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部隊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作戰。由於前線戰事極為緊張,越來越多的部隊被調往朝,在第一次戰役前就有超過20萬人入朝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保證部隊的糧食彈藥補給成了志願軍的一個難題。

在入朝前,各級領導就格外重視後勤問題,後來乾脆成立了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並要求必須要一名副司令擔任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而在之前一直負責志願軍後勤工作的洪學智被任命為後勤司令。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洪學智將軍

當然這都是後話,志願軍入朝初期所面臨的困難是之前從未遇到過的。過去我軍糧食等生活物資主要依靠根據地群眾,而武器彈藥大多靠繳獲,通過繳獲敵人物資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因此我軍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但是到了朝情況就不同了,首先朝是外國,就算兩國之間十分友好,但是一方面朝老百姓已經十分貧窮,另一方面朝老百姓一時間很難對志願軍百分百的信任,從百姓那裡獲取糧食就格外困難。而在武器彈藥方面,雖然志願軍也有一些繳或國民黨的美式武器,但大多數還是用的日式武器,還有一小部分蘇聯援助的武器。通過繳獲補給武器就面臨槍彈不通用的問題。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美軍的後勤保障簡直奢侈

另外,過去與國民黨作戰時,有些部隊繳獲國民黨重武器後,能直接命令國民黨士兵向國民黨軍射擊。但面對聯合國軍就不同,首先語言不通,難以交流,其次美軍英軍等在被俘後會老老實實作戰俘,雖然比較聽話但是讓他們向自己人開火是絕對做不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在一些戰鬥尤其是追擊作戰中,衝在前面的往往是連以及更少的部隊,繳獲大批物資後需要時間搬運。然而美軍的空中優勢巨大,一大發現志願軍繳獲大批武器物資,就直接衝下來摧毀這些物資,往往是一個連的戰士繳獲幾十車物資,卻還沒等吃到嘴裡就眼睜睜看著被美軍飛機摧毀。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美軍飛機投擲凝固汽油彈封鎖公路

就地補給和繳獲不能填上後勤的大坑,那就需要志願軍自己努力。起初志願軍是按照解放戰爭經驗,按作戰方向設置兵站補給,但是這很難調動後方補給的積極性,往往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洪學智在走訪了前線部隊後,決定將後方劃分為戰役與戰術兩個層次。戰役方面根據整體的作戰方針,實施分區對口供應。戰術方面以軍為主體,對師,團定向供應。這一體系在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批准後迅速實行,這也標誌著我國現代化戰爭後勤保障體制的建立。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志願軍戰士在分土豆,這在早期已經是奢侈品

與後勤體制相比,美軍的絞殺才是最讓志願軍頭疼的。在入朝第一週,美軍飛機就摧毀志願軍汽車180餘輛,前三次戰役被摧毀的汽車更達到了1200餘輛。由於很多時候只能在夜間不開燈行駛,發生事故損毀的車輛物資也不在少數。與此同時,公路鐵路橋樑碼頭也一直是美軍重點轟炸的對象。在美軍的瘋狂絞殺下,前線部隊只能勉強得到四分之一的物資。在中朝邊境的物資都已經堆放如山,但卻無法運往前線。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志願軍搶救物資

面對美軍的絞殺,志願軍和朝百姓展現出了他們的指揮。在汽車夜間行車時,所有車輛關閉車燈,在路口或險要地段都有專人引導。山上有放空哨,發現敵機路過就吹哨提醒車輛隱蔽。美軍撒下一地釘子後,迅速就有人拿著掃把掃乾淨。鐵路方面,為了提高運輸效率,洪學智採用分區定向運輸,同一時間同一段鐵路所有火車均向同一方向開進。有的路段被摧毀一時難以修復,就動員部隊與百姓卸下物資,用牲口車甚至肩挑人抗運到下一輛列車上。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志願軍正將物資裝到火車上

相比公路鐵路,橋樑的意義更為重要。為了防止美軍轟炸橋樑,志願軍創造性的發明了漫水橋,即橋面在水下,通過專人引導車輛上橋。同時還在河面其他地方修簡易的假橋,吸引美軍轟炸,敵機轟炸過後車輛迅速通過。實在沒有橋可過,就發動當地群眾,用小船舢板,運輸,甚至在較淺的河面讓人把物資定在頭頂運過河。

志願軍後勤差?板門橋談判中方警衛比美方警衛更早換裝!

志願軍搶修橋樑

很多人覺得志願軍戰士冬天穿單衣,一口炒麵一把雪是後勤不力造成的,實際上志願軍的後勤部隊已經做出了極大努力,這幾乎是他們能做的一切了。如上甘嶺戰役中,向上甘嶺前線運物資的後勤兵傷亡一度超過前線陣地傷亡,而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平均每天消耗118噸物資。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脆弱的後勤依舊支撐志願軍不斷取得勝利,而美軍在用盡各種手段後不得不承認,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從未真正中斷過。據說1951年末板門店談判時。中方警衛人員居然比美方警衛更早換上冬裝,更可氣的是中方乘坐的車輛不少還是繳獲的,氣的美國陸軍代表嘲笑空軍作戰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