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本文相關課程已在千聊上線,私信慢旅領取優惠券

倉央嘉措詩集,藏文的原文是“倉央嘉措古魯”。

“古魯”,是高僧大德的語錄性歌體文本,意為“道歌”。

但是,在漢語版的幾乎所有版本中,都翻譯成“情詩”或“情歌”。

那是因為,這些詩歌包含了普羅大眾的情感和煩惱,顯得尤為真實與溫馨。

傳統上,人們認為僧人應該四大皆空、清心寡慾、沒有感情糾葛。

其實佛學的觀點認為:能做到四大皆空、看破紅塵的修行者叫“羅漢”;更高一級的修行者則叫“菩薩”,意譯是“覺有情”,指的是對眾生懷有深厚感情的大智慧者。

藏族僧侶自編自唱的道情分兩種類型,一是純屬宗教內容,表達人們的處世道德和傳播生死輪迴道理,諷刺社會上的消極作惡現象,揭露非正義的行為,藉此傳經佈道;

二是各教派寺院裡年輕僧侶自編自詠的短詩,多屬為四行絕句式的道情,其內容包羅萬象。這種唱詞在有的地方叫“協”,有的地方仍叫“詁”,即道情。

倉央嘉措的情詩更多的意涵,是一個修行者所表達的人間愛情理解。

《六世達賴情歌六十六首》翻譯者曾緘先生,曾經給與這些詩歌很高的評價:

“……歌曲流傳至廣,環拉薩數千裡,家弦而戶誦之,世稱為六世達賴情歌。所言多男女之私,而傾揚佛法者時亦岀,流水落花,美人香草,情辭悱麗,餘韻欲流,於大雪中高吟一曲,將使萬里寒光,融為曖氣,芳菲靈異,誠有令人動魄驚心者也。”

這些詩歌的語言貼近生活,很有藏族特色。所以在藏地,根據倉央嘉措詩歌改編的歌曲舞蹈有幾千種,無論男女老幼,幾乎人人都會唱,人人都會跳。

由於格魯派(格魯巴就是持戒的意思)的戒律非常嚴格,戀愛娶妻生子是一種禁忌。

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身處在宮廷鬥爭的暴風眼中心,受到監視和操縱,他的壓力是遠超今天的人的想象。

因此倉央嘉措不可能直白地寫出內心的感受,只能用很多比喻、指代的手法,隱晦地傳遞人生的處境。

假如翻譯者不能很好的瞭解藏傳佛教和文化,只從字面意思來翻譯,很容易造成誤讀,把“一代高僧”理解成“一代情聖”。

和高高在上的說教、佈道相比,我們更容易接受的,還是“情歌”。

我覺得他的作品,有很多篇是“道”的成份,但是更多的還是在講“情”,這情不是說狹隘的男女私情,而是人世間的大愛真情,以情弘道,以情動人。

曾緘先生在翻譯倉央嘉措詩歌的末尾,寫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說:

“千佛出世,不如一詩聖誕生。世有達人,必去彼取此。”

苦修寄託著來世的希望,而情愛,則是今生今世能夠抓住的慰藉。我想這就是我們喜歡他的原因吧。

偽作和演繹

在和大家共同探尋倉央嘉措詩歌之美以前,我想先放幾首廣為流傳的“倉央嘉措情詩”和歌曲。

你們猜猜,究竟哪一首是他的原作?

那一瞬,我飛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刻,我升起了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到來。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得,只為投下心湖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氣息。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相見。

不是原作

朱哲琴專輯《央金瑪》中的歌曲《信徒》,詞作者系著名音樂家何訓田。它是倉央嘉措詩歌的某一個部分的演繹和發揮,詩意和境界很美,但可惜,不是原作。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愛,便可不相棄。

最好不相對,便可不相會。

最好不相誤,便可不相負。

最好不相許,便可不相續。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部分是原作

歌曲《最好不相見》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非誠勿擾2》的片尾曲。馮小剛力邀知名音樂人巒樹譜曲,演唱者則邀請到有“搖滾女詩人”之稱的音樂人李漠。

歌詞改編自倉央嘉措原作,原詩是藏文,譯成漢語只有四句,有兩種版本最為流行:

一個是于道泉翻譯的現代詩形式:“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另一個是曾緘翻譯的古詩形式:“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現在這個歌詞版本源於後人改編而成的《十誡詩》。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不是原作

《見或不見》是電視劇《宮鎖心玉》的片尾曲,但實際上它第一次被大眾瘋狂轉載,是因為馮小剛導演的電影《非誠勿擾2》,片中李香山女兒對父親深情朗誦了這首詩。

這首詩歌原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班扎古魯白瑪,音譯,意思為蓮花生大師),作者為扎西拉姆·多多,該詩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作品集《疑似風月》。

原作扎西拉姆·多多說:“這首詩靈感來自蓮花生大師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我想通過這首詩表達大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跟愛情、風月沒什麼關係。”

在看得見你的地方

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

在看不見你的地方

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不是原作

青海玉樹一帶流傳的情歌。漢語由剛傑•索木東改編。

住在布達拉宮中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在拉薩的大街上流浪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部分原作

原文翻譯應是:住在布達拉宮中/我是持明倉央嘉措/住到拉薩宮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漢語是剛傑•索木東改編。

那麼,倉央嘉措的詩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藏漢雙語作家龍仁青先生認為,原版的倉央嘉措古魯,是嚴格按照他的出身地門巴民歌“雜魯”的格式:

四六式,即四句,每句六個字(有個別詩歌是六句六字)

但是這種格式在傳承和翻譯的過程中丟失了。

長達十幾行甚至更多的,像流傳甚廣的《我問佛》,洋洋灑灑一大篇,那絕對不可能是倉央嘉措的詩。

倉央嘉措作品常見漢譯本有:

于道泉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66節62首,1930年;劉希武譯《倉央嘉措情歌》(五言絕句),60首,1939年;曾緘譯《六世達賴情歌六十六首》(七言絕句),66首,1939年;王沂暖譯《倉央嘉措情歌》,74首,1980年;莊晶譯《倉央嘉措情歌及秘傳》,124首,1981年;於貞志譯《倉央嘉措情詩》,60首;伊沙潤色《倉央嘉措情歌》,74首,2004年;苗欣宇/馬輝《倉央嘉措詩傳》文學研究;龍冬譯《倉央嘉措聖歌》,124首2011年2月;龍仁青譯《倉央嘉措詩歌地理》,124首,2012年。

我們一起跟著音樂聽聽看。

瑪吉阿米,是少女還是佛母?

ཤར་ ོགས་རི་བོའི་ ེ་ནས།།

དཀར་གསལ་་བ་ཤར་ང་།།

མ་ ེས་ཨ་མའི་ཞལ་རས།།

ཡིད་ལ་འཁོར་འཁོར་ས་ང་།།

在那東方山頂

升起皎潔月亮

瑪吉阿媽的面容

時時浮現我心上

這是《倉央嘉措古魯》的第一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因為它被改編成無數個不同版本的歌曲。

我們可以先來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藏語版:

  • 此處應有音樂《瑪吉阿米》

(帶音樂的版本,請打開你手機上那個綠色的APP,搜索並關注慢旅:manlver,回覆關鍵詞“cyjc”收聽)

莊晶翻譯的版本“嬌娘的面容”,我把“嬌娘” 一詞改回了原來的音譯“瑪吉阿媽”。

為什麼這樣改呢?因為這個詞,不同的版本的翻譯,有歧義。

“ma-kye”有人讀magi,字面意思是“未生”,“無生”。

“ama”就是阿媽,孃的意思,阿米是介詞形式,相當於阿媽“的”。

連起來是“未生娘”。

按照字面意思“沒有生育的母親”,很難解釋的通。

所以按照多數人翻譯“嬌娘”“年輕少女”“姑娘”……這首詩歌就變成了典型的情詩了。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後人創作的瑪吉阿米形象,懸掛在八廓街瑪吉阿米餐廳門梁

曾緘先生將它改編成了一首七絕:

“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

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劉希武先生將它翻譯成了一首古體詩:

“明月何玲瓏,初出東山上;

少女面龐兒,油然縈懷想。”

這兩個版本很美,但還是沒有走出情詩的格調。

劉家駒先生翻譯成:

“東山上,現出了皎潔的月光;

這時慈母容顏,

不禁地縈繞著儂的心腸。”

按照這個翻譯,又可以理解為思念慈母的詩歌。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其實瑪吉阿米這個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沈衛榮,提出了一個觀點,我認為這個翻譯很妙,那就是“佛母”。

金剛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無生”指的是的佛性的不生不滅,這樣一來,無生阿媽就是“不生不滅”的“般若波羅蜜多佛母”。一位出家人寫給佛母的讚歌,更符合他的身份吧。

我願意相信,“瑪吉阿媽”是一位仙女,是眾生萬物精神上的母親

所以在藏地,仍然流傳著綠度母心咒,“嗡。大咧。度大咧度咧蘇哈(梵文:Om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能解除八種障礙,並施無畏、令如願、賜護以及普度眾生。

藏族朋友說:假如你悲傷憂愁,就向她傾訴;假如你艱難困苦,就向她呼救;假如你迷茫無助,就向她祈禱。她指引著你,保護著你,從搖籃到墳墓。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這首詩還有很多其他的改編版本,比如:

  • 此處應有音樂:央金拉姆《瑪吉阿米》,趙鵬《在那東山頂上》

(帶音樂的版本,請打開你手機上那個綠色的APP,搜索並關注慢旅:manlver,回覆關鍵詞“cyjc”收聽)

布達拉宮內的秘密傳說

我們再來聽一首《布達拉》

  • 此處應有音樂:瑪吉阿米民間歌舞樂團《布達拉》

這首歌,由三部分組成,分別對應倉央嘉措的三首詩歌。

有一首詩被當做他生活放蕩的證據,廣為流傳,就是根據這首歌做的演繹。

པོ་ཏ་ལ་་བགས་ས།།

རིག་འཛིན་ཚངས་དངས་་མཚ།།

་ས་ཞོལ་ལ་ ོད་ས།།

འཆལ་པོ་དང་བཟང་དབང་པོ།།

住在布達拉宮時 / 是持明倉央嘉措 / 住在“雪”時 / 是浪子宕桑汪波

持明,是對密宗有造詣的僧人的稱呼。

“雪”是布達拉宮下面的民房,和第一句布達拉宮相對應。前者指代“朝堂”,後者指代“民間”。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布達拉宮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布達拉宮舊照,下方的民房是“雪”,圖片來自網絡,作者不詳)

這首詩是有上下文的,上文兩段:

༥༡ ི་ན་་བོ་ཟེར་བ།།

མ་ཤེས་མི་ལས་ང་པ།།

ོད་ལ་ ིན་སོང་མ་ཟེར།།

ཐོ་རངས་ལོག་ ང་མ་ཟེར།།

守門的老黃狗 / 心比人還靈 / 別說我夜裡出去 / 今日清晨才回宮

༥༢ ོད་ལ་མས་པ་བཙལ་བས།།

ཐོ་རངས་ཁ་བ་བབས་ང་།།

གསང་དང་མ་གསང་མི་འག།

ཞབས་ ེས་གངས་ལ་བཞག་འག།

夜裡去會情人 / 早晨落了雪了 / 腳印留在雪上了 / 保密又有何用

連起來看,畫面感十足,就像一部電影的高潮部分……

曾緘譯本:

“龍鍾黃犬老多髭zī,鎮日司閽hūn仗爾才,

莫道夜深吾出去,莫言破曉我歸來。

(黃犬當是為倉央嘉措看守便門者)

為尋情侶去匆匆,破曉歸來鸌hù雪中。

就裡機關誰識得,倉央嘉措布拉宮。

(以上二詩原本為一首,而於本分之。)

布達拉宮之聖殿,持明倉央嘉措居。

夜訪拉薩逐綺羅,宕桑汪波亦是彼。

夜走拉薩逐綺羅,有名蕩子是汪波。

而今秘密渾無用,一路瓊瑤足跡多。”

於道全本:

“有腮胡的老黃狗,

心比人都伶俐。

不要告訴人我薄暮出去,

不要告訴人我破曉回來。

薄暮出去尋找愛人,

破曉下了雪了。

住在布達拉時,

是瑞晉倉央嘉措。

在拉薩下面住時,

是浪子宕桑汪波,

秘密也無用了,

足跡已印在了雪上。”

劉希武本:

“聰明老黃犬,告密慎莫為。薄暮我出外,黎明我還歸。

薄暮出尋豔,清晨飛雪花。情僧原是我,小住布達拉。

變名為蕩子,下游拉薩城。行蹤隱不住,足跡雪中生。”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布達拉宮,掛著黑色帷幔的房子據說是活佛坐床的地方

曾緘先生翻譯的倉央嘉措情詩後記,記錄了一段野史:

“倉央嘉措即長,儀容瑋異,神彩秀髮,賦性通脫,雖履僧王之位不事戒持,雅好狎邪,鍾情少艾,後宮秘苑,時具幽歡,又易服微行,獵豔於拉薩城內。初猶自秘,於所居布達拉宮別為便門,躬掌鎖鑰,夜則從便門岀,易名宕桑汪波,趨拉薩酒家與當爐女會,以為常,未曉潛歸,宮中人無知之者。一夕值大雪,歸時遺履跡雪上,為執事僧所見,事以敗露。諸不謙於第巴桑結者,故疑所立達賴為偽,至是稔其無行,愈讙言非真達賴。”

說倉央嘉措二十出頭的時候,長得風流倜儻,身穿綢緞衣衫,手戴戒指,頭蓄長髮,醉心於歌舞遊宴。

到了夜晚,就偷偷換上平民的衣服,化名浪子宕桑汪波,從布宮的小門溜出來,踏著月色與拉薩小酒館的女招待相會。

一天,薄暮時分出去,破曉時下了雪,足跡印在雪地上,將一切秘密大白天下。

倉央嘉措被幽禁,而他的情人被秘密處死。

這段野史說的有鼻子有眼,而且結尾還跟正史掛上鉤:

當年拉藏汗確實給康熙皇帝打過小報告,攻擊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是假達賴,最終導致他被廢黜流放,客死他鄉。

但是曾緘先生下文又說:

“倉央嘉措雖不檢於行,然學瞻才高,在諸世達賴中最為傑岀,故屢遭挫辱,猶為藏人愛戴。甚有目其淫亂為遊戲三昧,謂倉央嘉措非女人伴宿,夜不成寐,而戒體清淨,於彼女曾無染也。”

倉央嘉措的私生活,真如傳說中那樣,還是後人杜撰?

那麼,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的私生活,到底過得怎麼樣?是否真像傳聞中那樣不堪?

我覺得這個故事,真實性很低

先來講證據。

一是《列隆吉仲日記》。

二是拉藏汗的奏報,以及青海貝勒的奏摺。

三是五世班禪的自傳。

四是倉央嘉措的詩歌。

另有一件“物證”在廣宗寺,我們以後詳細說。

其餘史料很少。

《清聖祖實錄》卷二二七中載:“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這是官方記錄。正史,只說他行事不合規矩,叛逆,酒色二字提都沒提。

《列隆吉仲日記》

先說第一個證據。

“身穿綢緞衣衫,手戴戒指,頭蓄長髮,醉心於歌舞遊宴”。

類似的引用,在於道泉教授的《倉央嘉措生平疏議》,以及王堯先生的《第巴桑傑嘉措雜考》,都註明引自“列隆大師的日記”

《列隆吉仲日記》是本什麼書?

可能是翻譯的不同,我沒有查到。

最接近的,應該是勒隆協巴多吉喇嘛傳記《勒隆吉仲洛桑陳來自傳善緣喜筵》。

他年少時候曾經見過倉央嘉措:

“聖尊身穿一件淺藍絞子薄藏袍,頭髮垂至耳下,手指滿戴飾品。左右隨從穿著不倫不類,佩戴箭筒……”

但這也只是說他穿著打扮不符合佛教領袖的身份。並沒有說他“醉心於歌舞遊宴”,也沒有說他談戀愛呀?可見這個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理塘最大的黃教寺廟,長青春科爾寺)

拉藏汗的奏報,青海貝勒的奏摺

再來說拉藏汗的奏報

拉藏汗以倉央嘉措行為不檢為由,召開三大寺會議,企圖廢黜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但遭眾喇嘛抵制,辯護其為“迷失菩提”。

在依靠藏僧廢黜倉央嘉措未果後,拉藏汗上奏康熙帝“廢第巴所立假達賴”。

牙含章先生在《達賴喇嘛傳》中提及:

“(拉藏汗)並奏桑結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平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

1704年5月,去拉薩回來的青海貝勒戴青和碩齊在奏摺中說:

“看達賴喇嘛轉世,行止如凡人,和拉藏一起經常放鳥槍、射箭。”

1705年夏,清朝內閣侍讀學士建良出使西藏,親歷這一歷史事件。

拉藏汗對建良告狀:“授戒後如凡人妄行,與眾意不合,此皆第巴教唆”。

班禪則保持中立,並試圖進行調和,“以善意說之”。

建良向康熙帝詳細奏報,其中有一句:

“(藏族僧眾)以達賴喇嘛嗜酒好色,妄行無忌”“據言達賴喇嘛與第巴之女犯奸,跟隨達賴喇嘛之男童拉旺亦犯奸……”(《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第823條)

注意這個“據言”

據誰的言?還用說,當然是拉藏汗打的小報告!

政敵之言,何患無辭?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五世班禪的自傳。

第三個證據,可信度應當是所有“證據”中最為真實的。

在五世班禪的自傳中,記錄了倉央嘉措以自殺相威脅,要求還俗的一件事實,可以看作“行事悖亂”的註解。

《五世班禪洛桑益西自傳·明晰品行月亮》209頁:

“休說他受比丘戒,就連原先受的出家戒也無法阻擋地拋棄了。最後,以我為首的眾人皆請求其不要換穿俗人服裝,以近事男戒而受比丘戒,在轉法輪。但是,終無效應,只得將經過情形詳細呈報第悉。倉央嘉措在扎什倫布寺居17日後返回拉薩。”

並且,哲蚌寺堪布阿旺尊珠一世的自傳之中,也有佐證。

阿旺尊珠一世曾對聖尊三拜,懇切地勸道:“您是雪域眾生唯一的皈依處,不要這樣下去了”,但是“由於徒眾無福分,(他)也未聽勸告”。

和當代高考生宣告“再讓我讀書我就自殺”如出一轍。但這隻能證明青春期的叛逆,卻依然無法證明“酒色”二字。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扎什倫布寺

倉央嘉措的詩歌

再說到倉央嘉措的詩。

除了上面說的三段詩,還有一段,被附會成他親口承認“秘事”:

༦༠ མི་ཚ ས་ང་ལ་ལབ་པ།།

དགོངས་དག་ཡིན་པ་ཁག་ཐེག།

ཨོ་ལོའི་གོམ་གམ་་མོ།།

གནས་མོའི་ནང་ལ་ཐལ་སོང་།།

人家說我閒話 / 自認說的不差 / 少年的輕盈腳步 / 踏進了女店主家

於道全本:

人們說我的話,

我心中承認是對的。

我少年瑣碎的腳步,

曾到女店東家裡去過。

注:據說這一節是倉央嘉措的秘密被人曉是了以後,有許多人背地裡議論他,他聽到以後暗中承認的話。

曾緘本:

行事曾叫眾口譁,

本來白璧有微瑕,

少年瑣碎零星步,

曾到拉薩賣酒家。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恐怖的課程表

那麼,我們來反推一下,倉央嘉措到底有沒有時間談戀愛呢?

當時,為了防止大臣們懶散放蕩,早朝的時間都在黎明時分。達賴喇嘛身邊,還有四個隨從,叫“影子堪布”,片刻不離,陪伴著他,監視著他。不僅普通人見不到面,連達賴喇嘛的親生母親,輕易也是見不到的。

坐床之後,學經、著作佔據了倉央嘉措的主要的時間,第巴桑結嘉措請了最好的老師來教育他,無論薩迦、格魯、寧瑪,無論是顯宗密宗,灌頂、解脫、教規、密咒,不分流派無所不學。他的上師是五世班禪,可謂起點非常高了。

留下的著作有:《色拉寺大法會中獻茶時所誦贊根本及釋文》、《色拉遮院馬頭觀音供養法及成就法》、《答南方西藏人阿袞果所問之馬頭觀音供養法》、《無生之纈(口利)法》和《黃金穗》等篇,當“博學多才”之稱。

而且倉央嘉措不僅精通佛教經典,他精通“大小五明”,“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即工藝學;醫方明,即醫學;聲明,即聲律學;“小五明”是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歷算學。

想象一下這個恐怖的課程表,每一門課都夠我們今天的人學上一輩子了。

他才活了24歲。

我們回想起來,六世達賴,貴為尊者,也不過是十幾二十的青年。

在他那個年紀,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我也寫過小說。用不完的荷爾蒙,付諸紙筆,幻想出一個完美情人形象。現在有個詞叫中二病,大概說的就是這種。

青春的躁動,故鄉的思念,枯燥的學業,危險的陰謀,如影隨形。

他舉目無親,在宮裡活得真辛苦。

也許只有詩歌,才能帶給他一個釋放的出口。

倉央嘉措和音樂、舞蹈的緣分

倉央嘉措還精通金剛步法、舞姿。他寫的詩歌為什麼能夠廣為傳唱到今天,因為他一開始就是按照歌詞的格式寫的。就像古代漢人的樂府詩詞一樣,是直接可以唱出來的。

再講一個題外話。

這張專輯有一首歌叫拉孜堆諧,非常有意思,我們可以來聽一下。

  • 此處應有音樂:瑪吉阿米民間歌舞樂團《拉孜堆諧》

我看到底下有評論說,這不就是節奏布魯斯嘛……

拉孜這個詞,是聖神光明的山頂的意思。堆,在藏語裡指的是西藏上部(西)的九個縣,靠近珠穆拉瑪那一帶。諧,就是歌舞。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巴松錯的金頂

我們在康區見過上百人圍在一起跳鍋莊,只是一個普通的傍晚,在廣場上。

幾百個人,沒有人指揮,完全靠耳朵聽音樂,憑藉從小練習形成的默契,動作整齊劃一,沒有一個人出錯,場面宏偉令人驚歎。

特別是那些跳了一輩子的大爺大媽,跳得很高,腰身帶動著手臂,虎虎生風,真是太好看了。

我試過跟在後面一起跳,結果失敗了。手、腳的動作看上去很簡單,不加練習很難做得協調。好不容易熟悉了,節奏一換,舞步和頻率也換了,還是跟不上。

  • 此處應有音樂:瑪吉阿米民間歌舞樂團《中甸鍋莊》

鍋莊是從勞動號子演變而來的,拉孜堆諧,一開始就是宮廷音樂。

拉孜堆諧比鍋莊難度大的多。因為他是一邊彈,一邊唱,一邊跳。

彈的是藏族傳統的六絃琴(扎念琴),唱的是對收成的渴望和祝福,跳的是節奏明快的踢踏舞——是的你沒有看錯,踢踏舞,“頓地為節,踏步為舞”所以拉孜堆諧又被稱作藏式踢踏舞。

這種邊彈邊跳的形式歷史悠久,大昭寺《藏王松贊干布十善法冊》壁畫中,可以看到慶祝的場面,其中就有三個人彈著扎念琴在跳舞。

而倉央嘉措的管家,第巴桑結嘉措,也是一位精通音樂的高手,他曾經寫過一本書《眼耳意之喜宴》,詳細記載了扎念琴的歷史、種類、琴絃結構、分指法、彈奏技巧、宮廷樂曲譜等等。

當時西藏有很多文化藝術,由上層貴族、僧侶推動研究。

這些貴族受到最好的教育,把藝術理論化、規範化,才得以傳承下來。

唐卡,畫一座佛像,小到一個指甲蓋,大到一座山那麼大,身體的所有比例都嚴格規範,千百年來絲毫不差。

藝術這個東西,一定是解決了溫飽之後,才有力氣去研究的。

如果沒有這些僧侶的代代相傳,可能很多文化遺產,我們今天未必能看到。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倉央嘉措詩歌藏文版本

很多藏學者認為,由於倉央嘉措本人身世成迷,他的詩歌或散佚四方,或經人加工、偽造、假託。

現存的《倉央嘉措情詩》藏文本,有多個版本:拉薩木刻本57首,於道全藏、漢、英對照本62首,西藏自治區文化局本66首(曾緘本相同),青海民族出版社74首。

還有一本藏文手抄本,收錄440多首。還有一千多首的版本,沒有人看過。

從時間上來看,這些詩歌最有可能撰寫的時間,在倉央嘉措拒絕班禪大師授沙彌戒之後(1702),到他被拉藏汗廢黜之前(1706)。

短短三四年的光景,440首或一千多首之說不大可信。最有可能的數字,應當在60-70首之間。

天女且當壚

《布達拉》這首歌的第二段歌詞,是倉央嘉措的另一首詩,

་མོར་འཆི་བ་མེད་ན།།

ཆང་ལ་འཛད་པ་མི་འག།

གཞོན་པའི་གཏན་ ི་བས་གནས།།

འདི་ལ་བཅོལ་བས་ལོས་ཆོག།

姑娘若長生不死 / 佳釀就源源不斷 / 少年眾生歸宿 / 自可託付於此

曾緘本:

“少年浪跡愛章臺,

性命唯堪寄酒懷,

傳語當爐諸女伴,

卿如不死定常來。”


在於道全先生的版本中間,翻譯是這樣的:

“若當爐的女子不死,

酒是喝不盡的。

我少年寄身之所,

的確可以在這裡。”

下面還有一行註解:

“西藏的酒家多系娼家,當爐女多兼操神女生涯,或撮合痴男怨女使在酒家相會。可參看第26節。”

26節講的什麼呢?

ིང་བ་་ ོ་ལམ་འད།།

ཨ་མ་ཆང་མས་ར་ང་།།

ལན་ཆགས་་ལོན་ ང་ན།།

འཚ་ ོང་ ོད་རས་གནང་།།

鳥石般邂逅情人,

被當壚的女子撮合。

若出了是非或債務,

你要為他們負責!

注:第一句乃是藏族人民常說的一句成語,直譯當作“情人猶如鳥同石塊在露上相遇”;意思是說鳥落在某一塊石頭上,不是山鳥的計劃,乃系天緣。以此比情人的相遇全系天緣。

當壚(不是爐),提土旁的壚,指的是酒家安放酒罈的土臺,指代酒吧老闆娘或賣酒的女郎。

在古代,酒家可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酒店客棧一類的。

酒家只賣酒,三教九流的人都在這裡喝酒聊天,也可以說是一種情報中心,兼做中介、婚介交易。

劉希武本:

“多謝當爐女,

撮合雙鴛鴦。

兩情苟構怨,

此責卿須當。”

曾緘本:

“飛來一對野鴛鴦,

撮合勞他貰shì酒娘,

但使有情成眷屬,

不辭辛苦作慈航。”

聽上去好像挺不可描述的……

但是我們來看倉央嘉措的另一首歌,叫做《甘露做曲的美酒》

དག་པ་ཤེལ་རིའི་གངས་།།

་བད་ ོ་ ེའི་ཟིལ་བ།།

བད་ ི་ན་ ི་ཕབ་ན།།

ཆང་མ་ཡེ་ཤེས་མཁའ་འ ོ།

དམ་ཚིག་གཙང་མས་བ ང་ན།།

ངན་སོང་ ོང་དགོས་མི་འ ག།

“純淨的水晶山上的雪水,

蕩鈴子上面的露珠,

甘露做曲的美酒,

智慧天女當壚。

和著聖潔的誓約飲下,

可以不墮惡途。”

蕩鈴子是俗稱,學名為臭黨參,桔梗科的草藥。惡途指六道輪迴中的畜生、餓鬼、地獄三道。

“智慧天女”原文為ye-shes-mkhah-hgro(發音:益西卡久),乃ye-shes-kyi-mkhah-hgro-ma之略。

ye-shes(益西)意為“智慧”。mkhah-hgro-ma(卡久瑪)直譯為“空行母”。此處為遷就語氣故譯作“智慧天女”。

按mkhah-hgro-ma一詞,在藏文書中都用它譯梵文之dakini(茶吉尼)一字,乃是能盜食人心的夜叉鬼(參看丁氏《佛學大辭典》1892頁中)。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堆繡唐卡空行母,西藏博物館)

而在西藏傳說中“空行母”即多半是絕世美人。空行母是一種女性神祇,她有大力,可於空中飛行,故名。在藏傳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是代表智慧與慈悲的女神。

在西藏故事中常有“空行母”同世人結婚的事,和漢族故事中的狐仙頗有點相似。

普通藏族人民常將“空行母”與“救度母”(sgrol-ma)相混。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劉希武本:

“山雪調草露,

香冽成美酒。

天女且當爐,

飲罷愁何有。”

曾緘本:

“醴泉甘露和流霞,

不是尋常賣酒家,

空女當爐親賜飲,

醉鄉開出吉祥花。”

所以你看,連天女都能“當壚”,可見詩中的“當壚女”並不是世俗理解的那種意思。

我們不能用漢族的道學觀點,去理解西藏的故事,畢竟是有所不同的。

後半段歌詞是

ང་དང་མས་པའི་ ེབ་ས།།

ོ་རོང་མོན་པའི་ནགས་གསེབ།།

་མཁན་ནེ་ཙ་མ་གཏོགས།།

་དང་གང་གིས་མི་ཤེས།།

་མཁན་ནེ་ཙས་ཨོ་ཤེས།།

གསང་ཁ་ ོན་པ་མ་གནང་།།

莊晶本:

“我和情人幽會,

在南谷的密林深處。

沒有一人知情,

除了巧嘴的鸚鵡。

巧嘴的鸚鵡啊,

可別在外面洩露。”

劉希武本:

“幽會深林中,

知情惟鸚鵡。

叮嚀巧鸚哥,

莫向街頭語。”

曾緘本:

“鬱郁南山樹草繁,

還從幽處會嬋娟,

知情只有閒鸚鵡,

莫向三叉路口言。”

《甘露做曲的美酒》《我和情人幽會》這兩段詩,是整本詩集中比較少見的六句格式,所以被放在了一首歌裡。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再回到剛才說的《布達拉》那首歌,歌詞的第三段:

ནོར་་རང་ལ་ཡོད་ས།།

ནོར་འི་ནོར་ཉམས་མ་ཆོད།།

ནོར་་མི་ལ་ཤོར་ས།།

ིང་ང་ ོད་ལ་འཚངས་ང་།།

自己持有寶貝

未曾覺得珍貴

別人奪走寶貝

胸中滿是傷悲


王沂暖本:

“珍寶在自己手裡/並不覺得希奇/一旦歸了人家/卻又滿腔是氣”

曾緘本:

“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徹心肝。”

劉希武本:

“明珠在握時,不作明珠看。流落他人手,嗒焉長遺憾。”

我還挺喜歡這首詩的,很簡單,也很真實。

他概括的這種情緒,完全是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的,特別容易喚起共鳴。

於道全譯本這首詩末尾有一段小注:

“這一節據藏學家說應當放在29節以後。”

29節,便是最為著名的那一首詩,多數譯本都放在結尾:

“第一最好是不相見,

如此便可不至相戀;

第二最好是不相識,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我們到最後單獨講吧。

  • 此處應有音樂:非誠勿擾的版本《最好不相見》

《布達拉》的第四段:

མདའ་མོ་འབེན་ལ་ཕོག་སོང་།།

མདེ ་ས་ལ་འ ལ་སོང་།།

ང་འ ིས་མས་པ་ད་ང་།།

སེམས་ཉིད་ ེས་ལ་འངས་སོང་།།

于道泉本:

“卦箭中了鵠的以後,

箭頭鑽到地裡去了;

我同愛人相會以後,

心又跟著伊去了。”

注:系用射的以占卜吉凶的箭。(參看達斯氏《藏英字典》673頁b)

劉希武本:“彎弓射鵠的,箭頭深入地。自我一見伊,魂魄隨裙帔。”

曾緘本:“卦箭分明中鵠來,箭頭顛倒落塵埃,情人一見還成鵠,心箭如何挽得回?”

(卦箭卜巫之物,藏中喇嘛用以決疑者。此謂卦箭中鵠,有去無還,亦如此心馳逐情人,往而不返也。)

這個說法,相當於西方人所說的,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墜入愛河了吧。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預言詩

接下來要講的這首歌,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首,《潔白的仙鶴》。

་དེ་ང་ང་དཀར་པོ།།གཤོག་

ལ་ང་ལ་གཡོར་དང་།།

ཐག་རིང་ང་ལ་མི་འ ོ།།

ལི་ཐང་བ ོར་ནས་ ེབ་ཡོང་།།

莊晶本:

“潔白的仙鶴

請把雙翅借我。

不會遠走高飛,

到理塘轉轉就回。”

曾緘本:“跨鶴高飛意壯哉,雲霄一羽雪皚皚,此行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歸去來。”

(七世達賴轉生理塘,藏人謂是倉央嘉措再世,即據此詩。)

劉希武本:“求汝雲間鶴,借翼一高翔。飛行不在遠,一度到理塘。”

(據西藏人言,此是倉央嘉措轉生為第七代達賴之預言,因第七代達賴生於理塘也。倉央嘉措既死,藏人懷念不置,後聞已在理塘轉生,眾皆歡躍。)

改編的歌詞:“天上的仙鶴借我/潔白的翅膀/我不會遠走高飛/飛到理塘就轉回”。

看見歌詞腦海裡就唱出來了,這首歌確實比較經典,因此改編成很多不同的版本。如果你到藏區,會唱這首歌的話,你在藏族朋友心中的好感度肯定蹭蹭暴漲。

為什麼說這首歌比較重要呢?因為它是一首預言。

由於第巴桑結嘉措和拉藏汗之間的權力之爭,最終以第巴之死、拉藏汗勝利告終,倉央嘉措被汙衊為假達賴,被康熙廢黜,押送到京城。

在倉央嘉措被押解的途中,曾被哲蚌寺的喇嘛搶走藏於寺內。

拉藏汗調集兵卒圍攻哲蚌寺三天。

但倉央嘉措不忍為此生靈塗炭,主動走出寺院,束手就擒。

他笑著寬慰他的弟子們:“別難過了,不要在意我的生死,我們很快就會見面。”

倉央嘉措有一首告別詩,我很喜歡,是這樣寫的:

ད་་ད་ལ་བཞེས་སོང་།།

ད་ང་བ་ལ་དགས་སོང་།།

ག་ལེ་ཕེབས་དང་ས་པས།།

ག་ལེ་བགས་ཤིག་གངས་ང་།།

གས་སེམས་ ོ་ཡོང་ས་པས།།

མ ོགས་པོ་འད་ཡོང་གངས་ང་།།

一個把帽子戴在頭,

一個把辮子從背後,

一個說請你慢慢走,

一個說請把步地留,

一個說心兒莫難受,

一個說很快會聚首。

戴上帽子、甩開辮子,這些極為平常的動作,在詩人細緻的觀察中,他是一種看破生死的平淡,寄寓著難捨真情。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清實錄·聖祖卷二二七》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題:‘駐紮西寧喇嘛商南多爾濟報稱:拉薩送來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今既在途病故,應行文將其屍骸拋棄。’從之。”

當倉央嘉措在正史中“死去”,拉藏汗曾經立過一個新的六世達賴,但是沒有獲得僧俗的承認。

在拉藏汗被殺之後,這個達賴也被廢黜了。

僧人們根據《潔白的仙鶴》這首詩,到理塘,找到了倉央嘉措的轉世靈童格桑嘉措,仍以六世達賴的名義冊封。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理塘,長青春科爾寺)

但到了乾隆四十八年,格桑嘉措的轉世靈童強白嘉措,就被認定為八世達賴喇嘛,相當於間接的給倉央嘉措平反了。

直到今天,他在藏族僧眾心目中,仍然受到尊敬和愛戴。

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理解自己容易,理解他人難。

倉央嘉措的“覺有情”,人世間芸芸眾生的情感,他能察覺、體會,並且用詩歌表達,讀來就特別讓人感動。

《潔白的仙鶴》歌詞的第二段:

་གར་ཤར་ ི་་།།

ཀོང་ལ་མཐིལ་ ི་ནེ་ཙ།།

འངས་ས་འངས་ལ་མི་གཅིག།

འཛམས་པ་ཆོས་འཁོར་་ས།།

印度的孔雀

工布的鸚鵡

生地各自不同

相會法輪拉薩


工布:西藏東部林區,吐蕃九小邦之一,盛產鳴禽。

法輪:拉薩的別號

劉希武本:“印度有孔雀,工布出鸚鵡。本來異地生,拉薩同聚處。”

曾緘本:“孔雀多生印度東,嬌鸚工布產偏豐,二禽相去當千里,同在拉薩一市中。”

倉央嘉措的詩歌中,很多意向和鳥有關,比如孔雀,鸚鵡,杜鵑,都有各自的含義。

其中杜鵑出現的最多,而且往往和他的故鄉門隅聯繫在一起,

所以我認為杜鵑是詩人的自比,象徵著他渴望飛出布達拉宮的高牆深院,飛回故鄉的心情。

《心中的雪蓮》雖然不是直接引用倉央嘉措的詩,歌詞裡也用了杜鵑這一意向:“我與杜鵑/行走世界四方/心中的雪蓮/永遠無法忘卻/我與雪蓮/同長雪山之旁/無慈無悲的命運/我們如東到西般遠離”

《潔白的仙鶴》歌詞的第三段:

ང་མ་ ེར་སེམས་ཤོར།།

ེ་ང་མར་སེམས་ཤོར།།

སེམས་ཤོར་མན་པ་ང་ན།།

་་ཧོར་པས་མི་བ།།

柳樹愛上小鳥,

小鳥愛上柳樹,

只要雙雙相愛,

鷂鷹無法破壞!

曾緘本:

“鳥對垂楊似有情,垂楊亦愛鳥輕盈,若叫樹鳥長如此,伺隙蒼鷹那得攖?”

劉希武本:

“小鳥戀垂楊,垂楊親小鳥。但願兩相諧,蒼鷹何足道。”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布達拉宮的蒼鷹)

最後來講講《如果不曾相見》,通常認為是倉央嘉措詩集中的最後一首詩。

དང་པོ་མ་མཐོང་ཆོག་ཀ།

སེམས་པ་འཆོར་དོན་མི་འག།

གཉིས་པ་མ་འ ིས་ཆོག་ཀ།

སེམས་གཅོང་གས་དོན་མི་འག

“第一最好是不相見,

如此便可不至相戀;

第二最好是不相識,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版本,于道泉先生的翻譯。後面還有一行注:這一節據藏族學者說應該放在29節以後。

複習下29:

自己持有寶貝

未曾覺得珍貴

別人奪走寶貝

胸中滿是傷悲

但是也有藏學家認為,這個版本的翻譯沒有遵循藏語的原意,應該翻譯成:

“第一最好不發現,

免得不由迷上它。

第二最好不諳習,

免得以後受煎熬”

按照這種意思,實際上說的並不是愛情,而是對學習佛法的體會,這首歌就變成了如假包換的“道歌”,而不是情歌了。

劉希武本:

“最好不相見,免我常相戀。最好不相知,免我常相思。”

我更喜歡曾緘先生的版本:

“但曾相見便相知,

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

免教辛苦作相思。”

這個版本完美的解決了“道”“情”之爭。

文中的“君”,可以概括為我們生活中一切“求不得”:

既可以理解為男女情愛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卑微

也可以理解為父母親情中“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還可以理解為理想、信仰……所有我們願意付出代價去追求、並且無怨無悔的事情。

增緘先生在詩後備注:“強作解脫語,愈解脫,愈纏綿,以此作結,悠然不盡。”可謂是深知其間意趣。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就讓我們以倉央嘉措的美麗情詩作結尾,

向這位年輕才情的高僧致敬吧。

感謝他留給我們如此鮮活的詩句,

感謝他替眾生說出紅塵的苦與樂。

མཛངས་མའི་གས་དང་བན་ན།།

ཚ་འདིའི་ཆོས་ལ་ཆད་འ ོ།།

དབེན་པའི་རི་ ོད་འ ིམསན།།

་མོའི་གས་དང་འགལ་འ ོ།།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緘本)

2017.12.21 第一稿

慢旅西藏|倉央嘉措詩歌之美

梵七七

設計師、旅行攝影師、自媒體寫作者,“慢旅”創始人。喜歡慢節奏旅行,深度體驗當地生活。三年來行走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地,追隨玄奘足跡,尋找佛陀聖地,對焦生命意義。微信公眾號慢旅(manlver)。

慢生活,慢旅行

更深度的旅行故事

請關注|慢旅|manlver

慢 下 來 世 界 不 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