豫皖邊區接受紅色基因傳統教育,是大家所期待和嚮往的:只因哪裡是紅色革命勝地,戰爭年代黃麻起義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落腳地、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部隊的誕生地。安徽金寨縣走出了我軍歷史上僅此一例的被共和國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洪學智等59位將軍的全國第二大將軍縣;湖北紅安縣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及秦基偉、韓先楚等223位將軍的全國第一將軍縣;河南新縣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將軍的全國第三將軍縣。基於以上原因,近日與好友相約,趁著秋高氣爽的天氣,決定到久聞已久的安徽金寨、湖北紅安、河南新縣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說走就走,背起行囊,立馬成行。來回5天的行程,所到之處,無不被鄂豫皖邊區革命先驅的“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紅色歷史所震撼、所感動、所欽佩、所敬仰,當然應當永遠所銘記。

鄂豫皖边区红色教育纪游

所見所聞令人敬佩

提起大別山,人們都是從為解放戰爭奠定勝利基礎的劉伯承、鄧小平率部“勇往直前,不要後方,不向後看”傳奇戰役故事中所熟知的。然而上溯1935年以前發生在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紅安(原名黃安)、新縣人民在土地革命時期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輝煌歷史,更是國人應該永遠學習、永遠銘記、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第一站來到了安徽省金寨縣。二十多年前,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在金寨縣拍攝的著名大眼睛照片女孩蘇明娟,被定為“希望工程”最有名的形象代表(2017年下半年她被選為安徽省團委副書記),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由此誕生在金寨縣,該縣由此進入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但我們此行的目的並非因此,而是該縣在共和國誕生的歷史中,是曾經走出了被共和國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洪學智將軍的故鄉。金寨縣在革命戰爭年代,全縣有10萬多英雄兒女參軍參戰,大多數血灑疆場,為國捐軀。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的達12000多人,佔安徽全省烈士的五分之一,新中國建立後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達59人,從而成為全國第二大將軍縣。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金寨縣調研精準扶貧時作出重要指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熱土一杯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金寨以及對金寨精準扶貧作出重要指示後,金寨縣從此拉開了政治、經濟和紅色旅遊建設和開發的帷幕,特別做大做強了紅色傳承教育、紅色旅遊這塊蛋糕,兩年多來,已有50多萬人次到此接受紅色教育和旅遊,較好促進和加快了該縣的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步伐。

鄂豫皖边区红色教育纪游

在參觀瞻仰英雄事蹟、叩拜烈士英靈後,我們對此行沒對金寨有啥貢獻表示歉意時,地接導遊立馬進行了糾正:各位叔叔伯伯可不能這樣講,你們來金寨接受紅色教育,在金寨吃住和消費就是對我們的精準扶貧!不怕大家笑話,在習近平總書記沒到金寨縣之前,我們縣連個像樣的賓館都沒有,現在我們縣已經建好了星級賓館,為迎接更多人來金寨做好了準備!

湖北省紅安縣,這裡曾是紅四方面軍的大本營。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四個英烈中,就有一名屬紅安籍。在這裡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將軍,產生了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英雄的紅安人民從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為新中國的建立奉獻了14萬多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就達22552人。王樹聲大將全家人參加革命,其中17人壯烈犧牲或慘遭殺害;徐海東大將家族67人參加革命,先後犧牲了66人,其中近親27人,遠親39人。吳煥先拋棄眾多家產和土地,率全家投入革命,其父、大哥、二哥、大嫂、和小弟先後被國民黨殺害,母親和妻子餓死,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時任紅軍軍長的吳煥先在率部西去甘肅烴川縣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在紅安的烈士中,有父子女烈士,夫妻烈士,兄弟姐妹烈士。

我們一眾人面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多次流下了感奮的淚水,多次極為虔誠的向眾多先烈和前輩們的遺像鞠躬致敬。看到、聽到和拜謁到紅安人民的巨大犧牲和貢獻業績,讓我們深刻理解了無數先烈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真正含義:因為他(她)的信仰是跟定共產黨,讓受苦人過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好日子;領教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被逮捕的革命者施以酷刑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革命黨人嚴重威脅著國民黨政權的執政根基,是一場必須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鬥爭。

在此引用《經典紅安》一書前言中的一段話作為在紅安受教育的心得:紅安,是一部經典,書寫共產黨人領導勞苦大眾為推翻三座大山而浴血奮鬥,“雖九死其尤未悔”的經典。讀著這樣的經典,我們震驚,我們淚流滿面;紅安,是一種精神,為救國救民而“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一圖兩不圖(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的精神。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我們光榮,我們熱血沸騰;紅安,是一種召喚,召喚後來人秉承先烈遺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響應這樣的召喚,我們信心百倍,闊步向前!

鄂豫皖边区红色教育纪游

河南省新縣是紅色革命勝地,戰爭年代黃麻起義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落腳地、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部隊的誕生地。這裡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將軍以及55位省部級領導幹部,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是全國著名、河南唯一的將軍縣。全縣當時不足10萬人,就為革命獻出5.5萬名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全縣留下了365處革命遺址,每一處都見證了那段光榮的紅色歷史。

拜謁傳奇將軍許世友紀念園是我們這次行的必須行程。冒著淅淅瀝瀝的秋雨,我們驅車來到了安葬許世友將軍的陵園,再次詳細領略了許世友的傳奇故事(這裡不再贅述)。這位出身貧苦農家、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的將軍,他嚴遵祖訓“生前為國盡忠、死後為母盡孝”,從而成為共和國所有領導人中惟一獲准死後可以土葬的傳奇人物。1985年元旦過後,許世友深感自己來日不多,便向中央提出死後回到老母墓葬地並用棺葬的要求。當年10月去世後,經中央特批:許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中央主要領導簽發的特殊通行證,他是特殊的特殊,但不為他舉行追悼會!按照中央要求,只在南京舉行遺體告別式。告別儀式上,原本晴空萬里的南京上空,突降20分鐘的暴雨,而後立馬晴空萬里,這為他的葬禮平添了神秘色彩。運送他靈柩的車隊是11月8日零時從南京出發,11月9日凌晨抵達墓地,當日從新縣縣城到墓地20多公里的沿途,卻出現了從未有過的雞不鳴、狗不叫的奇特現象,當地老百姓得知是許世友靈柩安葬時紛紛表示:有靈性的動物唯恐驚醒傳奇將軍的“孝母夢”。

據導遊講,依照許世友生前嗜酒如命的傳奇經歷,因此在他的墓穴中專門放了兩瓶茅臺酒,兩把由毛主席和法國總統贈送的精緻手槍,他的夫人田普還特意放了10張面值10元的人民幣。一年後,由王震出面,才為許世友立豎了一塊由范增題寫“許世友同志之墓”的花崗岩石碑。當我們看到墓地周圍堆放著數不清的酒瓶疑惑的眼神時,導遊“這都是眾人獻給許將軍的禮物”,我們的疑惑方才釋然。

數天的紅色教育之旅是短暫的,然而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是巨大的:不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爭的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無數先輩的鮮血換來的這句話的分量,明白了鑄造靈魂、錘鍊信念,對我們來說是如何的重要。這次紅色之旅,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更加激發了愛國熱情。這次到鄂豫皖邊區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給我們再次上了一次鮮活生動的黨課,從靈魂深處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禮和黨性教育。我們今天雖然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共產黨員的身份不能退,對黨的忠誠和熱愛不準降溫,應該永遠銘記歷史,牢記使命,永遠跟黨走,直到生命的終結。

題外話

鄂豫皖邊區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之旅,也有些許讓我們感到遺憾之處:在這三處紅色土地的景點上,最讓人不解的是缺乏介紹英烈的相關資料、數據和宣傳品。經向接地導遊瞭解,他們都因處在大別山腹地,經濟欠發達,各展館和碑亭的正常維護費用也很難得到保證,因此擠不出印刷相關資料的費用,只能通過各導遊員的解說,向來此的遊客進行傳播。鑑於此,在解說員講解之時,我只好使出最大的記憶基因,利用手中的相機,強記、抓拍,晚上回賓館後記在小本子上,以便回來再整理。幾經努力,再加網上查詢,匆忙擬就了拙文《鄂豫皖邊區紅色教育紀遊》,與大家共勉。

最後借用相關紀念館的碑文作為此文的結束語:碧血丹張運祥

心鑄青史,風雲際會大別山。大別山,雄偉的山;大別山,紅色的山;大別山,英雄的山---霧奔雲騰雄風起,頂天立地大別山!(張運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