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表明了他抗击侵犯者的决心和誓死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

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翻译过来就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真的强吗?

汉朝在历史上被叫做“强汉”,但事实上真的是强吗?首先说明一点,我是汉人,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人,我认同汉族文化,我以汉族为荣。我在这只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相。

首先必须认同一点就是汉朝对后世真的影响深远。

不可否认汉朝是人才辈出的年代,河西走廊是汉朝收入中国版图的,为后来的的新疆,内蒙乃至西藏的纳入奠定了基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来自汉帝国和匈奴帝国的战争。那我们来看看汉帝国与匈奴帝国的交战史: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白登之围

汉建国后最早的一场战争是汉发动的,当时高祖30万大军被冒顿的40万大军反偷袭,高祖差一点被俘虏。

战争起因:韩王信(这个韩信和点兵的韩信不是同一个人)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秋季,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

刘邦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随后韩王信与匈奴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随后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韩王信与匈奴联军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也被汉骑兵部队击溃。由于汉军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

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

战后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

于是,所谓的“强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媾和。媾和协议如下:

1、定期献上美丽的公主。

2、定期献上金银珠宝以及匈奴人急需的丝绸、酒、稻米。

3、汉与匈奴是兄弟之国,地位平等。

4、不得以长城为界擅自展开军事行动。

刘邦死后,孝惠帝即位,吕后以母后摄政,冒顿欺孝惠帝与吕雉孤儿寡母,越发骄横,派人给吕后写了一封信。

吕后看完冒顿的来信,大为愤怒,立刻召集将相大臣,商议要杀掉匈奴来使,发兵攻打冒顿。

这吕后是谁呀?刘邦的老婆!一个野心勃勃,大权在握的女人。一个蛮夷之人竟然敢向天朝的皇后求婚,这不是痴心妄想么?

《史记·匈奴列传》里说:“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资治通鉴》里也说:“是时,冒顿方强,为书,使使遗高后,辞极亵。高后大怒,召将相大臣,议斩其使者,发兵击之。”

樊哙作为西汉老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第一个站出来,拍着胸脯说:“我愿意率领十万军队去横扫匈奴!”

中郎将季布则反对说:“从前匈奴在平城围困高帝,那时汉兵有三十二万,樊哙身为上将军,也不能解围。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尚未断绝,受伤兵士刚能起身,而樊哙却想搞乱天下,妄称以十万军队横扫匈奴。这是当面说谎!”

季布当面把樊哙痛批了一顿,但吕后的面子还是要照顾的,于是接着说道:“匈奴好比禽兽一般,听了他的好话不必高兴,听了他的谩骂也不值得生气。”

之前在盛怒之下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匈奴,现在听季布重新提起“白登之围”这档旧事吕后再气愤,也不能得罪匈奴人啊,她心里也清楚匈奴人的强大彪悍。

派大谒者张释送去一封十分谦逊的回信说,我年纪大了,没什么姿色,连头发和牙齿都掉了,你何苦要娶我呢?并且送上两辆车、两匹骏马还有美女及其金银珠宝与单于和亲,致以歉意。

这种卑躬屈膝的媾和制度,竟然一直延续了70年,也就是说,在整个东汉的三分之一时间,所谓的强汉一直像乖孙子一样给匈奴人送钱,送女人。

直到汉武帝时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朝对汉匈的集贸市场发动突然袭击,4万骑兵一夜之间践踏了这个和平的集贸市场,这一仗给匈奴带来很大损失,

随后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

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卫青首征,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

漠北决战,汉军骑兵总共十万,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不过在分配军力时,汉武帝确实有点私心。他对年轻冲力强的的霍去病极为喜爱,不仅将好的装备优先配给他,

而且将一大批战力强大的果敢之士配属霍去病,精锐都在霍去病手里,而霍去病的任务不过是袭击匈奴的腹地,根本不是和匈奴精锐打。

卫青带5万战斗力一般的杂牌军,可是却要对付匈奴单于的匈奴精锐。

结果就是霍去病的精锐汉军对一群匈奴杂牌军,加上匈奴没想到汉军能跑那么远毫无防备。完虐,一边倒,凡他所遇,基本一扫而尽。尤其是左贤王的军队,让霍去病追杀地惨不忍睹。卫青共解决掉匈奴二万余精锐。

霍去病这一路速度快,虽未遇上单于,但战斗频度高,损失当在十分之三以上,加上卫青的损失,估计汉军死伤人数至少当在二万到四万之间。

而出发时的马匹损失更大,十四万匹,只余下三万匹,骑兵都成步兵了。

虽然此战汉军赢了,但创造了伤敌8万,自伤8万,战马损耗11万的“辉煌”战绩。敌我伤亡比例1:1。

汉武帝精心组织的战役掏空了汉帝国的家底,此后十余年,汉对匈奴未发动大规模战争。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对匈奴的战争方面,“强汉”几乎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这个虽远必诛简直就是大话,因为马匹缺乏,“强汉”几乎不可能发动远距离战争,而匈奴只要迁到戈壁以北,汉朝大军就望尘莫及了。

有人会说匈奴都被打到时走他方了!

匈奴人为什么西迁?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匈奴人西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内部分裂,是由于匈奴两次分裂与两次国内战争,匈奴人自己把自己撕成了碎片。另外,从一世纪中叶开始的鲜卑人的西进,对匈奴人来说是致命的,这是匈奴人西迁的直接原因。

匈奴人的西迁当然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西迁最多的时期是在匈奴两次内战时期,五单于时期,南北单于时期。

匈奴帝国五单于时期,互相厮杀,消耗了大量的实力,最后,剩下两个单于,其中一个被打败后投降了汉。

104年,北单于派使者到洛阳向东汉请求和亲,表示愿意遵守呼韩邪旧约,也就是向东汉称臣。东汉人对北单于的请求,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只派使者送给北单于丰厚的礼物。也就是说,汉对如此贫弱的北匈奴也不敢怠慢。

所以说,匈奴远走他方,是因为内部分裂和鲜卑的武力打压,与汉的军事行动没有一丝关。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们来看看”强汉“的和亲公主: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诛了汉人正是匈奴人刘曜。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事实上汉朝其实很软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