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著力扭轉當前穩中有憂的經濟局面

近期公佈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其中,第三季度下行速度稍有加快,GDP同比增長6.5%,較第二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創近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供給面看,工業增長回落略超預期,是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需求面看,儘管汽車消費低迷,但房地產相關消費品表現正常,整體消費較為平穩,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出現一定程度的改善,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消費升級仍是當前及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主要受宏觀去槓桿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慢的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動力不足,繼續逐月溫和回落;民間投資得益於房地產投資的較快增長,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預計隨著前期穩增長的相關政策效應逐步體現出來,未來經濟雖然仍然有一定下行壓力,但下行速度料將有所放緩,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穩槓桿、防風險的關係,仍是經濟工作的主要矛盾。

整體來看,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的主要亮點有四個方面:

第一,國家促進有效投資的政策釋放出積極信號,全社會投資意願有所增強。全社會投資意願增強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是非常明顯的,它將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補短板、防風險,也將有助於最大程度上緩衝外部衝擊、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二,從整體和長遠來看,消費升級或消費驅動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毋庸置疑。消費總量有低估,消費質量有提升,消費主體年輕化,消費品類更豐富更優化,消費區域有分化,消費觀念更理性,消費模式有變化,共享跨境、線上線下相結合,消費支撐全方位:包括收入增長、人口結構變化、消費信貸快速發展、技術進步的積極影響以及稅收等政策的鼓勵和支持。當然,也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那些可能導致消費降級的因素。

第三,物價整體表現平穩,通貨膨脹壓力不大,這為未來繼續實施逆週期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空間。

第四,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既與“雙創”的蓬勃發展有關,也與第三產業持續興旺有關,同時就業對於外部衝擊的抗壓能力也在增強。

當前經濟

穩中有憂的五大表現

一是對房地產投資依賴仍存。儘管中國經濟現時整體表現尚可,但穩中有憂,未來下行壓力較大。今年以來如果沒有房地產價格高企,整體投資及民間投資增速將以更快速度回落。如果未來依舊依靠房地產投資來穩增長,中國經濟不僅無法進行轉型,未來的宏觀經濟數據還會繼續令人失望。

二是受上游原材料成本提高、環保壓力致使相關企業成本增加以及中美經貿摩擦對於出口預期的影響,以消費品製造業為代表的下游投資則較為低迷。

三是存在局部消費降級的風險。儘管這種消費降級不是普遍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包括產品結構、人群結構、區域結構等出現變化,導致一定時期消費降級的存在。未來隨著部分產品市場飽和(如汽車),房地產價格高企所導致的擠出效應,收入增長放緩,人均收入、人均消費下降,中產階層受股市下跌影響,財富效應無法發揮等等因素的存在,都可能使部分人群消費能力下降。

四是A股市場持續下跌。穩住股市也是穩預期、穩信心的重要一環。

五是中美貿易摩擦繼續升級惡化,影響未來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資。在當今全球化的分工圖譜中,目前的中國仍然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我們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具有很高的替代彈性,加之伴隨著國內成本上升,加工製造業本身就有逐漸向境外轉移的趨勢,因此,如果疊加貿易摩擦的影響,其負面衝擊不可小覷。

扭轉當前

經濟局面的六個著力點

第一,以減稅特別是降低稅率為核心推動降成本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減稅降負。當前急需通過大規模減稅來穩住脆弱的市場信心,穩住持續下跌的股市,穩住悲觀的預期。減稅對於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在學理上和邏輯上是非常清楚的,不必糾結於短期財政收入的減少,只要經濟保持旺盛的活力,隨著稅基的擴大和夯實,未來稅收收入仍會增長。單純減稅不是目的,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減稅降費的長效機制,增強企業加大投資的信心,激發企業活力,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

第二,加強以“補短板”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升全社會投資意願。目前亟待補齊的投資領域短板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特別是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與消費升級有關的基礎設施等,未來仍有較大空間;去產能仍存在“制度梗阻”,大量“殭屍企業”還在無效佔用資金,需要堅決出清,因為舊動能、舊經濟不盡快出清,新動能、新經濟無法順利入場;降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仍有較大空間,減稅降費的長效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第三,切實優化投資環境,明確界定和充分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合理引導投資預期,保護投資積極性,特別是保護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第四,應統籌協調財政、貨幣和土地政策,統籌協調短期需求側逆週期調節和中長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高效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各項政策,繼續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分類精準對接項目支持措施,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切實促進優質項目加快落地。

第五,堅持市場化取向加大改革力度,謹防走回頭路。中國經濟的未來和希望,消費升級也好,創新驅動也罷,歸根結底要相信市場,依靠市場。對於計劃經濟的崇拜和頌揚近幾年似乎有抬頭跡象,反市場化的現象有很多,要警惕。一方面要尊重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適當限制政府的投資衝動千萬不能再有過多的補貼和不公平競爭的制度安排,防止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好心辦壞事,投資效率低下,甚至出現大規模、高水平產能過剩的問題。

第六,加快開放,主動管控外部衝擊帶來的風險。嘗試對某些特定產品主動實行“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以擴大進口,實現貿易平衡,緩解貿易摩擦。打破行政壟斷,逐步降低更多行業對外資的准入門檻和壁壘,減少乃至徹底取消各種行政干預和過度補貼,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避免貿易摩擦升級惡化,盡力將爭端侷限在貿易領域,而不要擴散到技術、貨幣、金融領域。(作者系中原銀行(港股01216)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