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一般的老师教授知识,优秀的老师教人理解,如果他更优秀,那他会告诉你如何运用它。--- 纳娜·玛图尔.

西汉时期的戴圣曾在《礼记·学记》中这样写道,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致的释义就是说,“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

借此缘由,我们本期来推荐一部印度佳片《嗝嗝老师 Hichki》(2018)。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主演为宝莱坞著名影星拉妮·玛克赫吉,国内影迷可能不太了解,但是相信总有人不经意间看过她的印度风情舞蹈,例如2005年在电影《抗暴英雄 Mangal Pandey The Rising》中的动感歌舞。

在《嗝嗝老师 Hichki》影片中,讲述了一位身患图雷特综合症的女孩纳娜·玛图尔,因为儿时的一段经历立志成为一名育人的教师。经过十八所学校的拒绝,同一母校拒绝五次之后,最终被母校特殊录用。但是孰不知等待她的竟然是另一座布满荆棘的大山 -- 圣蒂克学校的“9F班”。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为此,我们从戏剧的冲突方面入手,肤浅的了解一下纳娜·玛图尔所代言的“人性呐喊”。

一、老师的冲突。

编剧在影片中用纳娜·玛图尔和瓦迪亚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冲突为引,直接树立起“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和“他们不适合做学生”两种相对立的教学理念的冲突。而这里所特指的“坏学生”、“他们”即是瓦迪亚眼中的“9F班”,一个因为政府“受教育权”规定而开设的班级。虽然只有十四名学生,但是在过去的七个月里却奇高的离职了七位老师。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而纳娜·玛图尔幸运的成为“9F班”的第八位老师。

接着片段场景中,在巧妙的借用纳娜面试解答校长的疑问“我就好奇身患图雷特综合症的你为什么要当老师”之时,引出来编剧所要表达的主旨 -- 怎样才能算的上为人师表。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而代表超越现实人性、阶层包容的纳娜又是如何将“我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当老师”说的那么感人泪下呢。就像校长先是用带有“死马当活马医”的决断排除万难聘用了“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给你这份工作”的纳娜,更是巧然的用“在你身上看到了活力,愿意为这样的风险买单”而昭示自己所做的最后努力。

表面上粉饰了校长没有主动放弃“9F班”和育人的宗旨,但是深层次挖掘校长这一人物,你会发现他所代表的形象就像“想做却最终还是会屈服在现实面前的那一类人”。尽管最后编剧用“玛图尔女士,你是一位好老师,但你却受困于错误的课堂之上,这不是你的错,是我的,我给你安排了那个班级。我很担心我们会随着9F班也失去一位好老师”来暗示校长从内心深处早已认同了纳娜,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的给人一种不如最后瓦迪亚顿悟后说的那段话那么干脆。

再者,编剧巧妙的依“22年前可汗校长代表圣蒂克学校向身为学生的纳娜承诺,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的那种“包容之心”正视了女主纳娜的残缺之美。更是以此映衬着纳娜为什么在面对“十八所学校的应聘拒绝”、“圣蒂克学校一连五次的应聘拒绝”,以及“学生时代被12所学校弃之门外”等事实,都没有打消她想成为教师的梦想。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因为她想改变世人对待像自己图雷特综合症一样的特殊患者、“9F班”一样贫民窟孩子们的那种“扭曲的恶意”,甚至引申到最后剧末退休的纳娜校长能否改变世界。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而学生委员会主席瓦迪亚老师一开始所展示的人物形象便是“校长应聘纳娜的决定是错误的”、“9F班的学生不属于圣蒂克学校”、“纳娜认为9F班的学生只是还没有找到‘能量正确释放方式’的理论是愚不可及的梦”。

但是当他最后意识到“自己一直所认为的9A班优秀,级长徽章获得者”却能做出“利用虚假考试试卷使9F班集体被退学赶走”之类违背育人宗旨的事情时,才意识到一直已“现有体制的捍卫者、标榜者”自封的自己却走上了教师育人的歧路。

一个学生如果学到了错误的知识,便不可能得分;老师如果教错了却不会失分。教起来容易,学起来却难。我们总想教别人一点东西,我也想教9F班一些东西。尽管他们对于圣蒂克学校来说不是那么好。二、学生的冲突。

学生的冲突也分两层,先是学生时代的纳娜·玛图尔与嘲笑讥讽她的同学们,一句“纳娜·玛图尔,你能控制好这些声音吗?”直接摧毁了纳娜幼时的世界,但是因为可汗校长的那份承诺让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而纳娜也想将这份信心和希望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们。而此时,对于“9F班”来说,她就已经象征着曾经的可汗校长。

因为拆迁,政府公办学校土地变成了圣蒂克私立学校的操场,处于学校下水道附近贫民窟的孩子好不容易受惠于政府出台的“受教育权”规定,而成为圣蒂克私立学校的学生。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世人的潜意识下,“垃圾排入下水道”与“贫民窟孩子上公立学校”完全是一个对等的“理所当然”。

可是常规一旦被打破,必然会触及其他人的利益,而这个“其他人”就必定包括圣蒂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

学生揣摩老师的意思,老师揣摩校长的意思,校长揣摩上层阶级权贵或家长的意思。

而以此,来自贫民窟的“9F班”因为其他学生从来就没有接受过他们而放弃融入变得更加叛逆,而此时放任自流的老师却一定程度上助涨了这种“畸形”的校园对立。

贫民窟的家长为“一日三餐”、“排队取水”的生存问题奔波时,期许自己的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没做到过的事”、“能走进贫民窟外面的世界”,而这一线希望仅仅只能寄托给自己的孩子能遇上像纳娜·玛图尔这样包容的老师。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而同时,编剧用粘合剂是“用来修补自行车孔洞的车胎”,还是“用来粘连国家科学博览会项目的风车”;用“纳娜·玛图尔的趣味实践相结合教学”,还是“瓦迪亚老师在乎的就是分数和这个愚蠢的项目”;用“9A班门庭若市的家长会”,还是“9F班喝了五杯茶,一对父母都没有家长会”等多重叠加对照,不仅加剧了学生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为后续冲突高潮“假作弊事件”的爆发埋下伏笔,以及瓦迪亚最后反转似的感悟做出铺垫。

三、升华。

纳娜·玛图尔用四个月的时间,改变了十四个孩子或者说十四个家庭的命运,也向我们解读了何为“没有‘为什么’,而是‘为什么不’”。

影片更是多次借助纳娜激动、紧张之时犯病更严重的神态描绘,以此用纳娜痉挛性抽动失措来无声的暗喻那种对无情现实的无力反抗;借助多年后纳娜与父亲之间的谅解,来暗喻永远停留在“责怪自身的境遇”借口面前停滞不前的人,不是别人不正视你,而是你自己早就被自身搭建的樊笼拭去了锐气。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现实总是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选择题,但是却永远不可能留给我们无限纠错的测试机会。

那最后,你是想将自己的人生停留在写满你所恐惧的那一页呢,还是能忍受它们,并让它们成为你自由飞翔的助力呢。

最后,愿在各自星光璀璨的夜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


嗝嗝老师|F变成A的人生励志故事


1、图雷特综合症/Tourette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Gilles de la tourette综合症、抽动秽语综合症(multiple tics-coprolalia syndrome),是指频繁的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症状只出现在白天,且持续1年以上。图雷特综合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于1885年由法国医生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详细描述。本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三倍。目前还不知道本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认为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神经递质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

图雷特综合症一般在幼年出现,常以简单的抽动开始(抽动反复出现,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的肌肉抽动),逐渐发展为突发的复杂运动,包括声带抽动和突然出现的痉挛性呼吸。声带抽动的最初表现为喉鸣或喊叫,以后可发展为强迫而不自主的咒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