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说到赵括,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纸上谈兵”,然而事实真的台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吗?赵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赵王为什么会将赵国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赵国的其他将领为什么会任由其胡来。

起因-长平之战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场战役以赵军40万被秦军坑杀为结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

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名将廉颇担任主将,葬送了赵军,遂令“纸上谈兵”的成语留诸后世。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赵括,赵国是不是就能赢得这场国运攸关的战役呢?

说到这,其实我们都忽略掉了一点,那就是“”。有人可能会说最早的纸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其实是错误的,西汉时期确实有纸了,但还很粗糙,并未大规模用于书写。东汉蔡伦只是改进的纸,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因此,战国时期是没有纸的,甚至连纸的概念也没有。

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写在竹简上的,《史记》中司马迁也没有提到“纸上谈兵”这个说法,“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可能是当时对赵括的评价。“纸上谈兵”只是后人对赵括评价。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首先来看下双方作战的兵力对比:

参战方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

伤亡情况:赵军伤亡约45万,秦军伤亡过半

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王龁;赵国:廉颇、赵括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赵国四十多万士卒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全军覆没,秦国惨胜。

不过对于双方兵力,小编觉得还是有水分的,还有就是四十多万士卒被白起坑杀也是不太可信的。应该是后世史学家憎恨秦的暴政而故意魔化秦军的结果。

综合比较

对比上面的数据好像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当时的赵国的综合国力和秦国是没得比的。

赵国比秦国经济落后很多,秦灭巴蜀之后,已经解决了长期战争对粮食的惊天动地的需求。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国前期统军的是廉颇,廉颇是坚决反对与秦军决战,作为长期统军的老将,廉颇对赵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了解的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

然而,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多年,"士老兵疲",军心士气,都消耗的差不多了。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完全耗空,国家已经无法再支持军队僵持下去。赵国,还面对另一个敌人-匈奴。(其实当时赵国还在一位大将-李牧,李牧率领的是赵国精锐骑兵,在抵御匈奴。)赵国已经无法再支持军队僵持下去,赵国急于一场决战。所以,赵国"易将括,兴兵20万往长平",此时赵括带去的军队是为了和秦军决战。

首先很明显国家需要决战,然而主将廉颇坚决反对与秦军决战。然而下命令的肯定是赵王,如果赵括真的无能,为什么要换赵括为将?

还有重要的一点:

长平之战先期的双方将领为秦-王龁、赵-廉颇,后期为秦-白起、赵-赵括,当时的白起和廉颇都是当世名将,那么这么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什么秦国不一开始就派上白起呢?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当时的形式是前期的战役双方都损失惨重。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短时间都不能够决定胜负的。

赵国因为经济实力上不如秦国,加上粮草接济不上,只能用主战的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廉颇。

还是就是白起实在是牛逼:战神白起鄢郢之战楚国被斩杀10万,伊阙之战魏韩被斩杀24万,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可以说白起就是他们的噩梦。

实际上应该就是:赵括是有军事才能的,但赵括不敌白起,被杀。

一切责任,看起来,都在做决定的赵王和战败身死的赵括身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