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戰列艦是完全浪費時間的嗎?你怎麼看?

我也很絕望351


有網友問:大和號戰列艦是完全浪費時間的嗎?你怎麼看?首先在二戰,戰列艦是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的。美軍贏得太平洋戰爭,除了航母,戰列艦的作用也非常大。

在二戰大規模水面炮戰能力沒有東西能替代戰列艦,魚雷尚且不可靠。航母尚且無法有效夜戰。這在瓜島戰役已經表現的非常清楚。在萊特灣海戰,日本的7艘戰列艦,先後吃了二十幾艘各型航母出動400多架戰機的空襲,還成功突進到幾乎可以炮擊美國登陸艦隊和運輸船的地方。

如果不是指揮失誤,美軍2個塔菲船隊就全軍覆沒了。二戰時期,航母做不到24小時作戰,惡劣天氣,黑夜和海況不好的時候都很難起降戰機。而戰列艦卻可以進行24小時戰鬥,日本戰列艦已經可以精確打擊30公里外目標。

另外,戰列艦也是航母編隊最重要的防空火力平臺,在中途島日本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和號戰列艦等大型水面軍艦不在日本航母周圍進行掩護。

日本的問題是,不敢於投入戰列艦,比如在中途島,戰列艦都在後面躲得遠遠的。在瓜島戰役,不敢出動戰列艦進行制海權控制戰,就是偷一把就跑,日本就靠驅逐艦搞老鼠運輸,能運輸來什麼?

如果有大和號戰列艦在附近,就具備壓制瓜島美軍,為瓜島日軍提供防空火力,掩護大船團運輸重炮和彈藥進入瓜島,光靠老鼠運輸,1萬噸物資,才運進來2噸,讓日本陸軍除了刺刀,還能靠啥?

在登陸戰,戰列艦更是最主要的由海到陸的火力打擊單位。美軍如果沒有28艘戰列艦的龐大陣容。太平洋上那些小島,還不知道要打多久。打一個塔拉瓦,如果沒有8艘戰列艦進行岸轟,還不知道要打多少天。

徹底淘汰戰列艦的是高昂的造價,反艦導彈的出現。安裝大量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的驅逐艦取代了戰列艦。


深度軍事


馬後炮這種東西誰不會呀!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從來沒有駕過車的人去教別人怎麼開車。這種東西你自己沒經歷過就不要亂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待問題。

日本人真的不注重航母嗎?不。1943年之前的日本擁有全球數量和質量第一的航母機動編隊,以及擁有優秀的艦載機以及許多優秀的飛行員。那在1942年之前航母就真的撼動戰列艦的主力地位嗎?不。當時全球除了美國和日本其他國家幾乎都不看好航母,直到導彈的出現之前戰列艦仍然是海戰的第一主力。



那麼日本製造大和真的有錯嗎?二戰後期由於美國國力爆表造了很多航母,所以給人一種美國很重視航母的感覺,但這是錯覺,你們都是被金錢矇蔽了雙眼。在太平洋地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擁有該地區最多的戰列艦,在大西洋地區的軍艦數量也僅次於英國。而當時戰列艦代表的是海軍的肌肉,航母還是不入流的東西。你們都說大和,那你們為什麼不說說美國2艘北卡羅來納級,4艘南達科他級,6艘衣阿華級呢?


就是因為日本輸了,日本窮,國力不濟。所以牆倒眾人推。不過作為大炮鉅艦製作的巔峰大和級戰列艦其實也有點被人抬得太高了,它除了管子大了一點,它和美國的高速戰列艦比絕對是落後的,無論是在質量還是在數量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本海軍訂購了五艘大和級戰列艦,但最終只有武藏和大和號按計劃完成,第三艘信濃號中途被改裝成航空母艦。大和級戰列艦的標誌不僅僅是那九門460毫米艦炮,更是高達1500億日元,摺合4.16億美元的造價(約等於4艘依阿華級)。而且,每一艘大和級戰列艦都至少花費四年的時間進行建造。毫無爭議,大和號不僅是有史以來最貴的戰艦,更是最浪費時間的“廢品”。

圖為大和號

1936年,日本正式退出倫敦海軍條約,這意味著日本可以從國際條約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艦隊,從而將西方列強趕出亞洲,並幫助開創日本統治的新時代。而當時的日本認為,美國絕對不會建造尺寸過大的戰列艦,因為這將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根據評估,美國可能建造的最大戰列艦排水量應該在6萬噸左右。

大和號對付的目標必須能穿過巴拿馬運河

因此,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被要求攜帶更大口徑的火炮和擁有更優越的燃油經濟性,與此同時犧牲一定的航速換取裝甲的防護,最終建造完成的大和級戰列艦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具有暴力美的主力艦,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大和級在性能用途上也一樣適用時代。整個戰爭期間,武藏號戰列艦隻出動了四次,大和號和信濃號甚至於更少。

航母對日本更重要

日本海軍的這個鎮館之寶與其說是為了應對美國可能得6萬噸級戰列艦,還不如說是日本海軍一廂情願建造的精神象徵。後來的報告也顯示,一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可以用於建造四艘以上的新型航母,即使是後來的企業級核動力航母在價格上也遠不如大和。由此可見,大和級戰列艦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浪費了許多本應該投入航空母艦建設的資源。


軍事新觀察


從結果來看,“大和”號的建造所付出的資源和產能,與它最後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戰力,完全是不對等的。相比前一代日本國民熟知的旗艦“長門”號,“大和”姊妹艦明顯是生不逢時的。

但是,這並不是一艘兩艘戰列艦的問題,而是後條約時代整個海軍面臨的大變革。條約時代的七巨頭,也許代表了戰列艦時代的最後榮光,但“赤城”“加賀”以及美國的“列剋星敦”姊妹艦,加上後面的“蒼龍”“飛龍”以及“約克城”三姊妹,代表了更先進的超視距海空一體戰時代。我想,無論是英國的坎寧安、美國的米切爾,或者是日本的大西瀧治郎與山本五十六,雖然都看到了航空兵的威力,但也並沒有想到航空母艦和艦載機能夠如此迅速而徹底地將戰列艦從王者寶座上打下來。即便有了塔蘭託之夜和珍珠港襲擊,航母是否能夠在海上決戰中消滅戰列艦,大家都不能完全保證。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舊日本海軍真能將“大和”姊妹艦的資源用於建造“雲龍”型,雖然可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卻超越了當時海軍人的視野界限,是不現實也不可太可能的。


強武堂


一個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遇上了錯誤的對手的好東西。

講真人家是戰列艦,戰列艦就和戰列艦比嘛,那肯定是好東西啊,七萬多的排水量,九個460大雕,沒毛病啊。

然鵝

錯誤的時間,1944年,尼瑪艦載機滿天飛啊,這又不是一戰。

錯誤的地點,太平洋,北大西洋多好啊。

錯誤的對手,美國,惹誰不好,惹美國,所以才死的那麼慘。

所以,大和這個東西,命不好。


皇家騎士16


赤城,天城,加賀,土佐要麼被當靶艦擊沉,要麼被改成航母,就連當時的陸奧也差點被砍了。不造大和,想讓日本人用扶桑伊勢去抗衡美英北卡南達喬治五依阿華這些新銳艦。日本的戰列艦部隊一直都是短板。不造大和,日本還有像樣的戰列艦能用嗎?


uH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有人說是思維過時,其實日本思維還是很超前,二戰航母獨領風騷,把其他國家都甩身後,只是後期資源匱乏,被封鎖無奈才這樣集中力量造一個軍艦突破封鎖,畢竟各地船廠都被炸燬,就這個保密才存活下來,結果還是被幹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