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近日,一篇标题为《阿里彭蕾卸任:从月薪500元到身价400亿,留下两条职场潜规则》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长篇大论地阐述了两个观点:

① 无条件听从老板的话;

② 克服一切困难为老板解决问题。

以上两个观点我均认同,但前提是:你先得跟对人!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假如跟错了人,越听话越没有好下场!

彭蕾等人之所以能白手起家,纵身一跃成为顶级富豪,其中最应感谢的是自己的“眼力”。

为什么要感谢自己的“眼力”,而不是马云呢?

俗话说,“宁可拜错神,不要跟错人”。

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不仅仅是看他是否拥有良好的人品或能力,更重要的是,是否在一开始就跟对了人。

众所周知,生于1971年的彭蕾是个地道的重庆妹,28岁就随丈夫孙彤宇加入了阿里,她把近20年的青春岁月几乎都献给了马云。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到底怎样才舍得将自己大把的青春赌注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呢?

答案只有一个,他对你而言是个“对的人”!

道理很简单,但我相信多数职场人听完还是迷茫,到底什么样的老板才算是那个“对的人”呢?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一个拥有明确价值感的人 才值得所有人长期追随

马云曾在多次公开演讲中,扬言自己拥有洞见未来的能力。

然而事实也已证明,这让许多企业大佬不得不服。

只不过,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凭什么只有马云等若干人具备这种超人的能力,凭什么他能看到未来世界十年、几十年的趋势?

原因很简单,因为马云关注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的部分。

比如,从工业社会发展至今100多年,这个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变的原则有二:

一是人们仍在追求便宜或性价比;

二是人们不断地在追求效率和便捷性。

而马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两点。

这,也同样要归功于他清晰的价值感。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价值感,听上去是一个很玄的词。可实际上,它就像一个人的CPU(中央处理器),潜移默化地操纵着一个人的行为思考以及所有选择。

比如,阿里巴巴的战略方向是由马云决定的,而马云的决策是由他的价值感决策的。

简单而言,一个人的价值感就是其是非判断的能力。

如果你问马云,他的价值感是什么?他一定想都不想就回答:“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做成生意。”

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人,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比如乔布斯会说,我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

马化腾会说,我要创造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雷军会说,我要突破效率的极限。

所以,价值感明确的人像明灯,可以始终为团队指明方向;

反之,价值观混乱的人,就会时常让人丧失方向感与动力。

包括彭蕾在内的18罗汉,正是因为看到了马云身上这一点,因而无论创业路途有多少险阻,才始终没有放弃过未来的方向。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一个能掌控自己边界的人才配得到别人的甘心服从

在阿里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彭蕾主管的是人力资源。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于“看人”这件事而言,彭蕾可谓是眼光毒辣。

企业想要做好人才,“选用育留”是基本常识。

相反,一个人若想判断另一方是否是合格的领导者,最本质的是要看他是否能处理好“人我关系”。

人我关系包含两方面:

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二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想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其中有个最关键的要点,就是「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一个人在做事中所创造的准则、规则和限度。

首先,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边界扮演的是“瓶颈”的角色。

如果马云总觉得自己个人能力有限,或者员工出了问题自己不敢填坑,那就说明他没有勇气突破自己的边界,团队也就做不牢。

其次,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边界扮演的是“原则”的角色。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即是司令也是政委,工作中要有严要求,下班后应该像朋友,如果工作生活混为一谈,任何人都会不舒服。

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领导爱乱发脾气,埋怨自己的员工无脑没用,但其实很多时候是错把组织的问题当成人的问题,搞错了边界。

说白了,一个人在公司打工,无非是为了利;

老板需要找人为他工作,无非也是为了利。

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我们每天享用的晚餐,并非来自于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而是出自于他们的自利。”

换句话说,自利才是商业的本质。而激发他人自利的需求,才是管理的本质。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清晰地认识到,组织存在的价值无非是最大化满足所有人的利益。

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为你“卖”命。

这就是为什么像海底捞、韩都衣舍这样的公司,里面的员工会萌生出如此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且以“拼命工作”为荣。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换来可预期的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员工,被之前公司视作“蠢才”,但换了一家公司却成为了“人才”的原因。

归根结底,这有可能是组织的问题,更是领导者自身的问题。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总把员工视为雇佣关系的人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

马云为阿里巴巴贡献的最大价值,除了战略方向之外,应该就是组织文化了。

马云喜欢读金庸,所以把武侠文化植入到阿里巴巴,每个进来的员工都有花名。

这样做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新人一进来时不会有过分从属关系的压制。

这种做法至今也被各个互联网公司争先效仿。毕竟,互联网公司属于信息行业,就跟水、电、空气这些虚无的东西一样,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经营好人才是最终赢家。

当然,一个人是“庸才”,还是“人才”,并非总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就如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它们混在一起就成了混凝土,是精品。

而大米虽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它们混在一起就没啥用,是废物。

众所周知,在阿里早期有个至关重要的人叫蔡崇信。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放弃了580万年薪,只拿月薪500回国与马云从零开始创业,正是看上了马云以及阿里巴巴未来的潜力。

要知道,蔡崇信这种人,是多少公司宁愿花大价钱也挖不来的。蔡崇信之所以敢这么做,除了其独到的“眼力”外,还有一点,就是马云从来没把早期创始团队里的人视为“雇佣关系”。

正如我前面所说,商业的本质是自利,每个员工都期望自己能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而作为组织或老板,满足员工需求无非用四种工具:工资、奖金、股权、价值观。

一致的价值观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很长的时间磨合。

所以,当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价值观没有完全统一时,我们就会时常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比如,老板觉得,我给你那么多钱,你应该给我多创造额外价值;而员工却认为,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凭什么替你卖命?

当问题出现时,很多管理者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错在员工而不是自己。

然而事实上呢?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如果多数人和组织产生了矛盾,那么问题多半出在了组织上,也就是管理者身上。

换句话而言,如果组织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与组织的利益挂钩,就像海底捞那样,他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吗?

因此,所有管理者都应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雇佣关系,有的只是合伙关系。

反之,如果当公司合理分享出的利益,仍然无法刺激一个员工的能动性时,那么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庸才”,他也应该毫不犹豫地被砍掉。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结语

中国古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然而从古至今,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历史上的能人很多,但这些能人中,却有不乏怀才不遇、饮憾终身者。

为啥有才华的人会颗粒无收,为啥他们才高八斗却不能日进斗金?

原因很简单,除了伯乐未识千里马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千里马错跟了伯乐。

就如楚汉之争中的范增,晚年被项羽猜忌,最终辞归故里,途中病死。

相较而言,彭蕾之所以今天能身价飙升、声名鹊起,除了要靠自身的坚持与努力,还有就是其识人辨人的“眼力”。

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人,并非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以及对商业的感知力。

所以,跟对人,才成为了做对事的大前提。

这就如一个创业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不是取决于其努力程度,而是取决于他选择的赛道或方向。

而一个职场人的成就,则是取决于他跟谁混。

终归来讲,正确的选择要大于一切努力。

女版马云:18年赚400亿,靠的并不是听话,而是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