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早上出門時,微涼的秋風席捲著整個城市,低沉的天空讓周遭都沉浸在一種蕭瑟的氛圍中。走在街道上,落葉紛飛,秋風捲起塵埃,向著四處席捲而去。人們紛紛裹起厚厚的衣衫,迎接又一個秋天的到來。

中秋前後是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好像是含著笑告訴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附近山頂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車輛在這幾天已經開始來回穿梭在城市中,每到傍晚時分,馬路上送禮的人們都會擁擠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直到中秋節當天才會緩解。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等到你回家,廚房裡熱鬧起來,父母的交談聲,菜刀與砧板的撞擊聲,高壓鍋的“呲呲”聲,這一切都混雜在一起,奏出一首中秋交響曲。

夜幕拉上天際,一輪明月漸漸升上中天,團圓的一刻來了。

桌上都是你最愛吃的菜餚,父親準備好酒杯,笑眯眯地望著你,心領神會的你拿起酒斟滿了酒杯。母親端上最後一盤菜,忙碌了一整天的她終於坐了下來,滿頭大汗的她,眼中卻有著掩藏不住的喜悅。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得去的。

前一秒還在硬著頭皮說自己中秋節回不回家無所謂,後一秒卻有一股莫名的辛酸湧上心頭。

地鐵上沒有一個老人和小孩,只有青年人,有的抖擻,有的疲憊,在車門開合的時刻,走進來,擠下去。一個人看病,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度過漫長失眠的夜晚。在中秋節這樣與團圓思鄉繞不開的傳統節日裡,說自己絲毫不會想家的人,多半是嘴硬吧。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自唐朝初年,中秋佳節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如文人騷客們詠頌圓月的詩詞佳句般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關於中秋節的記憶,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回憶。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上世紀60年代末,還在實行人民公社集體制度,大家需要去生產隊完成勞作以記工分。為了多記點工分,窮困人家的孩子總會多做一些勞動,但中秋這天,一定都會給自己放半天假,在生產隊上領一斤豬肉,將一個月不曾吃上一回的肉炒好,配上幾個小菜,吃頓豐盛的午餐。

70年代的時候,只有中秋才有月餅,每每快到中秋時,孩子們就在家翻箱倒櫃,找父母藏起來的月餅。中秋最開心的便是搬上方桌長凳,在院子裡和家人圍坐一圈,吃著月餅,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才是中秋節原有的味道。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80年代中秋月餅除了五仁等傳統風味的品種外,還增添了什錦、豆沙、蛋黃等新品種,中秋節晚上,坐在院子裡聽大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追著螢火蟲四處奔跑,那時候螢火蟲很容易看見,有時院子裡飛來幾隻螢火蟲,孩子們就會追逐著那一閃一閃的亮光四處奔跑。跑著跑著,螢火蟲累了,孩子們便更加容易收穫獵物了。他們找來玻璃瓶,用雙手捧捂住螢火蟲,小心翼翼地將其裝進玻璃瓶中。

90年代開始,年輕一輩經常出門打工,對於常年出差在外的我來說,中秋能有家人陪在身邊,是非常奢侈的事。為了工程,常常五湖四海到處跑,中秋在工地和工人們一起吃個月餅就算過節了。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又快要到中秋,在異鄉工作的我們總要面臨今年中秋是否回家的問題,年輕時我們懷揣著夢想離開家鄉,每年過節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時間回一趟家的我們,“家鄉”這個詞,正在逐漸變為異鄉。

後面的我們開始明白,在不斷的相遇和錯過中,只有父母會永遠包容你的一切,用最溫暖的笑容,等待著你的歸期,而我們是否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能抽出那麼一丁點的時間,陪陪年邁的父母,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心都住在家鄉。

- the end -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看過了詩與遠方,回去看月與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