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油果子”

消失的“油果子”

近日借着小孩儿外出避暑的闲暇我淡心无常地翻阅了下多日不开的电视,一个接着一个的广告控诉着经济的萧条,令人心生反感。更令人作呕的是这些广告的代言人,清一色的阴阳失调伪"棒子"小白脸妖人,不男不女。任凭这群犊子成为公众人物并在电视荧幕上献媚作祟简直是在带偏下一代,这对一个国家或者说民族而言是相当危险的。

为什么现在如此多小子变成了娘炮还以此为荣?除了社会形态的野蛮生长之外,我认为是我们的食物和饮食结构出了问题,特别是一日三餐之首的早餐。

消失的“油果子”

("硬货早餐"的代表油炸肉饼)

"油果子"早餐成为历史

记得我还在念书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家属区路口每天大清早都会有小摊贩排起长龙,售卖各式各样的早餐。油炸肉饼、糍粑块、油钱儿、炉桥、麻圆、锅贴、糯米团等"油果子"应有尽有。当时人们并不像现代人一样"赶",他们总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用这些"油果子"地沾着浓郁的甜豆浆大快朵颐,享受着早晨的阳光。对于小老百姓来说,一顿能让嘴边挂着油腻的"油果子"早餐所带来的幸福感确实很多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消失的“油果子”

(记到,这种一面凸一面凹,里面夹着豆沙馅的糯米油果子叫"油钱儿")

时过境迁,当你猛然回首,会发现曾占据早餐食谱中大半壁江山的"油果子"硬货早餐早已随着家属区的坼迁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油果子早餐"不健康,导致这些完全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食物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私有化私和个体经济成为经济主体,让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结果"成为了评判是非对错的唯一标准。民众不得不"提速"去适应"老板"和社会的"节奏",而私有经济无序竞争又无情地加剧了这一状况的态势。百姓不再有坐下来吃沾着豆浆吃"油果子"早餐的闲情雅致,宁愿在被窝多做一番挣扎,精蓄锐为当晚的加班做好充分的"备战",也不愿再起个大早去吃早餐了。因此,"油果子"早餐的需求量急转直下,成为了时代的"弃儿"。

消失的“油果子”

(这个叫糍粑块,有些地方还能看到)

比起需求减少对"油果子"早餐的影响,"货源"匮乏的打击才是更加致命的。"油果子"早餐需要和面(发米)、调馅、包心、捏形、油炸、冷却晾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显然和当下讲究"效率"和"人力成本"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很少再有人愿意卖"油果子",更没有年青一代愿意接受此技艺和相关文化的传承。随着"货源"的日渐萎缩,自然"油果子"成为了濒临绝境的物种,在历史的车轮下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消失的“油果子”

(这种像桥一样的油饼叫"炉桥")

历史选中的早餐继任者"稀饭"登基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早餐摊子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都迁徙到了写字楼商圈附近的车站。而他们经营的"业务"早已不是当年的"油果子",取而代之的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时代革命早餐"——"稀饭"(或许你可以装13的叫它为"粥")。

对于老百姓上班族而言,稀饭足够方便、快捷且不用专门抽出时间完成"进食"。小摊贩往一次性碗中随手用瓢一舀,食客自助拈两夹咸菜,二维码一扫就走,平均8.9秒内便可完成交易。且在等电梯时不用额外的餐具就能站着把食物"喝"到腹中,太符合当下的节奏了,这简直是为现代中国人量身打造的现象级早餐。

消失的“油果子”

(这种先油炸后烤干的肉饼安逸,不过这个厚了,薄的更酥脆)

对于摊贩而言,稀饭更是理想的"经济作物",根本不需要专业的手艺去烹饪制作,头天晚黑用一口大锅煮下作数,第二天直接上架销售,无需其他任何繁琐的工序,一个人便可包办从制造商到终端销售的所有工作,"人本人效"、"地本平效"之高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另外,稀饭的毛利无疑比"油果子"高出了几倍。就早餐稀饭的粘稠度来看,米和水的比例基本为1:5甚至更低。也就是说用10斤单价2元的大米兑上25升价格可以忽略不计的自来水加上1立方米的天然气,加上咸菜和一次性餐具,成本顶多35元便能制作出25L以上的稀饭,按3碗/L的计量能卖出大概75碗,3元/碗,营收225元,轻轻松松净利润190元,鬼大爷还卖"油果子"。

消失的“油果子”

(糯米团承载了多少人的成长记忆)

早餐"大灾变"搞垮新一代

现实正如你们所见,以年轻人为主的都市上班族、祖国的未来正在日以及日地靠这样的"水货"早餐维系着一上午基本的体能支出,一个二个像软体动物一样。特别是在看到那种满脸络腮胡、浑身泡泡肉、还翘着个兰花指用塑料瓢羹"母兮兮"地吃着稀饭的男青年时,作为一个"有志中年"的我真的好想跳起给他归儿一皮坨。不是我夸大其词,这种状况是相当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发生较大的战事,鞋帮子归孙儿如何挺起民族的脊梁?而这一切都是喝稀饭喝出来的,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新一代正把这群"妖人"奉为偶像。可畏、可气、可谈!

消失的“油果子”

(麻圆估计很多人还认识)

最后日个白:我觉得"油果子"早餐应该回归,让年轻人吃出应有的硬气。当然那确实需要诸多来自大环境的酝酿和孵化才能实现,难度较大,但如果有政策的扶持和媒体正确的引导,这条路就有胜利的终点。为了未来,放弃稀饭吃"硬货早餐",我们责无旁贷。

消失的“油果子”

有些食物在我们这一代人百年后估计就失传了。

(图片来自网络 / 文:ninja龟)

消失的“油果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