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西北师大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德祥在城市文学与传统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2018年6月2日)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国际城市文学学会甘肃分会全国六省诗友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学论坛在兰州国学馆举行,应何妮秘书长的安排,要我谈谈新媒体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话题,我本来只是在大学的传媒学院工作而已,对新媒体也没有研究,盛情难却之下,随谈两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大家交流开心舒畅,分别之际聚散两依,又写了几句古体文,聊以纪念:“文友相逢国学馆,远迩亲疏尽为缘。一河映辉登明台,九州揽秀诵诗篇。把酒吟对情所致,烹羊唱和舞翩然。网事纷纭翰墨香,空留客舍寄彩笺。”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点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生产与消费,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自媒体刷屏、网上阅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传播网络化、阅读移动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

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新媒体时代诞生的最大的媒体便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有博客、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美篇、说说、QQ空间等等,而在这些自媒体上,不但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转载评论别人的作品。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占手机网民的45.1%。

2003年,木子美在“博客中国”上发表了自己的性爱随笔,一夜间竟有10万人次阅读过她的文字,成为震惊国人的一个事件。当时的批评界将木子美的随笔称为网络文学。在此之前,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上连载,引起轰动,应该是比较早的网络小说的代表了。

2014年10月,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夜间通过微信红遍大江南北,本人也迅速从一名民间诗歌爱好者成为著名诗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文学在国内有了很好地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知名作家。如唐家三少,2017年4月,以1.2亿元版税收入五度蝉联网络作家富豪榜榜首,11月,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还有罗森、天下霸唱、梦入神机、跳舞、辰东、烟雨江南等等,也创作了一批很有传播力的网络作品。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文学品类。《琅琊榜》、《花千骨》等都是来自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平台也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如红袖文学、豆瓣阅读、晋江文学、盛大文学无线阅读等。还有大量的综合类网站开通了自己旗下的读书频道,如:凤凰读书、天涯社区读书、百度文学、腾讯文学等。此外,由大量热爱阅读的民间团体开通的各种独具特色的读书公众号,更是数不胜数。纯文学期刊《当代》《十月》《收获》《花城》《人民文学》《大家》等以及选刊性质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都有自己的公众号。诗歌期刊《诗刊》《诗歌月刊》《诗歌周刊》《诗歌报》等也有微信平台。“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我们读诗”、“中国诗歌”、“诗歌艺术”等都是关注度较高的诗歌公众号。

莫言的《生死疲劳》2006年1月出版,并入选当年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但在莫言获诺奖之前,媒体对《生死疲劳》的宣传并不多,它并没有得到读者的重视。在莫言获奖之后,在媒体对他的一次采访中,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各大媒体大力报道,借诺奖时机掀起了阅读热。在各大读书网站检索莫言的作品,可以发现,《生死疲劳》都有着相较莫言其他作品较高的点击率。贾平凹的《带灯》是2013年的新作,《带灯》电子书在腾讯网站独家发售,它在腾讯读书上的点击率远远超过了贾平凹的其他作品,包括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废都》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就是网络宣传的作用。

新媒体对文学经典传播的巨大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拥有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新媒体要更好地发挥对经典文学、时代文学的传播,“让名著走向网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促进全民更为理想的阅读,任重道远。

新媒体的功利化、浅俗化、娱乐化以及创作软件的游戏化。在网络阅读中,阅读的功利化、浅俗化、娱乐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从文学的覆盖面来看,网站、微信的覆盖面,实际上是远远超过纸质阅读的覆盖面。据2017年4月进行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图书阅读率为58.8%,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全球30%的网民保持着每天或几乎每天阅读的习惯,中国以36%的比例高居第一。打开一些阅读网站,扑面而来的往往是充满诱惑的各种浅俗化、碎片化的信息,向人们灌输着浮躁、娱乐的快餐式生活方式。各大读书网站上,流行网络小说数量犹如浩瀚的海洋,经典作家作品电子图书库藏的建构和传播却很不尽如人意。检索腾讯、新华等知名的媒体网站读书频道,可检索阅读的文学经典数量依然偏少。

另外,创作软件的出现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几年前,有一个网名叫猎户的人发明了一个自动写诗软件,把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按一定的逻辑组合在一块,平均每小时写出417首诗,不到一个月就写了25万首诗,且不说速度如何惊人,产品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歌。网络上的各类诗歌创作软件,可提供一百多个诗歌创作的模式。软件的制作能力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某种意义上说机器人写的诗歌可能达到乱真的程度。这样的诗歌带着浓厚的狂欢心理和游戏方式进入我们的世界,会是一场什么样的场景呢?

打开一些诗歌网络、微信平台,自我分封、自吹自擂和互相谩骂、无事生非、传播小道消息的比比皆是,事件大于文本、形式凌驾于内容本身就是诗坛最大的悲哀。到底是去迎合、适应这样的潮流,还是坚守时代的担当,用灵魂去创作,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双刃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