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德陽是怎樣從「出生」長大成「青年」的?這組老照片告訴你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改革開放40年,德陽建市35年。德陽這座與我們休慼與共的城市,以它大無畏的包容,承載了所有的滄桑與變化,真實地折射出改革開放為人們帶來的激情與榮耀,讓我們透過這座城市數個區域的表現力,共同見證它的進步與變遷。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德陽。

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縣,至上世紀70年代末,偏隅四川盆地西北角的德陽默默度過了1300多年。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和1983年的德陽建市,兩個歷史事件的有機疊加,使德陽終於有了擺脫平庸的可能。

35年的勵精圖治,從一個農業小縣到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從“以糧為綱”到工業、農業、商貿、旅遊、科技等一二三產業並舉,城市的內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城市疆域也在不斷拓展。

城市面積從建市初期的7.5平方公里“長大”到現在的近百平方公里;人口從當初的12萬人發展到如今的70餘萬人。35年裡,人們城市生活的半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著……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德陽。

1

規劃 “拋開老城建新城”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建市前的德陽文廟廣場,當時被稱為紅旗廣場。(資料照片)

俗話說“三歲看大”,於人如此,某種意義上,於一座城市亦如此。

一座城市最初的規劃佈局,往往決定了這座城市以後的建設發展走向。

建市僅僅2個多月,德陽怎麼建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城市中心區是在老縣城發展,還是另闢新區重新建設?

1983年建市初期的德陽,即使加上二重、東電、東工和安裝公司等幾家當時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廠區、生活區,也不過只有7.5平方公里的面積。

真正意義上的德陽縣城,不過是東、西、南、北4條狹窄、破敗的老街圍成的一塊彈丸之地。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面對如此的現實,經過仔細地比較和論證,當年的決策者們決定——“拋開老城建新城”。

曾在建市初期擔任過德陽市副市長的沈國俊,當時分管城市規劃建設。

沈老回憶說,“當時財力非常緊張,假如在原德陽縣城中建設,僅拆遷任務就十分繁重,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離開老城建新城。”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上世紀80年代建市前的德陽東街。(資料圖片)

經過考察,很快確定將現在的長江西路片區作為新的德陽城市建設中心。因為當時德陽的城市規劃力量比較薄弱,還專門邀請了省級城市規劃院專家常駐德陽,幫助指導搞規劃。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建市初期,德陽城區東門口原貌。(資料圖片)

1984年10月,德陽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完成。

按照規劃,擬建的華山路、岷山路以西為工業、倉庫、對外交通區;擬建的泰山路兩側和綿遠河西岸為生活區;市區東北部為文教科研區。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建市初期,城北五岔路口道路施工現場。(資料圖片)

這一規劃於當年10月16日經市人大一屆六次常委會審議通過。

1985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德陽市市區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這在當時的全省地、市級城市中是首個。

不經意間,德陽的城市建設博得了一個“頭彩”。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2

修路 搭建城市骨架

1984年12月28日,一個寒冷的冬日,德陽市的第一條高標準城市交通幹道——東西幹道(現在的長江西路)正式開工建設。這也是新建的德陽市的第一項重點工程。

這條幹道是按照1958年鄧小平同志來德陽視察時所作的指示進行規劃的,全長2.3公里,寬50米,分東、中、西三段。一期開工建設的東、中段全長1.8公里,路面全部用水泥澆築。

由於大量使用了附近多家小水泥廠生產的水泥,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笑言,此舉“救活了一批小水泥廠”。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上世紀80年代,尚未完全竣工的東西幹道局部。(現長江西路彩泉路口至華山路路口) 資料照片

1986年5月底,東西幹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車。

在當時,除成都外,在城市中修建50米寬、數公里長的幹道,德陽在全省城市中是頭一份,不少地、市專門派人來德陽學習城市幹道的建設經驗。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上世紀80年代,德陽舉辦了第一屆商品交易會。開幕當天,在剛建成的東西幹道(現長江西路)上,舉行了盛大的群眾遊行。(資料圖片)

1986年10月,德陽又開始了南北幹道的修建,這實際上是對原寬度僅有6—8米、且已十分老化的過境川陝公路的拓寬改造。

率先開工的中段(現泰山北路東門口至綿遠街口)長1.7公里,寬40米,地處車輛、人流密集的鬧市區,與已經建成的東西幹道垂直相交。

當時,德陽每年能夠用在城市建設上的財力僅有300萬元左右,為了保證這一工程的建設,德陽發放了6000萬元的城市建設債券。

這種負債修路的做法在當時受到了質疑,但頂著壓力,工程最終還是完工了。

1987年4月30日,南北幹道中段順利竣工交付使用,為德陽城市增添了一個亮點。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1988年,建設施工中的泰山北路。(資料圖片)

3

東進 再造一個“德陽”

德陽新城初具規模之後,上世紀90年代,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城市的決策者們決定——東進,再造一個“德陽”。

城市向東拓展的決定做出後,如何把東邊打造得既支持配合西邊發展,又能有自己的特點,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定位問題。

跟已建成的綿遠河以西城區相比,河東新區不再以重工業為主,其容納的業態和承載的功能被確定為商旅文創、居住休閒。

“再造一個‘德陽’”,首先考驗的還是交通承載力。

在河東新區的道路規劃上,依然借鑑河西的規劃理念,採用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網狀架構。

沿河的峨眉山路以及天山路、廬山路、龍泉山路貫穿城市南北,與通往河西的凱江路、長江東路、岷江西路、珠江東路、黃河東路,以至於後來修建的青衣江東路、沱江東路、嘉陵江東路等共同架構起河東新區的交通骨架,連接城西的幾條道路建設,促使了多座大橋的誕生,橫跨旌湖的幾座橋,如今依然是這座城市的一道別樣風景。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1995年10月1日,彩虹橋(現長江路大橋)建成通車。當天舉行了盛大的竣工通車儀式。(資料照片)

而在河東建設中,不得不讓人提起的就是廬山路,“這條路是河東片區規劃最寬的道路,也是河東最核心的一條快速通道”。

時至今日,回憶起當時對這條路的規劃,德陽市城鄉規劃管理局總規劃師鍾曉還記憶猶新。

廬山路作為河東南北向主幹道,分段建設,長江東路至岷江東路段率先於1994年7月竣工,次年2月岷江東路至珠江東路段竣工,兩段總長超2公里,寬50米,三塊板式混泥土路面,設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兩個車道之間均有綠化帶相隔。

後來,廬山路其它路段相繼開工建成,路寬及路面結構均沿用之前的規劃。

廬山路建成後,從通行效果來看,既快又慢。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的廬山路。

鍾曉說,當車輛從小街小巷中出來,要經過慢車道才能進入快車道,車輛在慢車道上強制降速,起到了一個緩衝作用,這大大降低了事故率,“事故減少了,道路反而通暢了,通行力提升了,這條道路真正實現了規劃定位的快速通道。”

在城區交通大網絡中,廬山路的“快”在今天依然保持勢頭不減。

今年春天,德陽裕興公交公司開通了德陽首條快速公交專線29路快線,該條線路南北直達,運行總長度約16公里,主要途經廬山路,站點設置較少,只在大站停靠。開通半年多以來,市民反響很好。

4

擴疆 豐富城市層次

德陽,坐落於綿遠河畔,綿遠河城區段被稱為旌湖,“旌城”的別稱由此而來。

早前,旌城一直沿河發展擴張,從城市上空俯瞰,東西城區猶如兩條絲帶順河而下,以彩虹橋為代表的幾座大橋跨於旌湖上,將兩條絲帶緊緊連接,這樣的德陽無疑是美的。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長江路及長江路大橋。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下去,德陽城區到東山腳下戛然而止,向東、向西都無法再拓展,難道就只能按照南北走向發展了?德陽城市發展受益於綿遠河,難道也只能受制於綿遠河?”

鍾曉說,城市如何再規劃成為新的課題擺在面前。

如果一直依河而居,那麼城區南北就會越拉越長,南北兩端的居民出行成本會增加,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反過來又會影響城市的發展。

在山體上想辦法,修建環城路,這個觀點被提出來後,雖然得到支持,但是開山打洞,這是要耗費巨大資金的,這也是擺在眼前最現實的問題。

到底有沒有必要耗如此大力氣去建一環路?後來經過專家多次實地勘查和論證,規劃反覆推敲,一條把城區“扯圓”的一環路效果圖初露面就讓人眼前一亮。

在市民的翹首以盼中,經過3年的建設,2015年,德陽首條環城公路一環路正式貫通,全長24.5公里,沿線配套建設多座橋樑、涵洞以及隧道,其中部分路段還穿越地勢複雜的丘陵地帶,工程量和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工程建成通車後在擴充城市空間的同時,更有利於緩解德陽主城區交通壓力,原先不得不從城區經過的貨車開始逐步被引流到從一環路繞行,很多市民也選擇一環路作為快速通道。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新建的德陽一環路東段及附近正在進行建設的學校。

一環路的建設開創了城市發展的又一先河,這種理念帶動了二環路等的規劃。

“一環路不但改變了城市新格局,同時也豐富了城市形態和層次。”在鍾曉這個老規劃人眼中,一環路的建設意義頗為深遠,為德陽今後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可能。

5

未來 掌中之絢爛瑰寶

今年的市委八屆七次全會上,德陽的決策者們作出了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將圍繞建設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這一戰略定位,著力打造裝備智造之都、改革開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麗幸福家園“四張名片”。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長江路。

未來的德陽,該如何去打造?對此,鍾曉有自己的見解。

在他看來,一個城市不僅要有硬氣的建築,更要注入內涵的文化,這樣才有品味,有品味才會有人氣,“一座有品味的城市,從不擔心不會有人氣。”而聚足了人氣的城市,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與平原為主的成都和丘陵太多的綿陽相比,德陽依山傍水,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恰好可以在這些山水上做足文章,“確定一個城市中心,然後向外延伸出去,就像手指一樣,順山形水勢伸過去,每一截不一定都均衡發展,甚至可以跳躍發展,最後再連接起來,向中心聚集。”

在鍾曉的理念裡,一個城市就應該利用好天然的地勢地貌,根據城市需求來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規劃,有層次地發展,既有輻射,又有凝聚。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今日長江路。

未來德陽,將會是如何美麗?

鍾曉伸出左手,五指伸開,右手指點著左手上的各個部位和關節,勾畫出德陽的未來模樣,“你看,手指就是各大交通幹線,由市中心向外輻射出去,外圍由環城路連接起來,手指一端是城東,幾個指節就是高低起伏的丘區,打造成以後的高端生活區;愛情線是旌湖;生命線是寶成線;掌心是城中心;手掌根是西邊的龍門山脈。”

高低起伏,山水相依,未來德陽,就如掌中瑰寶!

記者手記

提起德陽城市的發展,建市區區35年,從一個蜀中小縣城到今天的重裝之都、宜居典範、觀鳥勝地……城市的一點一滴積累,都耗費了幾代德陽人的心思。

採訪中,很多參與、見證了城市規劃、建設的人都頗有感概,感慨城市成長的不易,感慨德陽人的同心聚力,感慨付出為生活在這個城市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

不管是在建市之初的老建設者心中,還是在新規劃者的眼中,他們對城市規劃建設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城市規劃建設一定要與時代潮流一致,一定要與城市發展、定位一致,規劃適當超前。

就如鍾曉所說,德陽真的很美,單是地勢地貌就為規劃提供了無限種可能,而如何利用好這些獨天得厚的優勢,是新規劃者應該三思的。

在他看來,新時期的城市建設中,在保護好現有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更多地加入人文氣息,打造一些城市“灰空間”,人與人之間交流才會產生創意,創意自然會帶來活力。

「企划」德阳是怎样从“出生”长大成“青年”的?这组老照片告诉你

讓新聞觸動心靈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