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秦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作者原注:

關於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努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焉。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後漢賈逵]雲:共工,諸侯,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森,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努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註釋】

1930年11月,蔣介石調集約十萬軍眾,以偽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採取"並進長追"的戰略,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當時,我紅一方面軍僅四萬人,在毛澤東同志親自指揮下,先是大踏步作戰略退卻,於12月下旬將敵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而後集中優勢兵力,於12月30日在龍岡殲敵第十八師師部及兩個旅,俘張輝瓚以下九千人;隨即乘勝追擊東逃之敵第五十師,於1931年1月3日殲其一半。餘敵畏懼,紛紛撤退,此次"圍剿"遂告破產。第一次大"圍剿"被粉碎後,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於1931年4月對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詞即傾向於此後不久。本篇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賞析】

這是一首激盪著英雄氣概的戰歌,也是土地革命戰爭的壯麗史詩。

上片寫第一次大"圍剿"的首戰——龍岡大捷。"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詩人一落筆就推出一個鏡頭,展示了林木挺立,萬里霜天,紅葉爛漫的自然景色。這是移情入景,在"霜天"的反襯下,用"紅爛漫"來形容南方深冬的山林,描繪出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的壯麗圖景,洋溢著由衷的讚美之情。龍岡之役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然而詩人卻避實就虛,用寫景從側面作烘染,把千萬軍民同仇敵愾的精神狀態,巧妙地移入了千山萬壑參天森立的爛漫叢林之中,從而把下一句"天兵怒氣衝霄漢"襯托得精神百倍:正義之師的紅軍一如天兵下界,面對敵人的"圍剿",正嚴陣以待。"怒氣衝霄漢",極寫準備一舉痛殲來犯之敵的高昂鬥志,期待著出擊號令的急切心情。開首兩句,一句寫景,一句寫情緒,氣勢雄偉地描繪了激戰前濃烈的戰爭氣氛,構成"山雨欲來"的勢態,為下文的勝利鋪墊了前因。"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轉入到對龍岡戰役的描寫。詩人仍然不從正面落筆,只是拉開鏡頭,攝下了光線、色彩與前兩句迥然不同的龍岡遠景,但見晨霧瀰漫山崗,硝煙籠罩戰場。這時候,類似電影畫外音的表現手法,活捉張輝瓚的呼喊突然響起。"齊聲喚"三字,活現了群情為之沸騰的情狀;又是緊承上句"暗"字而來,在能見度極低的昏暗戰場上,軍民以大聲呼喊為聯繫,把勝利的捷報傳遍全軍。詩人顧及戰地環境的特點,嚴絲合縫,用筆極為細密。"前頭捉了張輝瓚",用口語入詞,更產生了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也寫戰鬥中前軍生擒敵酋,用的文人語言,而且是將軍坐聽校尉傳報軍情,雖是捷報喜訊,卻因公事程式而削弱了雀躍歡欣的氣氛。這裡用口語"前頭"二字,狀寫"後頭"聽得"前頭"傳呼,也隨之興高采烈地叫喚,突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聲勢。

下片寫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序幕,預示了必勝的前景。"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敵人不甘心自己的失敗,調集比第一次多一倍的二十萬兵力捲土重來。一個"重"字,照應第一次大"圍剿"已經被徹底粉碎,言其東山再起。"風煙滾滾",寫敵軍一路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張牙舞爪氣焰囂張。"來天半"是藝術渲染,造成大軍壓境"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龐大的兵力向我撲來,將何以待?於是一個懸念直逼下文,引出 斬釘截鐵的結論:"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敵人的兇惡,只能激起廣大人民的仇恨,敵人的進逼,恰恰起到動員千百萬工農與之鬥爭的作用,他們必將同心協力地奮起反擊。詩人根據古代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敢於革命造反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將統治階級的天地搞得地覆天翻;今日的工農大眾舉起對反動派"造反有理"的大旗,定將把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推倒掀翻。詞中"喚起工農千百萬",照應"二十萬軍重入贛",兩相對比,從巨大的反差中顯出革命力量的強大。"不周山下紅旗亂",更寫出在反動統治階級的這座陰山下,紅旗繚亂,革命浪潮波瀾起伏,人民的事業勝利可待!

全詞充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把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和即將到來的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序幕結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寫龍岡戰鬥通過兩個鏡頭組接,省略了具體戰鬥過程的描寫,使句有餘意、篇有餘味,留給讀者寬闊的想象空間。用口語入詞,詞近旨遠而又符合舊體詩詞的規範。祜神話典故的應用更是推陳出新的典範。

(鬱炳隆)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九—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持續更新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