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長度單位「米」是怎麼得來的?

基本的長度單位“米”是怎麼得來的?

捲尺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4000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杆,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後來,“檔案米”出現了嚴重的變形。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材料為鉑銥合金)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則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並規定了保存辦法。

現在,米是在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個標準更精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