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話中的四大天王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慾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裡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冑,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在《聖傳》書裡也算四天王中最“出名”的)

四大天王原本在印度是以菩薩的形象出現,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卻成為穿著甲冑的武將了。

西方廣目天王是四天王中西方的守護神。與其他三天王相同穿著甲冑,在眉間有第三隻眼睛。平常身上的武器是三叉戢,右手持筆,左手持書。身邊往往有龍王跟著。在日本有人稱之為毗樓博叉天,梵語中的發音為 "Virupaksa " ,意思是‘有不平常的眼睛’,這個字同時也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大神Siva的別名。一般認為所謂的四天的源流是來自於古印度教的護世神,而其中廣目天留有深厚的Siva神的影子。像是三隻眼、以及三叉戢等等。

跟其餘的三天王作比較,廣目天王往往顯得比較理性,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於他手上拿的是筆和書卷的關係吧,他代表的是‘知性’。

東方持國天王是四天王中東方的守護神,一般以穿著皮甲的樣貌出現。身上多佩帶寶劍、槍以及寶珠。在梵語中,是念作" Dhrtarastra " 的。而持國天的配下往往有八部眾的乾闥婆王以及畢舍遮,有的時候則把乾闥婆王和持國天視作同一人,代表‘守護’。

南方增長天王是四天王南方的守護神,通常手上拿的是鉾或劍。緋色的臉是他的特徵。梵語的念法是" Virudhaka " ,本身具有‘增加’的意味。配下有鳩槃茶、薜荔多。增長天王本身在四天裡所代表的,主要是‘力量’。

北方多聞天王是四天王中最強的天部,守護北方。右手持鉾,左手託塔,中國人或有稱之為‘托塔天王’的。具有一些富神、福神的形象,妻子為七福神中的吉祥天。

在印度教中稱為" Kubera" ,翻成漢字就是‘俱吠羅’,是財寶之神。如果被單獨供奉的多聞天王,往往被稱為‘毗沙門天’,這個是梵語中" Vaisravana" 的音譯。他的配下有夜叉以及羅剎,有的時候被視作統率魔族的鬼神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