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蜀道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又称古城剑阁,为战国时期建筑,是四川蜀道的北门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始于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民间尚使用至今。经过历代维修,现仅存南门箭楼等。剑门古蜀道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向北至朝天区朝天镇朝天峡,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二百余公里。 沿线较为完整的保存了道路、铺驿、栈阁、关隘、古遗址、古柏、古镇等古文化遗存。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蜀道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全长450公里。剑门蜀道沿线三国文化深厚,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剑门蜀道沿线古迹众多,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皇泽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剑门蜀道沿线美景密布,富乐山四季花似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峡“飞梁架绝岭”。因1000年前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得以名扬天下。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构成了川陕交通的一大屏障。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而今已荡然无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景区范围广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丰富,沿蜀道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古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武则天庙皇泽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剑门关、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里等。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梓潼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颗耀眼明珠。全县景点众多,尤以七曲山为胜。七曲山大庙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的祀庙。历经一千余载,今存楼阁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华。景区古柏苍翠,遮天蔽日,一派萧然之意。七曲山大庙的“应梦仙台”,相传是唐明皇得梦之所。此外,卧龙山千佛岩、汉阙上亭驿剑泉、司马长卿石室等处均为难得一见的古迹。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关位于景区中段,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进入关内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可见前人留下的“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翠云廊是古蜀道上从剑门关到剑阁县城一段的美称。古称“皇柏”、“张飞柏”,曾有“三百余里官道,数千万株古柏”的壮观景象。现存古柏8000余株,主要分布在剑门关到剑阁县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陕公路两侧,枝干参天,浓荫蔽日,繁茂苍翠,远远望去,蔚然如云,故而得名。保留了原来“驿道”的旧貌,古风盎然。历经千余年的雨雪风霜,更显雄浑苍凉,古道夕阳之中,令人横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无尽感触。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三国时期,孔明北伐中原时路经此地,见地形易守难攻,便在此建关,剑门关由此而来。今在剑门关,还可见峡谷关口上有飞梁阁道,这是为送军需而修;而三国关楼则气势雄伟,上有三层箭楼,飞檐翘角上悬有金铎,锒铛声响,昼夜不息。现在的古关楼是1989年重建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关上的七十二峰见证了千百年来的血雨腥风。历史上没有任何兵家从正面攻下剑门关,唯有1935年红军在李先念指挥下,强渡嘉陵江,迂回后关门,奇袭营盘嘴,攻克剑门关。在数不清的战役中,三国姜维镇守剑门关的故事流传千古,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由于《三国演义》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深入人心,“剑门关”便成为人们千里迢迢,缅怀历史的胜地。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古蜀道始于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民间尚使用至今。蜀道,它是古代陕西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陆上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剑门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剑门关一带的古道,因穿越天险剑门,故名“剑门古蜀道”。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在此道修筑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最早的栈道,因“金牛屎金”、“五丁开道”的典故,史称“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蜀道沿途多作栈阁,分南北两段,以陕西宁强(古宁羌)七盘岭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称北栈,又名秦栈;剑门古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内,所以称南栈、又名蜀栈,三国蜀汉时称“剑阁道”(剑门,古称剑阁),是秦汉以来自关中入蜀的官驿大道。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气势宏大,殿宇轩昂,身价非凡,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隔江与广元城相望。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皇泽寺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昭化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进入关内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可见前人留下的“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古柏驿道树群又称“翠云廊”、“黄柏树”等,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从作用上看:一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三是便于修理栈道,就近伐树取材;四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荫避暑。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古驿道树现有规模堪称世界一绝。据统计,剑门蜀道有驿站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公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县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剑阁县政协、县林业局古柏考察组抽测八段1981株古柏,胸径1米的有669株,占33.7%;胸径1米至1.7米的有1217株,占61.43%;胸径1.2米2.78米的有95株,占4.8%。四川省林科所对生长在梓潼县演武乡柏树湾的一株古柏进行测定,胸径为1.55米,确认树龄在1700年以上。由此看来,千年古柏为数不少。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将大庙认作“家庙”。

从剑门蜀道沿途地名上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驿道最初叫“官道”、“马路”,是古时从西安至成都的陆上唯一通道,原为过往官员、使书等送军政书籍使用,后来也逐渐成为民间商旅活动的交通大道,建立驿道管理服务机构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成都到西安沿途有不少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经统计,广元与陕西接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有56铺、14驿站,形成剑门蜀道一套完整的交通、军事、治安、邮传一元化体系。铺、驿是供官差途中换马、暂住、休息的地方,是国家设立的管理驿道和保证运输的专门机构。据《剑阁历史年表》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驿、铺的设置规模各不相同。以清代为例,一般每10里设一铺,40里设一驿,每铺、驿设有司兵2—5人、驿马12—16匹、马夫2—6人、扛夫10—20名。铺、驿站还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问题,又解决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完善先进了。

饮马槽又叫饮马池,是在大青石上开凿的水槽,分为可移动水槽和固定性水槽,专为往来马匹提供饮用水源。饮马槽一般设在没有水源的驿道旁,干旱时由铺驿管理人员或当地百姓挑水倒进饮马槽,下雨时靠积蓄雨水解决蜀道内的青石板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5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千百年来路面很少垮踏,主要原因是在容易塌方处和阶梯石中间加有10厘米厚、1米多深、长度视路面而定的“门坎石”。“门坎石”一是起稳固路基石板、阶梯石作用,二是“木牛”(鸡公车)缓速刹车作用。石板路光滑凹凸,印记着历代车辙马迹,留下了古今行人的脚印,是当年考古的鉴证。

栈道分为土栈和石栈两种。土栈石在森林茂盛的山地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又名阁道,石在山崖上凿孔,支架木桩再铺上木板而成的路。蜀道土栈基本不存在了,但石栈遗迹尚存,残迹在崖间的栈道撑柱石孔仍历历在目。

石栈道选址非常讲究,如明月峡栈道上倚大树梁峰,状若虎口,下临嘉陵江,水势汹涌,若在山崖修路,耗费太大,工程艰险;若在山顶修路,左右悬崖绝壁,一遇强敌,前堵后追,腹背受夹,进退两难;若在山麓修路,急流浑潭,无处驻足,因而在悬崖绝壁上修筑栈道。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遗址 战国至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