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這樣的毒雞湯

有一個帖子在網上了流傳很久,今天早上又看到了一位大V轉發:

某企業引進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經常有空盒流過。廠長請一個博士後花了200萬設計出了自動分檢系統。一鄉鎮企業遇到同樣問題,農民工花90元買一大電扇放在生產線旁,有空盒經過便被吹走。啟示:文憑不代表能力;知識不一定能轉化為生產力;能吹很重要!

我很討厭這樣的毒雞湯,看後有些話不吐不快。這種雞湯帖子充溢著小聰明式的自得,流露出寫作者不尊重科學的淺薄與無知。

就算這件事是真的,說明什麼呢?說明嚴格的學歷教育沒必要(當然,我不否定今天中國許多碩士、博士文憑注水嚴重)?說明投入鉅額經費進行科研是浪費?

這樣的調子在幾十年前的中國,並不陌生。在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的時代,工人、農民被定位為技術發明與革新的主體。我承認在生產實踐中一些能工巧匠和莊稼把式能夠做出一些技術革新,但這種經驗性的技術革新偶然性太大。如果不建立在科學理論上技術革新往往是靠“碰”,本質上和大鍊鋼鐵時代“土法上馬”鍊鋼爐是一樣的。

以這則毒雞湯為例。90元的大電扇可能確實解決了這條生產線揀選空盒的問題,但這種辦法能推廣麼?別的生產線上也能用嗎?而且風扇的力道,會不會對正品有影響?博士後花200萬元設計出自動

分檢系統,其各種技術參數是明確的,品控的穩定的。而且這樣的自動分檢系統,稍加改進,可以用到其他類似的生產線上,可以申請專利,專利轉讓費完全可能超過200萬。

上個月我去河北大城縣見到一位紅木古典傢俱公司的董事長老葉,他是木匠出身,但愛琢磨,愛學習,總結了多年生產的實踐,編寫了一本《中華榫卯》。他對我說古代人學木匠,主要靠悟性,靠師傅手把手地帶。有些訣竅師父秘不宣人,讓徒弟覺得很神秘,那是因為古代學徒讀書不多。許多器具製作中的難題,現在用中學的幾何知識很容易解決。

討厭這樣的毒雞湯

我想起小時候在老家,扇穀米的風車的很常見,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以前農家用舂或碾子把稻穀脫粒後,放進風車的鬥裡,人工轉動風扇,利用風力把輕飄飄的糠吹出,而沉重的稻米則從另一個出口漏到籮筐裡。做這種米糠分離的風車,很見木匠的技藝。操作者轉動風扇時要掌握力道。用力輕了,一些穀糠吹不出去,和米混在一起;用力重了,則一些半拉的米粒跟著穀糠一起飄走。後來有了脫粒、穀糠分離一體的碾米機,幾分鐘就碾完一擔谷,過去可需要一個人半天的功夫。

古代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卻不能將火藥各種化學成分寫出來,更沒有總結出配製火藥的化學原理;發明了指南針,卻不明白這是地球磁場在起作用。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那個時候全世界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都沒得到突破。可是如果今天一些國人還是抱著一臺電風扇就能省下200萬設計費的思路,那真是沾沾自喜的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