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早上出门时,微凉的秋风席卷着整个城市,低沉的天空让周遭都沉浸在一种萧瑟的氛围中。走在街道上,落叶纷飞,秋风卷起尘埃,向着四处席卷而去。人们纷纷裹起厚厚的衣衫,迎接又一个秋天的到来。

中秋前后是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好像是含着笑告诉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附近山顶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车辆在这几天已经开始来回穿梭在城市中,每到傍晚时分,马路上送礼的人们都会拥挤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直到中秋节当天才会缓解。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等到你回家,厨房里热闹起来,父母的交谈声,菜刀与砧板的撞击声,高压锅的“呲呲”声,这一切都混杂在一起,奏出一首中秋交响曲。

夜幕拉上天际,一轮明月渐渐升上中天,团圆的一刻来了。

桌上都是你最爱吃的菜肴,父亲准备好酒杯,笑眯眯地望着你,心领神会的你拿起酒斟满了酒杯。母亲端上最后一盘菜,忙碌了一整天的她终于坐了下来,满头大汗的她,眼中却有着掩藏不住的喜悦。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得去的。

前一秒还在硬着头皮说自己中秋节回不回家无所谓,后一秒却有一股莫名的辛酸涌上心头。

地铁上没有一个老人和小孩,只有青年人,有的抖擞,有的疲惫,在车门开合的时刻,走进来,挤下去。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度过漫长失眠的夜晚。在中秋节这样与团圆思乡绕不开的传统节日里,说自己丝毫不会想家的人,多半是嘴硬吧。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自唐朝初年,中秋佳节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如文人骚客们咏颂圆月的诗词佳句般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关于中秋节的记忆,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回忆。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上世纪60年代末,还在实行人民公社集体制度,大家需要去生产队完成劳作以记工分。为了多记点工分,穷困人家的孩子总会多做一些劳动,但中秋这天,一定都会给自己放半天假,在生产队上领一斤猪肉,将一个月不曾吃上一回的肉炒好,配上几个小菜,吃顿丰盛的午餐。

70年代的时候,只有中秋才有月饼,每每快到中秋时,孩子们就在家翻箱倒柜,找父母藏起来的月饼。中秋最开心的便是搬上方桌长凳,在院子里和家人围坐一圈,吃着月饼,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才是中秋节原有的味道。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80年代中秋月饼除了五仁等传统风味的品种外,还增添了什锦、豆沙、蛋黄等新品种,中秋节晚上,坐在院子里听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追着萤火虫四处奔跑,那时候萤火虫很容易看见,有时院子里飞来几只萤火虫,孩子们就会追逐着那一闪一闪的亮光四处奔跑。跑着跑着,萤火虫累了,孩子们便更加容易收获猎物了。他们找来玻璃瓶,用双手捧捂住萤火虫,小心翼翼地将其装进玻璃瓶中。

90年代开始,年轻一辈经常出门打工,对于常年出差在外的我来说,中秋能有家人陪在身边,是非常奢侈的事。为了工程,常常五湖四海到处跑,中秋在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吃个月饼就算过节了。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又快要到中秋,在异乡工作的我们总要面临今年中秋是否回家的问题,年轻时我们怀揣着梦想离开家乡,每年过节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时间回一趟家的我们,“家乡”这个词,正在逐渐变为异乡。

后面的我们开始明白,在不断的相遇和错过中,只有父母会永远包容你的一切,用最温暖的笑容,等待着你的归期,而我们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抽出那么一丁点的时间,陪陪年迈的父母,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心都住在家乡。

- the end -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去看月与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