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前言:

BitEye上线一月有余了,这篇文章是对一个多月来工作的思考。应当先反省一下,这一个月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每天雷打不动看两集《延禧攻略》,在此真是感到惭愧,也感到危机。毕竟现在热钱太多,楼市控严,币圈哑火,互金暴雷,这物价再不涨,完全不符合常理吧!可是物价涨了,平台没起色,准备吃土,《延禧攻略》都看不了了。 不多说了,进入正题,本文较长,是这一个月来的思考总结,不妥之处请予斧正,有什么建议也请留言或私信。尤其是运营经验丰富的人,欢迎来探讨。

三个转变

熊市了大半年了,币圈今非昔比,总体来说我们可能在经历着三个转变。

第一是资本方向的转变。我们知道资本是逐利的,而且对新事物是最为敏感的,一个领域得到关注的体现就是有资本入场了。资本入场的积极影响就是推动项目方的发展,项目方可以依靠资金对区块链项目进行试错和改良,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从而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迭代。但是坏处是什么?资本的目的是赚钱,他才不会管区块链技术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如果长期能赚钱,我就长期持有;如果长期不能赚钱,那我就短期炒作之后全身而退,留下一地鸡毛还是狗毛与我何干?

资本市场是有朋友圈的,这个圈子里可以说有三种,一种是上面有人的;一种是家里有矿的;一种是能去海外的。这三类人各凭本事收割韭菜,进入的时机也不太相同,往往上面有人的是最先动手,接着是他们就忽悠家里有矿的人参与进来,接着是家里有矿的忽悠能去海外的进来。

时间回到2011年,那时候李笑来还在教英语、薛蛮子还在抗癌、长铗还在写科幻小说、陈伟星在研发手游、李林在千团大战中惨败美团、徐明星还在豆丁网做CEO、宝二爷还在平遥卖牛肉……

从2011年到2013年,投资模式单一,基本就是比特币,行业处于边缘地带,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并接受这个新鲜事物,除了一些黑产之外。但是到了2013年就不一样,资本运作的时代从此开始。李林率先入局,9月火币上线,短短9天,单日交易额就破了100万人民币,短短50天,单日交易额就破了1000万人民币,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徐明星也不是吃素的,在火币入局一个月后匆匆跟上脚步,并且顺利拿到一笔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背后是一帮上面有人或者家里有矿的大佬,比如美图董事长蔡文胜、走秀网联合创始人黄劲、CSDN创始人蒋涛、中国青年天使会会长杨宁、雷锋网创始人林军等等。徐明星毕竟是个粗人,不会搞宣传,就拉来了左膀右臂何一和赵长鹏,一个擅长国内营销,一个擅长海外营销,组成了铁三角。

2017年,赵长鹏出走创立了币安,没过多久还挖走了何一。于是成就了现在老牌交易所三分天下的局面。

从11年到13年,可以说是没有资本的时代,可是到了17年,以太坊的爱西欧模式出现之后,为机构资本入场提供了极大便利,去掉了法律合同的约束,换之以合约代码保证资本与初创企业的权益交换。项目方的资金可以一步到位,投资方则可以在短时间内高速获利并退出,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但是监管的缺乏加上资本的逐利属性,使得这个带血的市场频频上演一夜暴富的戏码,更多的是普通人的血本无归、满眼泪水。国家也看不下去了,9.4风波一刀切下去,大逃亡从此开始。OK改名okex在伯利兹重生;火币一分为五,包括火币全球专业站、火币韩国、火币中国、火币钱包、火币全球美国站;币安更是从国内转战日本而后再转战马耳他。

资本的方向从扶持转变成了收割,因为币圈实在是太暴利了,没人能经得住这诱惑。

第二是项目方向的转变。时间回到两年前,我们一个晚上就能把币圈所有的项目看完,而且你知道他在讲什么?即便是不知道,你也知道他想解决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你到coinmarketcap上面看,大概有1800多种代币,你去扫一遍白皮书,发现跟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白皮书技术理念都差不多,只是变了个形式而已,甚至你去检查他们的代码,发现有90%都是copy的。而且好多项目提出的要解决的痛点,是根本不需要区块链来解决的。

只有最强烈的需求才会产生最质变的技术革新,我们讲比特币,你说他能达到日常支付的需求吗?与其让我等下载个钱包转账,等个十分钟,还不如我支付宝一开扫下二维码直接完成支付来得实在。而且比特币的链上处理交易的速度跟软银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能满足商用吗?我们讲公链颠覆互联网,可是最基本的http协议他都取代不了?别说什么IPFS,他由于要公开数据进行存储,而且只能存储静态网页,目前来看根本是无法取代http协议的。往深的说,现在区块链上能造出一个用户量20亿的生态吗?答案是不太可能。

我们追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起源会发现,是传统互联网的不便利,才引起了移动互联网这一需求,就比如说你总不能老是背着个计算机去玩游戏、去聊天、去看新闻、去网购吧!

我们要深刻理解一个道理,产品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因为技术到达了某个层次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需求推动了产品的诞生,技术只能说起到了辅助诞生的作用。

所以今年的区块链发展方向应该更多地去考虑现在互联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点第二部分会讲到,这里先打住。

项目方从炒概念拉资金分化出了两支,一支是着急退出变现,因为实在是没能力去兑现自己夸下的海口;另一支则开始务实起来,少了路演宣传拉人头凑数,多了埋头苦干做事情沉淀用户。

第三是投资者的成长。曾经的币圈是个币他都能翻倍,是个人投了都能赚钱,那是我们回不去的美好时代。但是后来,出了点变故,开始有人出场了,有人在场内坚守,还有人赶着从场外进来。再后来,来了场暴风雨,有人不幸遇难,有人则不甘心准备放手一搏,结果因此丧命。当然还有人从头到尾闷声不响,信仰持币。最后的最后,第一个出场的人盆满钵满,后面的人想跟着喝汤,发现只剩下西北风了……

投资者从一开始的疯狂,再到不舍,再到失望,最后绝望,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熟,曾经你也是个白皮书都看不懂的小白,现在你分片、扩容都能讲的头头是道,这是投资者的成长。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三个关键

痛点、刚需、高频,这是现在区块链发展最需要考虑的三个点。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游资兴盛的时代,对普通的个体而言,你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90%都是多余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从你的手机app里面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得出来,你可能无意或者有意下载了很多app,真正用的到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他的大多数是被雪藏。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在不停地设计app,挖掘你的需求呢,因为游资兴盛,为了从你身上赚到钱,我们必须给你创造需求。

相对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来说,区块链并不是一个能产生生产力变革的硬科技,相反,他更侧重于数据底层交互协作关系的改变。

那他要解决什么痛点?互联网时代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正在逐渐固步自封,问题频出。俄罗斯黑客利用Facebook传播虚假新闻瓦解民主体制,Twitter和Reddit上面仇恨言论肆虐,金融泡沫、垃圾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我们眼看着巨头高楼崛起,却无能为力。出版社在Facebook的信息洪流之下沦为内容供应商;谷歌算法一点轻微的变动一个商家的广告可能就白打了;亚马逊决定从中国采购商品自己做店铺,制造商和零售商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下滑。

我们意识到了巨头的垄断,我们看到今天的Facebook手握20亿人的身份数据,微信、支付宝也是手握10亿人的身份数据,而我们对此竟无任何恐惧或者毫不察觉。早期网络底层协议是一个开放的协议,但发展到应用层却形成了巨头垄断,我们期待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监管和反垄断,但是监管不是像家长管小孩,说不让你玩游戏你就不玩了吗?

今天我们的个人信息被存储在不同的app上面,亚马逊、淘宝有你的支付信息和购买历史记录;Facebook和微信有你的朋友和家人信息;Google和百度时刻追踪着你所有的浏览记录。当你在使用他们的服务的时候,你无偿让渡了你的身份信息,互联网巨头们想怎么利用这些信息都不必要去通知你。你如果不乐意,大可以删除自己的账户,但是你带不走你的身份信息和关系网络,因为你从来就不曾拥有过,假如你现在想去另外的社交平台,对你来说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主人的工具是永远不会用来拆除主人的房子”,我们不可能靠遏制工具拆除我们已经建好的上层建筑,我们能做的是改变下面的底层开放协议,而这就是痛点和刚需

那应用场景在哪里?我们从互联网走来,能感受到大数据时代的雏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裨益,但是在数据获取、存储,场景应用上面仍然有不少局限,面对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以及全面铺开的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可能要求某一个网络巨头去将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挖掘和应用。一方面是不可能,从Facebook的全球服务器的运维成本,我们也知道想要维持这么大的数据流,不靠出售广告根本无法支付,而想要高额广告收入,必须做到精准投放,精准投放依靠的就是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一方面我们也不乐意,毕竟能我们所有的个人信息、行为记录、信用记录等都在上面,而且不受自己控制,保不成被拿去作恶我们也无从得知。

互联网的流量收割来自于应用层的崛起,搭建场景创造需求,从而获取流量,从遍地流量到收刮流量再到集中控制流量。区块链则恰好与这个过程相反,从底层协议和生态做起,做数据存储、场景切换,不断地分散应用和服务,侧重共享与互联互通。实际上是一个小中心发展成多中心,最终达成去中心化的远大构想。

讲这个其实也涉及到我们平台的设计思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直接从中心化跨入去中心化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跨越。用户也会不习惯,就比如说现在有个分布式账本记录了你过去所有的消费记录、个人信息和浏览记录等等,现在你拥有了对自己所有信息的掌控权,但你却有点茫然,我要用它来做什么?

区块链现在要做的事情不仅是埋头发展底层技术,还要更多设计应用场景,向C端延伸,让用户去感受和体验去中心化的好处,这个场景就很多了,现在所有的应用场景都是可以用区块链去重新架构一遍的,就比如你现在想打车,你只要在网络上提交一个请求,你可以接受滴滴或者优步之外的供应商,得到竞争者提供的报价,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里面选择。

这是对巨头的一种挑战,促使他们拥抱变革,而不再杀伐随性、为所欲为。诚然你会认为即便没有区块链,巨头之间也会不断做出改进更新,就像现在的Facebook一样,也在不断革新自己。但可能你对巨头抱有太多的幻想,不是每个人都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大数据时代信息黑产为何盛行?因为只要有有心人存在,想利用巨头的数据实在是太容易了。就像微信上面存在个各种各样的刷屏,无不是在利用巨头已经无力保护的数据。区块链去中心、安全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恰恰是能够保护数据,同时他去信任的机制也能促成巨头之间的广泛合作,而不再是藏着掖着,生怕失去自己的优势。

而后起之秀的供应商如何发展起来,那就要依靠独特的通证体系。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内战,全都是靠“撒币”来吸引用户,假如是新兴的app如何才能与之相抗衡呢?区块链世界里独特的通证体系,将解决这一巨大难题。应用程序开发者开发应用程序可以得到一笔大额代币,刚开始进入这个应用的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也能得到代币,这些代币在闭环里面流通,随着应用逐渐铺开,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涌入,代币由于是恒定的,出现供不应求,价值抬升,投资者或者投机者开始入场,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终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如果正常运作的话,会成为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各方都能从中受益。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因素,就是人们要相信区块链的价值,否则上述逻辑根本无法成立。

于是就来到了区块链布道者的话题,这点请不必担忧,投身区块链的每个人都是布道者。我们也不能太过乐观,虽然从目前来看,人工只能、大数据、云计算都离不开区块链这个底层协议做支撑,但是难保未来几年内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路漫漫,同志仍需努力。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四个关系

营销理论里面有4p和4c之说,分别是指:

4p理论:产品、促销、渠道、价格

4c理论:顾客、沟通、便利、成本

这四对关系是相互对应的,或者更严谨地说,是每一个p对应4个c。

4c是目的,4p是手段。每一个p都能影响到c,产品是最直接,产品设计的初衷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比如微信满足人们移动端的社交需求,搜索引擎满足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促销也可以影响用户的需求,就比如“脑白金”为什么他一直强调“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是把一个保健品的需求转换成礼品的需求,不得不说这是迄今最成功的需求转换广告了,保健品千千万,但是当成礼品送可只有脑白金。渠道影响用户需求,更多的是不断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就比如说最近很火的《延禧攻略》为什么魏璎珞能够长长久久拥有圣宠呢?简单讲就是她特会来事,能不断吸引乾隆的注意力。就像我们玩的游戏也是通过不断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占用用户的时间,日久生情,影响用户的决策和判断的,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爱上了这款app,离不开它。价格影响需求,这个就不必多说了,中国的电商大战从来都是价格战。

那一个好的产品是如何打造出来的?首先他必须是个有价值的产品,价值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这里面涉及到存量与增量市场的关系,要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我们更应该瞄准的是增量市场而非存量市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阿里与腾讯,阿里是最会发展增量市场的,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物流系统,更或者是阿里云,基本都是在颠覆整个行业。而腾讯往往是不断挖掘增量市场,利用现有的用户基数不断拓展新的业务,存量市场竞争很激烈,才会不断地有什么3q大战,头疼大战,抖微大战等等。其次我们要确定增长的杠杆,在一个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指标,但是我们要从中找到最核心的指标,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就像交易所核心指标肯定不是用户数量的多少,而是日活量和交易深度,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比激活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是日活和交易深度才是一个平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产品要能够快速迭代,除开交易所的核心功能之外,我们应该不断地拓展应用场景,不断开发代币的功能,这也是目前我们做的最差的一部分。昨天晚上深刻反思到深夜,确实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总体来讲,我们的平台是有竞争力,因为从目前的交易平台市场来看,中心化占主流、去中心化是一个增量市场,是未来的趋势。中心化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火币、OK、币安是存在缺陷的,比如交易平台需要中心化信用背书,交易所采取集中式托管用户资产,不管是交易所的内部操纵交易或者是外部被黑客攻击,最终损失的都是用户本身。中心化交易所被黑客攻击并不罕见,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两次就是2014年的Mt.Gox和2018年初的Coincheck,损失分别是4.5亿和4亿。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交易所会慢慢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

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经历了几代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三类DEX。(一)订单簿托管,像IDEX、0x以及我们的主角BitEye都是采用这种模式,链下撮合、链上交易。这样做可以避免受以太坊处理交易的速度慢的影响,节省gas和时间。(二)储备池管理,像Bancor、Kybernetwork采用的是这种模式,储备管理机构提供储备金池,卖家可以随时进行交易结算,而不必须找到买家之后才能完成交易。这种方式能解决盘子很小的币种的交易问题,但是缺点在于用户本身要提供一定的储备金。(三)点对点交易,类似Airswap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买卖双方进行点对点的价格磋商,完成后上链用智能合约完成交易,但是缺点在于买卖双方要参考第三方平台去商定交易价格,来回磋商也容易造成交易缓慢,体验较差。

去中心化交易所解决安全信任问题的代价是牺牲了交易速度和用户体验。交易速度受出块速度限制、订单簿更新没法及时同步、没法做到连续下单、取消订单耗费Gas这都是现在存在的问题,而这也正是BitEye要解决的,搭建一个混合型的交易所,首先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架构,所有的充值、交易、转账都必须由用户的私钥授权来完成。其次为了提高订单簿更新速度、交易体验,把不重要的流程中心化,由智能合约负责所有的资产存储并执行交易。用户发起交易之后在链下完成撮合,再由平台广播到链上,订单簿实时同步,用户的钱包余额实时更新,这样的好处就在于用户可以连续下单、快速交易、取消订单也无需再耗费Gas,同时交易吞吐量低问题也解决了。

但是我们现在在沟通对接用户需求上面实在是收效甚微,这点我应该深刻反省,没有在产品一开始上线的时候就定下一个明确的增长杠杆,导致做了很多很多的无用功,日活量起不来,也导致在上新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筹码与项目方谈条件,于是上新币也没有对平台活跃起到明显的增长作用,完成不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点上,我们将会在接下来重新调整运营和开发的方向,有侧重地强化核心功能,同时不断拓展新的需求,搭建新的场景。这点我就不详细说了,如果对我们的交易平台感兴趣,欢迎点下方海报进入平台静候佳音。


全球首家混合型交易所要不要了解一下?

去中心化架构+中心化体验;链下撮合+链上交易

智能合约交易挖矿现在正式开启了,交易挖矿、持币分红,你还等什么?


今明关注热点

  1. ada越南见面会。
  2. fdx投资集会、安卓app上线。
  3. wand桌面客户端上线。
  4. crpt近期利好较多,可适当关注。
  5. 未来利好早知道:trx30号主网升级、hpb主网31号上线、zpt主网31号上线、31号cme比特币期货最后交易日、9月12日etc首尔周年峰会、9月19日cboe xbt交易截止日。

不大不小的消息

  1. 比特大陆引入kyc政策。
  2. ok提币需要身份认证。

数据图表

以下数据来源于Bitgur、Alternative.me、Cointrendz、Tokenclub。数据包括热力图,市场恐慌、贪婪指数,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做交易所的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就看延禧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