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老人當義務交通勸導員14年 每天6點半準時上班


68歲老人當義務交通勸導員14年 每天6點半準時上班


趙澤林給村裡人宣傳交通法規。上游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

在巴南區魚洞街道百勝村,如果有哪個本地人的車在這裡出了事故,趙澤林總是第一個知道。究其原因,有時是因為他在現場,即使不在現場,車主在發生事故後,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問問趙老師”。

在這裡,你問別人的電話不一定問得到,但你要是問趙澤林的電話,隨便哪個村民都能告訴你。這位68歲的老人當了14年的義務交通宣傳員,村頭路口,挨家挨戶,從蓬頭稚子到耄耋老人,幾乎所有的村民都聽他念叨過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短則十多分鐘,長則一個下午。各種交通常識和提醒夾雜在看似平常的“龍門陣”裡,成了一種暖心接地氣的叮嚀。

寓教於閒談,讓人銘記於心

16日早晨6時30分,天剛矇矇亮,趙澤林準時“上班”了。上班的地點很近,出了家門,走到村頭的公交招呼站,那裡就是他的“常駐崗位”。

68歲的老趙個子不高、面容黝黑,行動有些遲緩。

“莫採訪我嘛,我也不曉得該說些啥子。”趙澤林嘗試著說普通話,沒說兩個字就放棄了,“實在太影響交流”。他說自己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可當說起交通法規之類的專業話題,其言語卻像開了閘門的大水一樣。

一大早,趙澤林已經站在村口招呼站附近。他一邊與乘客打著招呼,一邊引導進站公交車安全準確靠站,然後就開始了“工作”。說是工作,就是“開嘮”,“聽說昨天xxx發生的那個車禍沒得,好嚇人呦!”這麼個開場白,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神兒引了來,都不自覺地朝他靠了過來,聽他開擺。一堂交通安全常識課就這麼開始了。

聽起來只是一場八卦,講述者卻很講究敘事方式——老趙從事故結果、事故過程、事故原因逆向反推,從大家最關注、最發人深省的慘烈結果入手,最後分析事故原因,調動聽眾的神經去思考,最後讓他們考慮:這樣的錯誤我平時有沒有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樣?從而達到讓每個人銘記的效果。

事實證明,這個方式很奏效,一群聽眾聽後紛紛嘆氣搖頭,然後默不作聲好一會。老趙知道,大家都在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銘記於心,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寓教於閒談,道化於自然,這無疑是教育宣傳的最高境界。

月薪5000元聘他做顧問被婉拒

趙澤林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在交通部門工作,以前經常參加各種交通安全學習,因而瞭解了不少交通安全法規。

2004年從路政的相關部門退休後,他便走上了“交通義務勸導員”的崗位。之後有多家公司找到他,願以每月5000元的薪水聘他做顧問,但都被他婉言拒絕了。

就這樣,每天早晨6時許,老趙還是照例去“上班”,一轉眼快14年了。

如今,趙澤林在百勝村一帶義務當交通勸導員的事被傳為佳話。有些家長將孩子送到車站後便離開,因為有老人在,他們都很放心。一位公交司機告訴記者,老人雖然只是一個義務交通勸導員,但大家都很信任他。

“交通安全知識可以在網上學,在電視上看,你這樣天天跑不嫌累嗎?真是多此一舉。”面對別人的質疑,趙澤林說,他有自己的宣傳方法,“不信去問問村民們,他們喜歡看電視宣傳呢,還是聽我講交通法規?”老趙說,他了解農村老百姓的性格特徵,更瞭解村民的性情。而且,他也能將交通法規和電視裡放過的東西講給人家聽。

老趙翻出自己十幾年來的手稿,其中普法的稿子佔了一半多,他說:“我雖然文化不高,但特別喜歡寫東西,有時一夜起來四五趟改稿子。”

因為老趙14年堅持做義務交通安全宣傳員,百勝村周邊的道路交通事故發案率降低了很多,已經連續多年沒有發生過道路死亡事故,這讓他感覺十分值得。

堅持交通勸導只因為放心不下

在百勝村村民眼裡,趙澤林老人就是活雷鋒,熱心的巴南好人。

“老人真的不容易,這種精神很難得。”老趙的熱心得到了乘客們的尊重和讚許。有人說,他義務當交通勸導員,在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是個了不起的人。

百勝村村委會揚書記說,趙澤林老人義務當交通勸導員,心懷熱忱、無私奉獻、服務社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乘客的文明和自覺意識,投訴沒了,乘車的麻煩事少了。“老人為規範乘車和車站交通秩序做出了貢獻,我們很感謝他。”

“剛開始做這份工作的時候,不只是乘客不理解,還有一些司機也不理解,嘲諷我多管閒事。我也曾產生過放棄的念頭,家人也勸不要再上公路勸導,但我還是放心不下。”每提及交通勸導,老趙總樂呵呵地說。

談起未來,老人總覺得沒啥可說的,“馬上就70歲了,多活一天都是賺,所以不能浪費這些時光。”他覺得,不管別人怎麼嘲諷,甚至爭吵,只要身體能支持一天,他就要站在路邊勸導一天,只要大家有需要,只要還能奉獻,就一直為街坊鄰居服務,為交通安全站到最後一刻。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景然 通訊員 袁啟芳 攝影 甘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