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共读,勃如战色

【共读内容】

10.4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导读学者】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张弛弘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副教授

【共读笔记】

江宏泽:

【论语共读】第883天

王大惟:


崔圣:

@王大惟 老师解读“战色”为战战兢兢的样子,杨伯峻解为好像在作战,不知怎么理解。

王大惟:

@崔聖 我陈述了选择前者的原因

“战色”未见他著解为“作战时的神情”况且作战生死须臾之间神色应严峻有杀气不合宜于外交场合

与后文步态描写亦不合

崔圣:

是的,前后相合,且战色亦不适合外交场景

王大惟:

你能想象一个人面色严峻有杀气步子却迈得很小像走一条直线似的?是不是很有违和感?

除了憨豆先生不会有谁这个样子吧?

崔圣:

其它注解好像没有

馬震宇:

新西兰的毛利战舞的表情是否类似战色呢

王大惟:

这种威猛神情用来办外交恐怕不太合适

以战舞送别老师意味深长真正的教育家就是伟大的战士战舞是他们应得的荣誉是文化英雄的最高哀荣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本章描述了孔子出使的仪态。诸侯之间聘问出使的完整过程,《仪礼》划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始受命,即国君选择出使人员,并把信物授给他:“使者之始受命也,'贾人西面坐,启椟,取圭垂缫而授宰,宰执圭屈缫授使者。使者受圭,垂缫以受命。既述命,授上介。上介受圭屈缫,出授贾人。受享,束帛加璧'。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如初”,是聘享之初受如此其重矣。第二个阶段是在国内的演习:“礼言未入竟之习仪也,'壹肄,为坛,不执圭。习,享,士执庭实。习夫人之聘享亦如之。习公事,不习私事',此聘享之肄习甚重,而私觌则不习矣。”第三个阶段是入对方境内后,就需要第一次展示礼物:“礼言入竟之展币也,'布幕,贾人拭圭,遂执展之,上介视之。退圭,又拭璧,展之,会诸其幣。展夫人之聘享亦如此。”

第四个阶段是到了对方的郊外,要再次展示礼物:“及郊,又展如初。”第五个阶段,下榻在宾馆,需要第三次展示:“及馆,展璧于贾人之馆亦如之”。此入境之三展幣之甚重也。凡此皆未行聘享之前,而见聘享之重如此。第六个阶段,即在宫廷的朝聘,对宾客的圭仍要有一番交接:“贾人东面坐,启椟,取圭垂缫,不起而授上介。上介不袭,执圭屈缫,授宾。宾袭,执圭。摈者入告,出辞玉。”第七个阶段,其后有还玉之礼:'君使卿皮弁还玉于馆,宾皮弁袭,迎于外门外,升自西阶,南面受圭,还璋如初'。有报享之礼裼,'宾禓,迎大夫贿,用束纺。礼玉束帛乘皮,皆如还玉礼'。二礼或言报,或言还,还则不受重礼而以来物还之。聘义云:'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第八个阶段:献礼物。“享则各随其土宜之所有,此所谓'不以货伤德,不以币没礼'者,受而报之可也。此聘享之终也”。

这仅仅是挂一漏万的描述,在《仪礼聘礼》中有更细致的叙述,加起来大概有几十个阶段,上百个步骤才能完成。本章分了三个场景,一是执圭上朝时,二是献礼时,三是私下拜访时。第一个场景是执圭上朝时:《书钞礼仪部七》引郑注:执圭,谓以君命聘于邻国。《论语集解》包曰:‘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鞠躬者,敬慎之至。’为什么会“如不胜”呢?《书钞礼仪部七》引郑注:如不胜者,敬之至也。《皇疏》:周礼,五等诸侯各授王者之玉以为瑞信。公桓圭九寸,侯信圭七寸,伯公圭七寸,子毂璧五寸,男蒲璧五寸。孔子所执,执君之信圭也。初在国及至他国,执圭皆为敬慎。圭虽轻而己执之恒如圭重,似己不能胜,故曲身如不胜也。《论语集注》:圭,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是指在拜会目的国国君时“执圭”的具体尺度。郑曰:‘上如揖,授玉宜敬也。下如授,不敢忘礼也。战色,敬也。足蹜蹜如有循,举前曳踵,如有行也。’

第二个阶段是“享礼”,即献礼物,也就是《仪礼》的第八个阶段,即最后阶段。仪礼说是“受而报之”,即受访国接受礼物,并加以回报。这是双方“礼尚往来”的过程,双方平等地交换礼物,因而出使者作为平等的一方,自然是“有容色”。最后这个“私觌”,杨伯峻先生解释为“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对是否可以“私觌”,争议很大。《礼记郊特牲》根本否认大夫私觌的权利,认为是“非礼”:

朝觐,大夫之私觌,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大夫而飨君,非礼也。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君适其臣,升自阼阶,不敢有其室也。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相觌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儒门对“郊特牲”的观点,群起反对,捍卫私人国际交往的权利。《书钞礼仪部七》引郑注:“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用束帛乘马者也。”但郑玄受制于“郊特牲”本身的文字,只能够做一个折衷。因此,他说“其君亲来,其臣不敢私见于主国君也。以君命聘,则有私见。”皇侃《论语义疏》:谓行聘享公礼已竟,别日使臣私赍己物以见于主君,故谓为私觌也。既私见非公,故容仪转以自若,故颜色容貌有和悦之色,无复勃战之容者也。朱熹《论语集注》:私觌,以私礼见也。愉愉则又和矣。程树德《论语集释》:是郑据周礼,以臣聘得行私觌,未为失礼也。仪礼所谓‘奉束锦乘马’,左传所记‘楚公子弃疾以锦八束、马四匹私觌于郑伯’是也。又云‘以锦四束,马二匹见子产’,则卿大夫亦有私觌。故朱子语录云:‘聘使亦有私礼物与所聘之国君及其大臣也。’

依周礼,私人是否有跨越国家的交往权利?在这方面,儒门内部有两派。《郊特牲》认为臣下没有私下交往的权利,而论语和《聘礼》却认为臣下当然有私下交往的权利,“私觌,愉愉焉。”“既觌,宾若私献,奉献,将命。”因而竭力为这项权利辩护。可见自秦汉开始,儒门内部就有“君权派”和“士权派”之争。在孔子如此明确地行使"国际交往权"的时候,儒门内部却有人说他"非礼",可见帝王专制对儒门的侵害有多深。儒学如果不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清除其帝王专制的成分,在今天必然是社会的阻碍力量。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斧正[抱拳][抱拳][抱拳]

————

预习资料:

【论语译注】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着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别人。面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脚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着[一條線]走過。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鬆愉快。[注釋]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着。勝——音升,shēng,能擔負得了。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舉脚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有容色——《儀禮·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覿——音狄,dí,相見。【讀音與詞義補充】勝,讀shēng,勝任。蹜,讀sù,碎步。覿,讀dí,相見。

【論語集註】

勝,平聲。縮,色六反。圭,諸侯命圭。聘問鄰國,則使大夫執以通信。如不勝,執主器,執輕如不克,敬謹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謂執圭平衡,手與心齊,高不過揖,卑不過授也。戰色,戰而色懼也。蹜蹜,舉足促狹也。如有循,記所謂舉前曳踵。言行不離地,如緣物也。享,獻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有容色,和也。儀禮曰:「發氣滿容。」私覿,以私禮見也。愉愉,則又和矣。此一節,記孔子為君聘於鄰國之禮也。晁氏曰:「孔子,定公九年仕魯,至十三年適齊,其間絕無朝聘往來之事。疑使擯執圭兩條,但孔子嘗言其禮當如此爾。」

【論語正義】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包曰:「為君使,聘問鄰國,執持君之圭。鞠躬者,敬慎之至。」)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鄭曰:「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禮。戰色,敬也。是蹜蹜如有循,舉前曳踵行。」)享禮,有容色。(鄭曰:「享,獻也。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私覿,愉愉如也。(鄭曰:「覿,見也。既享,乃以私禮見。愉愉,顏色和。」)疏「執圭」至「愉愉如也」。正義曰:此一節記為君使聘問鄰國之禮容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者,言執持君之圭,以聘鄰國,而鞠躬如不能勝舉,慎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者,上謂授玉時宜敬,故如揖也。下謂既授玉而降,雖不執玉,猶如授時,不敢忘禮也。「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者,亦謂執圭行聘時戰栗,其顏色敬也。足則舉前曳踵而行,蹜蹜如有所循也。「享禮,有容色」者,享,獻也。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聘時執圭致命,故勃如戰色。至行享時,則稍許有容色,不復戰栗。「私覿,愉愉如也」者,覿,見也。愉愉,顏色和也。謂既享,乃以私禮見,故顏色愉愉然和說也。注「包曰」至「之至」。正義曰:云「為君使,聘問鄰國,執持君之圭」者,案:《聘禮》云「賓襲執圭,致命公側,襲受玉於中堂與東楹之間」,是其事也。凡執玉之禮,《大宗伯》云:「公執桓圭。」注云:「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長九寸。」故《玉人》云「命圭九寸,公守之」,是也。《宗伯》又云:「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注云:「蓋皆象以人形為琢飾,文有粗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長七寸。」故《玉人》云:「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江南儒者解云:「直者為信,其文縟細。曲者為躬,其文粗略。」義或然也。《宗伯》又云:「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注云:「穀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不執圭者,未成國也。」蓋琢為穀稼及蒲葦之文,蓋皆徑五寸,故《大行人》云「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五寸」是也。凡圭廣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知者,《聘禮記》文。其璧則內有孔,外有肉。其孔謂之好,故《爾雅•釋器》云:「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此謂諸侯所執圭璧,皆朝於王及相朝所用也,故《典瑞》前既陳玉則云「朝覲宗遇會同於王,諸侯相見亦如之」是也。其公、侯、伯朝後皆用璋,知者,以《聘禮》聘君用圭,聘夫人以璋,則知於天子及後亦然也。其子、男既朝王用璧,朝後宜用琮,以璧、琮相對故也。鄭注《小行人》云:「其上公及二王之後,享天子圭以馬,享後璋以皮。其侯、伯、子、男,享天子璧以帛,享後琮以錦。其玉大小,各如其命數。」知者,《玉人》云「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是也。其諸侯相朝,所執之玉與朝天子同。其享玉皆以璧享君,以琮享夫人,明相朝禮亦當然。子、男相享,則降用琥以繡,璜以黼,故鄭注《小行人》云「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侯則享用琥璜,下其瑞」是也。其諸侯之臣聘天子及聘諸侯,其聘玉及享玉,降其君瑞一等,故《玉人》云「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是也。注「足蹜蹜如有循,舉前曳踵行」。正義曰:按《玉藻》云:「執龜玉,舉前曳踵,蹜蹜如也。」踵謂足後跟也。謂將行之時,初舉足前後曳足跟行,不離地,蹜蹜如也,言舉足狹數,蹜蹜如也。」《玉藻》又云:「圈豚行,不舉足,齊如流。」鄭注云:「圈,轉也。豚之言,若有所循,不舉足曳踵,則衣之齊如水之流矣,孔子執圭則然。此徐趨也。」注「鄭曰」至「庭實」。正義曰:「享,獻也」,《釋詁》文也。云「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者,案《覲禮》侯氏既見王,乃云:「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鄭玄云:「四當為三。」《大行人職》曰:「諸侯廟中將幣,皆三享其禮。」差又無取於四也。初享或用馬,或用虎豹之皮。其次享三牲魚臘。籩豆之實,龜也,金也。丹漆絲纊竹箭也,其餘無常貨。此物非一國所能有,唯國所有,分為三享,皆以璧帛致之。《禮器》云:「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其餘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郊特牲》曰:「旅幣無方,所以別土地之宜,而節遠邇之期也。龜為前列,先知也。以鍾次之,以和居參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鄭玄《覲禮》之注所言,出於彼也。諸侯相朝聘,其禮亦然。案《聘禮》:「賓裼奉束帛加璧享。」《記》曰:「凡庭實隨入,左先,皮馬相間可也。」《小行人職》云:「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鄭注云:「合,同也。六幣,所以享也。五等諸侯享天子用璧,享後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實,以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禮器》曰『圭璋特』是也。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侯則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後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及使卿大夫覜聘亦如之。」是用圭璧有庭實也。注「既享,乃以私禮見」。正義曰:案《聘禮》:「擯者出請事,賓告事畢,賓奉束錦以請覿。」注云:「覿,見也。卿將公事,是欲交其歡敬也。不用羔,因使而見,非特來。」是也。

【論語全譯】

[注释](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6)觌:音dí,会见。[译文](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评析]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论语》共读,勃如战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