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三個故事 觸摸吉林延邊40年之變

三个人三个故事 触摸吉林延边40年之变

有著濃郁朝鮮族風情的“百年老宅” 柴家權 攝

(改革開放40年·調研行)三個人三個故事 觸摸吉林延邊40年之變

中新網延邊10月27日電 (郭佳 柴家權 李明姝)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經濟快速增長的40年。數據顯示,延邊州GDP總量從1978年的8.2億元猛增到2017年的927.6億元,增長113倍,年均增長率達8.9%。

延邊州位於吉林省東部,是中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總人口212萬,全州轄延吉、圖們、敦化、琿春、龍井、和龍6市和汪清、安圖2縣,首府為延吉市。

記者日前走進延邊州採訪發現,延邊州處處呈現出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族群眾生產生活不斷改善的良好局面。

三个人三个故事 触摸吉林延边40年之变

延吉夜色 李哲 攝

姜華的四個家

延吉市是延邊州首府,是一座保有濃郁朝鮮族特色的城市。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容易會被道路兩側店鋪牌匾上的朝漢兩種文字所吸引。

記者日前走進延吉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想從這裡找到這座城市的過去。談及延吉的變化,該館副館長姜華列舉了一組數字——最初館藏檔案700多卷,現在是79000多卷。

姜華是朝鮮族,在延吉出生,在延吉長大,在延吉工作,也在延吉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檔案館工作近30年,對城市變化的點滴如數家珍。

姜華告訴記者,改革開放40年,她搬了四次家。從平房到單位公房,到集資樓,再到學區房,不僅房子越來越大,家電越來越好,生活基礎設施也越來越齊全。“1978年,我們一家7口擠在17平方米的平房,出門都是土路,下雨後很難走。”姜華說,“現在我們家3口人住三室一廳,出門可以開車,不用走很遠的路。”

延吉市被布爾哈通河一分為二,位於延吉市中心的延吉大橋是當地最有歷史的橋樑,歷經多次擴建和重建。它也是姜華最常經過的橋。

延吉大橋有很多姜華的回憶。兒時常和夥伴在這裡玩耍,後來騎著自行車經過這裡去上學,再後來坐著公交車和出租車經過這裡,如今的她則是開著車路過這座老橋。

延吉市住建局總工辦主任司德吉介紹,延吉市目前一共有8座橋樑,還有幾座已經在規劃中了。司德吉在住建系統工作超過30年,在他看來,修橋是民生工程,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延吉市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延吉實現生產總值336.42億元,是1978年的330.9倍,近40年年均增長12.7%。

“現在好多來查檔案的市民,看到之前的老照片或者材料,都會感嘆,‘這變化也太大了’。”姜華說。

三个人三个故事 触摸吉林延边40年之变

延吉街景 宋正強 攝

樸東哲的村史館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延邊人選擇以韓國為主,日本、俄羅斯等國為輔的勞務輸出。位於延吉市郊的小營鎮仁坪村就是這一現象的典型村莊。

樸東哲是仁坪村的“老支書”。從1984年在仁坪村任職,到1992年轉任村黨總支書記至今,樸東哲的工作從未離開過仁坪村。

提及村子的變化,樸東哲將記者領進了村史館。這處不大的房間內掛滿照片,中間擺著老物件。環視一週,照片由黑白變成了彩色,拖拉機變成了小轎車,服裝也越發多樣。

“仁坪村人多地少,土地薄,種水田、旱田都不賺錢。”樸東哲說,他上任第一天就發現村集體不但沒有存款,反倒欠賬不少。從那時起,樸東哲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村民致富。

當改革開放的大潮在中國風起雲湧時,樸東哲等來了機會。1997年,由村裡擔保,仁坪村開始進行勞務輸出,隨著第一批打工者滿載而歸,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我們村的村民都會朝語,所以去韓國打工很有優勢。”樸東哲說,為了實現全村共同富裕,朝鮮族村民帶著漢族村民一起外出務工,幫助他們解決溝通難題。

70歲的朝鮮族老人找松子的經歷佐證了樸東哲的話。她曾在韓國務工15年,期間就曾帶領許多漢族同鄉一同到韓國務工。“朝鮮族與漢族是一家人,互相幫助是應該的。”老人說。

除了輸出勞務,樸東哲還搞起了中外合資企業。樸東哲介紹,企業生產的產品是電焊管和玻璃球,短短兩年時間企業就盈利了。如今企業早已不在,但它也完成了使命,使仁坪村收穫了“第一桶金”,為後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仁坪村成為延邊州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該村有70%以上的村民住進了樓房,許多家庭都擁有小汽車。仁坪村的學校採用漢語、朝語雙語教學。每當有青年考上大學,村裡還會給予一定獎勵。

據介紹,仁坪村村集體現有資金達7000多萬元。“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仁坪村的今天。”樸東哲說。

金京南的“百年部落”

3年前,從延吉到北京搭乘火車至少需要24個小時,現在這段路程縮短到僅需9小時。長春到延吉的最短運行時間也由原來的7個半小時縮短到2小時15分。

2015年9月,“東北最美高鐵”開通,這大大拉近了延邊州與外界的距離,延邊州旅遊業也搭上高鐵邁上發展的快車道。

距延邊州圖們市月晴鎮鎮區10公里處的白龍村有一個古香古色的部落,名為“百年部落”。

這處“百年部落”有著濃郁的朝鮮族風情。建築呈大屋頂形狀,屋脊外觀是中間平、兩頭翹立,中間平如行舟,兩頭翹立如飛鶴。瓦飾上有繩紋和吉祥文字。圓形或半圓形的蓮花紋瓦壠、整齊的黑色瓦壠、聳立的屋脊、雪白的牆壁……

“百年部落”中最古老的一處民居叫“百年老宅”,始建於1893年,至今已有125年的歷史。

“十多年前的時候,這裡很荒涼的,沒有一輛轎車來過村裡,現在每年夏天都有大量遊客湧入。”“百年部落”負責人金京南說,旅遊改變了村子。

金京南是“百年老宅”的所有者,40多年來,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房屋進行清掃、維修和裝飾。“我不會把這裡打造成花花世界的樣子,只是把最樸實的東西呈現在別人面前,用大蔥蘸大醬來招待客人,就會受到歡迎。”金京南說。

每到旅遊旺季,村民們都會穿起華麗的朝鮮族服裝,招待客人或者表演節目,這些讓村民們獲得了不菲的收入。

金京南今年已經66歲了,他的一生幾乎都與“百年老屋”捆綁在了一起。“這是我們朝鮮族文化的一個代表,我希望它能傳承下去,而不是被商業改造成其他樣子。”金京南說,房子以前是自己所有,現在則是整個村子的寶貝和財富。

過去40年來,吉林省延邊州的民生髮展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這些都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密不可分。據延邊州官方統計,40年來,延邊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40多部,出臺決議和決定120多個,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族政策法規體系。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紅心振雙翼,延邊正起飛。”這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1986年走訪延邊州時寫下的四句詩。如今,夢想照進了現實,延邊州不僅起飛了,還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