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外國人在中國多年以來,享有各種特權的先例就是它?

《二十二年元旦》這首詩中,魯迅先生以看似輕鬆的筆調,借寫內戰期間租界的和平安定,尖銳地抨擊了蔣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內”、圍剿革命根據地的行動。詩中提到的租界,便是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權區域。

租界就是帝國主義列強根據和清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以居住和經商為名,在中國一些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或長期佔用的地段。它不同於帝國主義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勒索的租借地和割讓地,其領土主權仍屬中國,只是在外國領事或公使和中國地方議定租地或租界章程後,繳納一定租金,享有永租或以30年為限的租地權。在租界內,由於領事裁判權規定的不斷擴大,因此設立警察、法院、市政管理和稅收機關;外國人不僅開設商行,建築棧房、碼頭、工廠,走私販毒等亦時有發生,以至租界成為“國中之國”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重要據點。

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後,英國領事巴富爾藉口不平等條約的規定,要求在上海有一塊專供英商佔有的居留地。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莊(今北京路)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人為建築房屋及居住之用。次年9月,又議定以邊路(今河南路)為西界;這塊面積約55.3公頃的地段後來就稱做英租界。此為租界之始。此後,法國於1849年、美國於1863年在上海正式劃定了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又合併為公共租界,即由英美領事為首的幾國共同管理的區域。從此,上海租界成為主要商埠設立租界的模式。

原來外國人在中國多年以來,享有各種特權的先例就是它?

簽訂《南京條約》

英、法、美諸國在上海闢設租界後,根據不平等條約所給予的特權,又陸續在其他通商口岸和一些重要城市闢設租界。在天津,曾經有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奧等9國先後設立租界,數量位居全國之首。到清代末年,散佈在中國沿海、沿江16個商埠的租界,共43處,分屬於英、美、法、日、德、意、俄、比和奧匈等國。其中5處為公共租界,38處為專管租界,以英租界為最多,計11處。在一個商埠裡尚有設立數處租界的,如天津的八國租界、漢口的五國租界等。租界所表現出的中國主權的喪失,一直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恥辱。與此同時,大量西方僑民入居租界,給當時落後的中國社會帶來了煤氣、自來水、電燈、電話、電報等新器物的應用和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這些包含著先進技術和理念的西方文明的傳入,既影響了租界所在城市的近代化發展,也引起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租界裡也集聚了新生的無產階級,為即將來臨的革命準備力量。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就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開的,包括五卅運動在內的大量示威遊行路線也多經過租界。

原來外國人在中國多年以來,享有各種特權的先例就是它?

上海租界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北伐戰爭的興起等事件發生,一股收回租界的潮流此起彼伏,不斷對租界形成衝擊。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在1917年宣佈同德國絕交,收回德國在華一切特權,當年3月接收了天津和漢口德租界全部行政管理權。這是自外國列強在中國設立租界後首批被中國政府收回的租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蘇維埃政府即宣佈廢除沙皇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據此,1924年7月,天津和漢口俄租界被北洋政府收回。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宣言將收回租界作為對外政策內容之一。1927年2月,國民政府同英國政府訂立《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3月,漢口英租界的管理權正式被中國政府收回。在此同時,九江、鎮江的英租界也被中國政府收回。

原來外國人在中國多年以來,享有各種特權的先例就是它?

天津租界

1943年1月11日,中國政府分別同美、英政府簽署了取消兩國在華治外法權和特權的條約,據此,英、美兩國歸還了在華租界的管理權。而此時日本為了進一步拉攏汪偽政權,集中力量同盟國決戰,也在1943年策劃了汪偽政府“接收”杭州、蘇州、漢口、天津等地日租界和“收回”天津、漢口、廣州、上海幾個城市法租界、公共租界的鬧劇。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公佈《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館界辦法》,又同英、美、法等國正式簽署了有關條約,真正完成了收回在華外國租界的法律程序,標誌了外國租界在中國的徹底消亡。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漢口和廣州的法租界及法國在上海和廈門公共租界的權利。1947年收回天津意租界和意在上海及廈門公共租界的權利。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租界至此全部收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