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皇帝爲何要下令保護明朝皇陵?

用戶64589163


清朝對於明朝陵寢的政策,也不都是保護,也有下令毀壞。我來簡單聊聊。

清朝入關的簡要回顧

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殉國。四月十五日,攜帶吳三桂書信的部將見到了多爾袞,遞上了吳三桂的“乞援信”,信上說:

流寇逆天犯闕……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之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清)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清世祖實錄》中收錄有這封信的全文。

可以看出,不管清朝在關外多麼的居心叵測,多麼的圖謀中原,但是清朝入關在政治上首先搶佔了一個道德制高點,明朝不是人家推翻的,人家也不是武裝入侵,而是吳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請進來的。當然了,多爾袞也不是十七世紀的活雷鋒,清朝進來了,就沒打算走,開始接盤,統治華夏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

清朝確實下過保護明朝陵寢的詔令,但也毀過明朝的陵寢。

既然入關時,佔領了一個道德制高點,入關後也不能自食其言。多爾袞也沒有像李自成一樣被衝昏頭腦,他很清楚江南半壁河山還不在自己手中,李自成集團還有幾十萬人馬。因此,為了站穩腳跟,多爾袞發佈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嚴禁殺掠,暫停剃髮。

多爾袞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為崇禎帝發喪,諭令從五月初六日開始哭臨三日,擬諡號,議隧葬。多爾袞此舉的效果是顯著的,很多官民士紳為此而感激涕零。有人就說,“清兵殺退逆賊,恢復燕京,發喪安葬先帝,舉國感清朝之情,可以垂史書,傳不朽矣”。

上圖史可法紀念館中畫像和牌位

南明大學士史可法在給多爾袞的信中也寫道:

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后發喪成禮,掃清宮殿,撫輯群黎,且免蕹發之令,示不亡本朝,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面,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乎?

從有關文獻看來,

順治元年(1644)、二年(1645)曾規定明陵守護、祭祀等制度,設置官員撥給人夫及香火地畝,但同時規定定陵一概不設。順治八年(1651)有“復祭明神宗陵”一諭,其中解釋到:“順治元年,定守明諸帝陵陵寢並祭典,因神宗與本朝有隙,故裁之。”

上圖清太祖努爾哈赤

“因神宗與本朝有隙,故裁之”,這是頗關重要的一句話。盡人皆知努爾哈赤起兵時打出的口號有所謂七大恨之說,七大恨中列居首位者為努爾哈赤之父與祖二人無辜被殺一事,而此事發生於萬曆十一年(1583)中。探本溯源,罪魁禍首屬於神宗朱翊鈞無疑。

於是在奪取政權之後,為了象徵性地報此不共戴天之仇,就將定陵地上建築予以焚燬,聊示薄懲。

上圖萬曆皇帝

《皇朝文獻通考》乾隆五十年謁昌平十三陵後有過這樣一段話:

“我國開創之初,睿親王以我師克取遼東時,明之君臣惑於星象謬說,疑金代陵寢與本朝王氣相關,將房山縣金陵拆毀;是以爾時亦將定陵享殿撤去,停其祭祀,然明樓寶城仍舊存在未壞。”

上圖明德陵
乾隆五十二年御製詩《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中《望熹宗德陵題句》原注云:

“……迨我師入定燕京,睿親王以尼堪外蘭之釁焚燬德陵明樓享殿。夫修怨復仇臣子之通義,在睿親王自當以直報怨,非為己甚。但今閱百數十年,德怨久泯,昨因修復明陵,仍命將天啟德陵明樓殿廡一律興造,俾還舊觀,此則以德報怨,自古所無,在我寧失之過厚耳。”

上圖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
可見,多爾袞之焚燬定陵、德陵是一種報復行為,乾隆時期雖然重建,然已將原來規制縮小。按乾隆的話說,當初多爾袞毀明陵,是以直報怨,現在他自己修明陵,是以德報怨。


鄧海春


清朝皇帝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收買人心,明朝是漢族人做穩的江山,中國大部分民眾都是漢人,對明朝有了很強的歸屬感,清朝時期很多人說的反清復明,就是他們始終認為,明朝才是他們的國家,他們才心甘情願。清朝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總要表面上做做樣子,其實他們肯定瞧不起明朝皇帝,但不得不這麼做。


1.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被漢族稱作蠻夷,是講禮義廉恥的,被蠻夷竊取了江山對百姓來說接受無能。統治者是要鞏固他的統治,需要贏得國內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支持。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出於民族的自尊心,不滿意清朝的統治,同時仍然懷念著明朝的統治。所以,清王朝為懷柔滿、漢兩族關係,便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下令保護明朝的統治,以漢治漢也是這個道理。

2.清朝的統治者接受漢民族的文化,對於漢族講道德那一套覺得很有道理,對歷代帝王都予以肯定,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合法統治者,要達到滿漢一家的構想,所以對包括明陵在內的歷代帝陵均取保護態度,十三陵的修建充分體現這一點。



所以,這也只是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手段而已,他們想像眾人表明不止漢人可以統治天下,滿人一樣可以。

我是典解歷史,歡迎大家評論,點贊,留言,喜歡我的話就關注我哦。


典解歷史



滿清為懷柔滿漢兩族關係,便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對殘壞的陵寢建築進行必要的修繕,歷代皇帝還主動去十三陵祭拜,康熙曾經五次祭拜了明孝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被漢文化折服。滿清自後金立國以來,逐步接受中華文化,內心崇拜漢民族優秀的文化,古代中國沒有民族國家的意識,家天下的思想,只要是我家的,其他都可以接受。滿清自入關以來,全面接受漢文化,被漢文化同化已是必然。


二是安撫之需。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族,要鞏固其統治,需要贏得國內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支持。



這彰顯了漢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中華文化是四大古文明唯一延續至今的文化,越被征服領土越大,所有侵略者都被同化。


最近流行的一個段子: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著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戰;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而現在我們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我們的對手卻已經換了好幾輪!!! 好不誇張這就是我們中國人。


中平論壇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大清入關取代明朝前後的歷史來回答。

大清起源於長白山附近的女真族人,到努爾哈赤祖輩父輩時才慢慢崛起,被明廷賜予建州衛的小官,守衛一方,但因為民族矛盾及明廷的防範意識,明朝大將李成梁襲殺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努爾哈赤奮而起兵,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七大恨”告天,定國號“後金”,走上了對抗明朝之路。


女真族在努爾哈赤帶領下統一了各大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對明廷採取進攻,經過萬曆三大徵,松錦會戰等戰役,取得了對明戰爭的主動權,奪取了山海關外的大部分土地人口,明朝的孔有德、洪承疇等相繼歸降。

應該說在此時,努爾哈赤和他的繼任者皇太極還沒有完全取代大明入主中原的野心,他們只是想以山海關為界和明廷分庭抗禮。但明朝內部的黑暗引起了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李自成、張獻忠對明廷威脅最大。在洪承疇率剿殺起義軍主力奔赴松錦戰場後,李自成一部如龍入大海,迅速向東殺去,並順利攻下北京城逼迫崇禎帝煤山自縊,使明朝的遺老遺少對農民軍恨之入骨。

由於農民軍自身的歷史缺陷,軍紀不嚴導致大將牛宗敏將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小妾陳圓圓佔為己有,引起吳三桂降而復叛的關鍵事件。吳三桂雖握有五萬關寧鐵騎,但實力遠遜李自成的農民軍,為報國仇家恨,或許也有借滿清之力復辟的企圖。吳三桂給當時清軍事實上的最高統帥多爾袞去信,企求緩師抗擊李自成。

局勢的發展之快完全超出了多爾袞等滿清決策者的預期,經過深思熟慮,滿清提出吳三桂部必須接受剃髮留辮的要求才能出兵。內憂外患,走投無路的吳三桂接受了條件(事實已經降清),多爾袞迅速出兵山海關,聯合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並一路追亡逐虜攻克北京,並定都北京,定國號為清。

為了攏絡大量明朝官吏、士民,證明自己的江山是得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非取自大明,滿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基本恢復明朝舊制,任用遺留的明朝官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崇禎帝依帝王之禮重新改葬,當時確實感動了一大批明朝遺老遺少。當然為了做得更像,多爾袞下令對明帝陵寢予以保護,以此向世人證明:我們大清是幫助明廷報仇的,我們是你們的恩人,不是仇人。


唐史大白話


大家好,我是唐人聊歷史,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皇帝下令保護明朝皇陵,不但如此,清朝許多皇帝都會去祭拜明皇陵,例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這對爺孫都祭拜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並且是三拜九叩的大禮。而讓清朝皇帝們這麼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對先人的敬仰,對梟雄的欽佩,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想要獲得合法性。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治者們都是滿人,和我們漢人不同,他們進關之後,打敗了闖王李自成,建立了以滿族為首的政權,清朝皇帝們想要政權長存,滿人可以長久的統治中原大地,他們當務之急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證明其得位的合法性,讓漢人認可他們是統治者。第二,安撫百姓,營造滿漢都是一族的氛圍。而保護明朝皇陵,就是這些清朝皇帝們為了這兩個目的所必須要做的事。畢竟有元朝的前例在那擺著,清朝皇帝們都是對這事十分上心。



我是唐人聊歷史,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唐人聊歷史


普遍認為,清朝皇帝是為了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才保護明朝的皇陵。因為中國歷史上合法的政權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禪讓,第二種是繼承,第三種是起義。清朝既未得明朝皇帝的禪讓(崇禎皇帝毫無將帝位禪讓給任何人的意向,即是在北京城即將被攻陷之時,仍然希望御駕親征,與李自成的起義軍決一死戰),而且,清廷的通知也不可能是起義的結果(因為清廷根本不受明廷的統治,不能借用反抗明廷統治的起義一說;更何況已經有推翻明廷的統治的李自成起義軍在先,從起義合法性角度看,李自成更為合法)。因此,清朝皇帝只能選擇繼承這一路徑來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清廷是在延續明朝的統治。這樣一來,明朝的皇帝變成了自己的祖先們,明朝的皇陵自然也是自己祖先的皇陵,祖先的皇陵當然要保護。清朝康熙帝還去明朝皇陵拜祭過朱元璋。

圖1明十三陵之長陵

馬上打天下,但不可馬上治天下。儘管漢人被統治,但是漢文化卻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任何王朝想要入住中原,最後都臣服在漢文化的統治之下,皆採用漢人的禮儀行事。早在中國古籍《尚書》中就有如下規定:天子如若想得天下,需要以德配位。百善孝為先,孝德即為百善之首,保護皇陵正是清朝皇帝孝德的體現。所以,清廷儘管是以女真族為主體的統治階級,仍然不免受制於漢人文化,對漢文化看重孝德這一點表示認同。

圖2南京明孝陵

除了政權合法性的考量以外,清廷剛剛定都北京之時,離一統天下還有距離,因為東南、西南和西北的大片土地仍然分別在南明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統治之下。清廷僅佔有明朝天下的四分之一。此時的清廷,急需各類人才,勢必要任用大量的明朝舊臣。保護明朝皇陵可以籠絡人心,使得他們歸順清廷,為清王朝服務。而且,此時的清廷不僅需要統治女真族和蒙古族,還要統治漢族。保護明朝皇陵一舉,可以在民間製造輿論,清王朝雖為異族,但是其統治與明朝大同小異,其文化與漢人無異,這樣一來,有利於安撫民心。皇陵中的人即為死人,那麼對清廷自然構不成威脅。構不成威脅又可以為己所用,何樂而不為呢?

圖3十三陵中的定陵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

[2]孟森.明史講義[M],中華書局,2009年.

[3]計六奇.明季北略[M].中華書局,198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章亞軍


季我努學社


兩方面理解,不當之處,勿噴。


說的不好聽點,做做樣子吧。畢竟大明朝沒了,滿族入關得天下,也不是不想同化漢人,實行剃髮易服等制度。但是也因為種種原因,也不能不妥協,畢竟漢族的人口數量、技術、思想等在當時也非滿族一時能同化的了的,為了安撫一下漢人的心理落差,對明朝遺老遺少好有些心理安慰,有利於社會穩定。


說的正式一些,這是一種尊重。明朝滅亡後,清朝不僅為明修史,還重修、保護明皇陵,這是很了不起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正統性,所做的鋪墊。這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好的文物古蹟。


史說新傳


收服人心的做法,挖人祖墳是人神共憤的事情,在民間,老百姓認為挖人祖墳是要遭天遣的。因此清朝的統治者下令保護明朝皇陵,並且康熙、乾隆還曾經去南京拜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獲得很多人的讚許。


瓷都公安


清朝的統治者接受漢民族的文化,對歷代帝王都予以肯定,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合法統治者,所以對包括明陵在內的歷代帝陵均取保護態度,明十三陵的修葺是其對歷代帝王陵寢的保護措施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