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因水而名,從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本文為綿陽市地方誌辦公室協辦《綿陽晚報》“讀古今”欄目專稿,原載2018年9月1日第7版,作者:江油市地方誌辦公室 謝小東

今天的江油市,由歷史上的江油、彰明兩縣合併而來。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在今雁門鎮(一說小溪壩陰平村)設置德陽縣以來,迄今已有1993年的歷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素有“李白故里,九寨門戶,蜀道咽喉,華夏詩城”之稱。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市地圖(來源: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

三國重鎮 涪江所由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取得西川、自領益州牧的劉備,為防備曹魏軍事進攻而在今平武縣南壩鎮設置“江由戍”(後世俗稱“江油關”)。此“江由”名稱之濫觴,據明人曹學佺《蜀中名勝記》的解釋,為“江水所由矣”,即涪江由來的地方。“由”“油”同音,東晉《華陽國志》作“江油”後,逐漸統一稱“江油”。設立時並不起眼的小小駐軍之地,後來卻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重要關口。蜀漢炎興元年(263),魏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江油關,蜀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後鄧艾率軍勢如破竹,直取成都,蜀後主劉禪請降,蜀漢遂亡。江油關也因關係到蜀漢存亡的這一段史實而一舉聞名。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蜀漢江油關(位於今平武縣南壩鎮)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竇圌山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竇圌山(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圌山僧人閒庭信步(拍攝於1930年代)

在設置江油關兩百多年之後,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即梁武帝天監四年,宣武帝任命時為漢中太守的梁朝降將平南將軍、豫州刺史夏侯道率兵入蜀,佔據梁州十四郡地,於今平武縣南壩設置江油郡、縣。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因蒙古軍隊南侵,江油縣治隨龍州遷至雍村(即今江油市大康鎮舊縣壩)。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江油縣城毀於兵燹。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復置江油縣於興教鎮(今武都鎮),隸屬劍州。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隸龍安府,成為龍屬四縣之一。自清代中期之後,因龍安知府常駐江油縣城武都,武都實際取代平武縣龍安鎮成為龍安府的政治中心。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市武都鎮

悠悠古彰明 詩仙誕生

比之江油,彰明縣位於下游,距傳統蜀道金牛道更近,故而歷史人文更為豐富。彰明初名漢昌,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陰縣北)僑置於今江油市青蓮鎮。南北朝梁大同四年(538)至西魏廢帝元年(552)遷治於今彰明鎮北江村橋院寺一帶。西魏廢帝二年(553)改為昌隆縣,遷治於孟津裡(今彰明鎮)。唐先天元年(712)避玄宗皇帝名諱而改為昌明,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改為彰明。其後經宋、元、明、清,屢有興廢變革,“彰明”縣名一直沿用至1958年與江油縣合併為止。彰明地處四川第二大平原江彰平原的腹地,雖屬川西小縣,但遠較江油地勢平坦、經濟富庶,更因在唐代出了一位“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超級明星而名聲遠播。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李白故里(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李白故里太白碑林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太白故居粉竹樓門樓

唐中宗神龍之始,李白父親逃歸四川,客居綿州昌隆縣清廉鄉(今江油市青蓮鎮),李白遂生於此。出生之時,母親長庚入夢,故取名為白,字太白。據傳,李白青少年時期曾在彰明縣衙做過文書小吏,後隱居於大、小匡山讀書。讀書之餘,苦練劍術,並與戴天山道士和雍尊師交遊,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尋雍尊師隱居》等詩作。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李白的思想和性格逐漸成熟,在《別匡山》詩中,表露了“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的心境,雖然他對故鄉的山水有著深情地眷戀,但仍然決心去開創一番事業。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李白離別故土,四方遊歷,再未回到過家鄉。李白功名崚嶒,一生坎坷,雖然未能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但其曠世詩才卻讓他站在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李白畫像(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李白故居—磨針溪(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太白碑林幾乎囊括了海內外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詩全部,是華夏獨一無二的“詩山”(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太白公園(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青蓮國際詩歌小鎮(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清代水陸碼頭 民國四川名鎮

老江油之境域大部分為山區,地瘠民貧,且迭遭戰亂,故一千多年來,縣城逐步南移,似一位持重的老生,吟唱著古老的詩歌,沿著涪江緩緩從大山走入平原。1951年5月,江油縣城從武都遷至中壩鎮。1958年9月,江油、彰明兩縣合併為江彰縣。次年4月,更名為江油縣。1988年,江油撤縣建市。至此,彰明不彰,江油大光。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火車站(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風光(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吳家後山辛夷花(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位於江油市含增鎮的中華洞天。中國溶洞協會會長朱學穩題詞:“中華洞天,世界奇觀”(圖片來源:江油市人民政府網)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位於江油市含增鎮的中華洞天。中國溶洞協會會長朱學穩題詞:“中華洞天,世界奇觀”(蓬州閒士/攝)

江油城區原由中壩、三合、太平三鎮組成,其中中壩處於核心位置,且尤為著名。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中壩火車站,1990年代(友平 攝)

中壩地處涪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依涪江,西有昌明河穿城而過,因其地形如船,兩面皆水,故稱中壩。它始建於元惠宗時期(1333-1368),原址位於羅漢壩,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於今址。清代道光年間的江油縣令桂星在《中壩場記》中說:“上通陝、甘,下極閩、廣,西北至松、茂,東南屆潼、保。凡山之珍,海之錯,陸之土藥,水之廣貨,滇楚之布、葛、銅、錫,雍兗之棗、粟、栭、菌,舟運車負,罔不畢集。且其地又產附子,為直省所僅有。”舊時的中壩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附片集散地,本地特產中壩醬油遠銷成都、重慶,享譽川內。中壩碼頭運輸繁忙,貨船在江上日夜穿梭,上接涪江上游的平武,下達重慶。清雍正九年(1731)設中壩巡檢司,管理中壩場及近鄉的行政事務。清嘉慶五年(1800),為抵禦兵匪,中壩士紳自籌資金修築城牆,設大小東門與西門,形似神龜,周長約4公里。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中壩雖為副縣級行政級別,但其城堡規模和經濟繁榮程度卻超過了縣城武都,故在清代有“小成都”之稱,民國時期亦為四川四大名鎮和五大藥材集散地之一。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江油發電廠舊照

民國2年(1913),設中壩場團防局,代理行政事務維持地方治安併兼管商務。民國14年(1925)改中壩場為中壩鎮。民國24年(1935)紅四方面軍進駐江油時,曾建立中壩市蘇維埃政府。1949年12月22日江油縣解放。1951年5月,縣城由武都遷中壩,自此成為江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今日江油

1954年,寶成鐵路通車後,江油逐漸形成新的城市區域,並相繼興建了一批工礦企業,城區面積大規模擴展。1964年,中壩涪江大橋竣工通車,成為連接涪江東岸工礦區和西岸文化商貿區的紐帶。1978年後,城市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上世紀90年代在實施舊城改造的同時,城區開始沿城北、城南和昌明河以西擴展,城市發展重心逐漸南移。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開發建設了明月新城。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今日江油

2018年7月20日,中壩鎮撤銷,中壩街道辦事處成立。至此,全市轄1個省級工業園區,3個街道辦事處,39個鄉鎮,江油的發展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江油:因水而名,从大山走入平原

2018年7月20日,中壩鎮撤銷,中壩街道辦事處成立(圖片來源:綿陽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