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鍋匠,即將消失的職業,廣西全州八旬老人的補鍋情


“手拉風箱,呼呼的響。火爐燒得紅旺旺……”這是湖南花鼓戲《補鍋》裡的經典唱詞。補鍋,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種職業,曾經,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看見補鍋匠身影。四年前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老市場裡,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了一位補鍋匠的補鍋畫面。

2014年12月13日,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老市場裡的一個補鍋攤上,每逢冬季的墟日,人們會經常看到一名老人將碎的鐵鍋片放進一隻小小的坩堝,再把坩堝埋進火爐中將鐵鍋片熔化成鐵水,然後用一隻小勺從坩堝裡舀出鐵水,飛快地倒在一塊柔軟圓圓的氈子上,迅速地晃幾下,鐵水就變成了一粒橘黃色小圓球。

然後,把那粒橘黃色的小圓球對準需要補的地方,從下往上、從外往裡輕輕一擠,另用一塊氈子迅速對壓下去,飄出一小股淡煙,氈子拿開後,鐵水就凝固在漏洞處,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


這位技藝嫻熟的補鍋匠名叫全德棣,祖籍湖南,當時已是80歲高齡。他14歲開始拜師學習補鍋手藝,年紀輕輕跟隨師父來到廣西全州,挑著火爐走村串寨給人補鍋。

“日吃千家米,夜宿古廟亭”,是全德棣用來總結自己數十年補鍋生涯的詩句。據他回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農村家家戶戶燒飯都是用灶頭和鐵鍋,鍋通常都是補了又補。因此,當地最紅火的舊行當是“一縫二補三打鐵”,即縫衣服補鍋打鐵器。

全德棣老人就是靠著補這一口口的鍋,將2個兒子送上了大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們大都改用電飯鍋、高壓鍋,補鍋這個行當不可避免地日薄西山。

來找老人補鍋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全德棣老人其實早些年就已經收起補鍋攤,跟著兒子搬到南寧安享晚年。但幾十年東奔西走的補鍋生涯,令他總有一種割捨不下的情結。每年冬季,他總要回到全州縣石塘鎮,來到他徒弟杜述榮的補鍋攤,和弟子一起補幾口鍋。

全德棣說:“我身體還好,還能為鄉鄰補點鍋。只要幹著這活兒,我心裡就特別踏實,而且每天還能和老朋友、老顧客們聊聊天,我非常開心,這比成天呆在家裡舒服多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補鍋這一行業會徹底退出社會舞臺,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記憶是永久難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