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战争之二十二: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1984年“7.12”大战过后,越军总部和二军区吸取反扑失败的惨痛教训,于1984年8月召开第3次北光会议,制定了“第3战役计划”,再次集结重兵,企图伺机收复老山。越军“第3战役计划”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针对中国军队的炮火优势,采取“堑壕延伸式”战术来予以反制。

所谓“堑壕延伸式”,来源于越军在抗法战争的奠边府战役中成功运用过的战术手段。当时越军不善运用攻坚战法,在围攻法军据点群中伤亡很大。后来在援越中国军事顾问团的作战指导和增调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的经验传授下,采取挖壕掘进的战术,贴身紧逼法军阵地,不断将其分割包围,进而夺占;再继续掘进,步步压缩法军防线,直到取得战役胜利。越军曾将这种战术吹得很神,一度大加宣传。这回越军要故伎重施,上演了一出“徒弟打师父”的闹剧。

亲历战争之二十二: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在一军轮战部队上阵地之前,也就是“7.12”之后,越军依托复杂的地形,以小分队偷袭及零星炮火为掩护,施工掘进,挖壕打洞,昼夜不息,逐段延伸,逐段加固,在前沿修筑了大量坑道、堑壕、掩体、藏兵洞,并在靠近我方一侧的阵地正面设有多道铁丝网、陷阱和防步兵壕。在距我方阵地400至600米的地段,设有警戒雷场, 50至100米处设有宽正面、大密度的混合雷场。这些雷场又配以各种障碍物,形成障碍区;障碍区之间的间隙再配以火力控制,形成了防御设置上的大纵深。越军还沿壕新建了各种掩蔽部800余个,并改造自然溶洞、岩洞60多个,大洞能屯兵数百人,小洞能屯兵几十人到10多人。至12月上旬,越军从清水河以南4公里起,一直向北延伸到我方防御阵地前沿,以松毛岭、那拉方向为重点地域,构筑了前后相通、纵横交错的9条堑壕和交通壕,总长度达15公里。

这些堑壕和交通壕多沿便于隐蔽作业的密林、草丛、低凹处向前延伸,与自然沟坎、陡坡、深谷相连接,深深地楔入我军防区,对我前沿阵地形成分割包围、犬牙交错、紧贴围逼之势。如,一师防御前沿阵地共52个,其中被越军楔入的就有28个,有4个阵地敌我各占一半,双方直线距离10至70多米不等,造成“谁抬头谁挨打”的局面……

依托这些堑壕和屯兵洞机动兵力,越军随时可以向我阵地实施偷袭和进攻,并用炮火轮番轰击覆盖我阵地及后方运输线。这样一来,我前沿阵地多与越军直接接触,易遭敌迂回包围,侧后攻击,态势非常险恶。特别是从634号高地至116号高地、143号至541号高地、148号至142号高地前沿,是很难突破的被越军枪炮锁定目标的“3道生死线”。

亲历战争之二十二: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在越军防御阵地内,还配备了多种战斗火器,形成了直射、曲射、远射、近射、侧射、倒打相互交叉;上层、中层、下层、明火力、暗火力相互结合的密集火力配备。另外,越军还对我国境内主要道路、军事目标和可能攻击的路线都准备了炮兵射击诸元。这样,整个老山地区的越军防御就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地堡、坑道、掩蔽部为骨干,以雷场、铁丝网、陷阱、鹿砦为补充的防御体系,成为能打、能藏、能独立作战、能长期坚守的坚固野战防御阵地。

一军刚接防阵地时,越军在我当面仍然保持3个师6—10个步兵团,还有一个特工团、一个炮兵旅和两个炮兵团助战,总兵力达到3万余人。如一团坚守的那拉地区,越军的兵力密度就达到每平方公里近两个营,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为1.66:1。我军接防期间,也是越军实施“第3战役计划”的猛烈炮击阶段。仅12月9日、10日,越军就向老山主峰、那拉等方向发射了几千发炮弹。我军前沿阵地的工事、堑壕损毁高达60%—85%,有的阵地工事几乎被炸光,有的阵地只有少量防炮洞,前沿坚守分队官兵只能躲在树底下防炮,甚至有的人被迫只好在哨位上挨炮弹。不少战士告诉我,他们的阵地上随便抓一把土,里面就含有10多块弹片。越军还频繁进行特工袭扰,埋雷断路,阻断中国军队前沿阵地与后方的联系,导致我方打无坚固依托,藏无可靠工事,走无隐蔽通道,生活无安定处所,前送后运十分困难。

亲历战争之二十二: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在犬牙交错的阵地上坚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的军事作战工事,加上越军炮击不停,我一线阵地干部战士只能长期待在以防炮为主的猫耳洞里。有的战士后来对我说,由于两军相距较近,远的不过几百米,近的才几米,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被看得一清二楚,他们都不敢走到猫耳洞外面“方便”,只能将大小便装在空罐头盒里,再走到洞口甩出去。只要罐头盒落地发出“咣当”一声,越南的炮弹马上就会覆盖过来。要是你偶尔在洞外露一下头,敌人的阻击步枪就可能要了你的命。

为了迅速解决“藏”的问题,坚守阵地的干部战士认真贯彻一军党委“稳住阵脚,打开局面”的方针,一边抓紧熟悉敌情和地形,尽快适应阵地生活,一边加紧阵地工事修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一军党委明确提出“宁可挖工事累死,也不让敌人炮弹炸死”的战斗号令,组织部队利用作战间隙和不良天候,按照4期施工计划抓紧构工:第一期对现存的所有工事进行改造维修,解决藏;第二期在石山上打洞、土山上构筑装配式和重火器发射工事,解决打;第3期集中力量构筑断续掩盖交通壕,解决运;第4期加固完善抢修增构,利用和改造自然洞穴或岩缝,增修囤兵洞所,改造指挥所、观察所和炮阵地,建立较为完善配套的阵地防御体系。

亲历战争之二十二: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在强大炮火对越军反压制的同时,一线部队抓紧掘壕深藏,巩固防御阵地。各部队发扬硬骨头精神,上阵地不到一个月,就开挖堑壕(交通壕)47717米,构筑各种掩体工事10571个、短洞172个1153米、坑道3条911米,出土石12万立方米,基本达到“人有防炮洞,炮有发射工事,弹药有储存库所,班排有隐蔽部”,实现“能藏、能打、能战斗、能机动、能生活”要求。

同时,注意完善通信联络指挥。针对有线通信经常被越军炮火炸断,无线通信受干扰大,保密差,速度慢,与前沿阵地经常中断联系的实际,一方面通信分队抓紧抢修被炸线路,重要地段还预埋一些电线,一旦来不及抢修,就启用预埋线路。另一方面,及时更换一线报务员,解决失泄密问题。最初,我们的一线报务员是由普通话讲得好的战士担任的,他们口齿清楚,传达命令及时准确,不需要指挥员费多大口舌,可以说这是最大的好处。但也容易被越南兵破译,因为他们大多熟悉汉语,有不少军官还到中国的军事院校培训过。为了防止普通话失密给部队造成伤害,一师将一线报务员改由讲方言的温州苍南、瑞安、泰顺等地的战士担任——他们一张口叽里哇啦,“比外国人还外国人”,弄得越军伤透脑筋也破译不了他们的方言。

为巩固阵地,各部队还借鉴朝鲜战场的经验,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活动,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短短一个月时间,取得了歼敌77人、伤敌61人,击毁敌火炮16门的战果。从此,战场主动权逐步向有利于我方转化,一军轮战部队稳住了阵脚,初步打开了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