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忠臣熊廷弼书法,得米南宫真传

明末忠臣熊廷弼书法,得米南宫真传

熊廷弼(1569-1625) 行书种树诗

纸本立轴

备注:1.郑子兆旧藏。郑子兆(1837-1892),字芸青,湖北竟陵人。咸丰辛酉科考以拔贡出仕,后博学宏词朝考为“廷试第一”。同治六年(1867)被左宗棠召为幕僚,后逐升幕僚长,随同理略军政事务约十余年。征西收复新疆后,清廷论功行赏,授郑子兆花翎二品衔。后任西安府知府、汉中府知府,卒于任所。清廷赠郑子兆为“中议大夫”、“武功将军”,封其夫人为“一品夫人”,以示荣宠,翰林陈沁源撰《墓志铭》。著有《德政论》、《辩伪论》、《修身论》、《湖北选拔贡卷》等。

2.樊增祥题裱边。

尺寸:156×41.5cm

熊廷弼为晚明重臣,但为阉党所害,天启五年(1625)被杀,并传首九边。按照他的身份、地位与规律,应当在世间留存有许多作品。然而实际情况是,熊廷弼遗留至今的书法少之又少。《石渠宝笈》就没有收录熊廷弼的任何作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也只有上海博物馆藏熊廷弼《行书东园十咏》与安徽省博物馆藏《行书五言诗二句》。匡时13春拍古代书法专场熊廷弼《七恸歌》为其狱中所作,这次上拍的《行书种树诗》用笔遒劲,字体奇恣沉着,有颜真卿风貌,与《七恸歌》、《行书东园十咏》书法面貌一致,按樊增祥的考证,创作时间在万历四十一年以后,应是在东园内所作,为不可多得的明代书法佳作。

明末忠臣熊廷弼书法,得米南宫真传

熊廷弼(字飞白,亦作非白,号芝冈,1569-1625;湖广江夏,即今武汉人),为明末抗清著名将领,与孙承宗和袁崇焕并称明末辽东三杰。《明史》有《熊廷弼传》。熊是进士出身的文人将领,他曾以监察官员的身份介入明末对关外崛起的女真的战争,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因为明廷的辽东统帅杨镐在决定性会战萨尔浒会战中为努尔哈赤大败,此后,后金的建国和发展遂不可收拾,女真与明廷之间攻守易势,熊在这种背景下出任辽东统帅,后来因政争去职。到天启元年(1621),因后金夺取辽阳和沈阳,辽东的局势已经糜烂之极,因此朝廷再次启用熊廷弼,但当时辽东的最高行政首长王化贞掌握大部兵力,与统帅熊廷弼不和,最终导致平阳桥战役的失败,关外军民溃退到山海关以内。熊又与此时在朝廷掌权的魏忠贤一党不和,以此与王化贞一起被逮捕定罪,天启五年(1625)临刑西市,被处以斩首,皇帝并下令“传首九边”,即将其首级专门送到北方九大边防军镇巡回展览,以显示朝廷对于罪臣的惩罚。

明末忠臣熊廷弼书法,得米南宫真传

明末忠臣熊廷弼书法,得米南宫真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