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退,昔日威严不在,诸侯也不再受天子管制,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开始了征战兼并。因为这之间有几位诸侯先后成为霸主所以就称为春秋五霸。

今天来看看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在少年时期就经历的是流亡的生活。少年时期,前656年,因为骊姬之乱,,重耳之兄申生被骊姬害死,重耳遭到也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重耳逃到了翟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为晋惠公。重耳的弟弟上位不久后就追杀重耳。重耳随后就逃亡至齐国。

后来经过各种反转。前636年,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复国发动了争位之战。最终成功上位。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晋文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霸主?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仅仅四年就成为天下霸主。一方面当然是他流亡十九年,饱经世情冷暖,积累了丰富的洞察力和政治经验,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了从晋文侯起一直到他父亲晋献公,百年来多位晋国杰出君主的余泽。

除了以上,还有一点就是在各国树立了威望。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行动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晋文公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

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晋文公卒,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晋襄公即位后晋文公开创的霸业并未就此结束,不像齐国齐恒公死后就大乱没落了,晋襄公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有关晋文公的成语也不少: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