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文化莆陽-興化米粉


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出品

木蘭溪—這條莆田人的母親河,猶如一條奔騰翻湧的巨龍,從萬山到碧波,一路盤出莆仙富饒的水鄉魚米,盤出了獨一無二的莆仙美食名片—興化米粉。

故老相傳北宋熙寧年間,興化軍知黎畛在協助錢四娘修築木蘭陂時,見民工們廢寢忘食,日夜奔波,於是請來故里廣東博羅縣瀆月村的師傅,利用莆田優質大米,研製米粉,用大米浸磨成漿,碾壓成團,經過蒸炊至熟後,置於特質的粉筒中,壓出縷縷細絲,撮成一片片邊長10釐米見方的形狀,經晾乾後用一根稻草束腰紮好,製作出來的米粉質佳味美,十分宜口。且耐儲藏、便於攜帶。於是,興化米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快餐,解決了大批修鈹民工的用餐問題。後來這種米粉的加工方法逐漸流傳開來,並且製作技藝日精。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興化米粉


黃石鎮西洪村作為歷史悠久的米粉專業村,忙碌的一天,從早上七點半空氣中瀰漫的米香味,和機械化作業的聲音開始。

興化米粉的米,要選用雜交晚稻米的上等白米。先用籮筐淘米洗淨,浸泡20~30分鐘。浸泡至手捻米能碎,又有溼感即可。將浸透的大米倒入石磨,進行人工磨漿,此時需要兩名成年男子共同操作,人工磨出來的米漿柔軟有筋道,把磨好的粉漿倒入大陶盆內,用雙手不停地反動揉搓,使之揉成粉團。粉團揉得越均勻油柔,生產出來的粉幹就越好。粉團上籠屜蒸至七分熟後,再將其置於粉筒中,置入下端有許多小孔的粉筒,使用米粉炊,以杆槓原理擠壓出縷縷粉條。壓粉入甑時,任其自然散落。再將粉料上籠屜,蒸時要保證上氣快、氣足、氣猛,壓力大,衝勁大;蒸產不必加蓋,氣足料蒸透。但火候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技術,過熟色不白,不熟易斷條。蒸熟的米粉要立即撕開理順,以免結塊彎曲。再用小竹槓掛起來曬乾,或排放在曬粉籬上曬乾。粉乾的曝曬,氣候是決定性因素。秋冬兩季氣候乾燥,微風習習,是制曬米粉乾的最佳氣候。曬乾後的米粉攔腰用一根稻草束成,儲存。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興化米粉


成品條細絲,潔白透明,勻韌不碎,質地優良。且耐儲藏、便攜帶,家用饋贈咸宜,備受人們的歡迎,成為興化的著名特產。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興化米粉


興化米粉的吃法有很多種。沖泡炒煮,老少皆宜。傳統的吃法一般有豆漿米粉,豆漿炒米粉。還有古早的蔥頭米粉。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在鍋中放入生薑,豆瓣醬加清水煮湯,放入米粉,最後再放上炸好的蔥頭。據說這在當時是治感冒的土方良藥。

炒興化米粉,則是莆田民間各種宴席上的一道常見佳餚,逢年過節或待客,也是居家巧媳婦的拿手好菜。炒作時,在熱鍋中倒進些許花生油,燒熱後,放入洋蔥絲、大蒜瓣、薑絲等,煸炒出香味,繼而下肉絲、菇丁、蝦肉等拌炒,又下芥藍菜、經過地瓜粉拌過的海蠣等合炒,加入骨頭湯、調味料等,煮開後將興化米粉下鍋翻炒,旺火燜到湯汁燒乾,適時放入韭菜、澆上香油,最後撒上蔥花即可起鍋裝盤。

白如雪,細如絲,勻韌不碎。對於莆田人而言,興化米粉是最熟悉和溫暖的記憶。除了舌尖上的味道體驗,興化米粉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裡,也漸漸成為了莆仙飲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四角四角方,用草縛腰彎,能吃的用水燙,不能吃的拿去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