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澄湖來到萊西湖 青島大閘蟹是這樣養成的

原標題:蟹中新貴,青島大閘蟹的奮鬥史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出發 10月24日清晨,撈蟹人駕船駛向產芝水庫的蟹籠投放水域。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撈蟹 到達預定水域後,開始捕撈大閘蟹。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提籠 出水的蟹籠裡是一隻只肥美的大閘蟹。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上岸 收穫的大閘蟹裝在塑料箱內被抬上了岸。

早上5時,天還未放亮,48歲的李肖運就騎著摩托車趕往產芝水庫(又稱“萊西湖”),捕撈大閘蟹。此前,青島並不產大閘蟹。自從今春產芝水庫內投放了560萬隻從陽澄湖等地購進的大閘蟹蟹苗後,今秋便迎來了大豐收。“最大的大閘蟹單個有6兩重。”蟹苗投放人林嫦美告訴半島記者,“全母大閘蟹賣到了150元/斤,儘管這樣,大閘蟹還沒出水就被客戶搶購一空。”

/ 現 場 /

清晨撈蟹一忙就是仨小時

15攝氏度,風力3~4級。這樣的風力,對於捕蟹隊而言,儘管算不上太理想,但至少可以駕船展開捕撈作業。

早上5時,天還沒放亮,手機鬧鐘就叫醒了48歲的李肖運。李肖運匆忙起床洗漱後,就騎著摩托車向5公里外的產芝水庫進發,準備捕撈今秋盛產的大閘蟹。

當李肖運趕到產芝水庫的大閘蟹看管點時,將和他同船下水的捕撈者,50歲的徐立中和51歲的於學仁也隨後趕到。

此時,已是清晨6時許。

作為捕撈船負責人的李肖運,站在岸邊看了看風向,並伸出手試了試風力,“天氣不是很理想,但還可以捕撈。”徐立中和於學仁則抬上一個盛裝大閘蟹的塑料箱子,在李肖運帶領下沿著水庫旁的土路向船邊走去。

當天,進入水庫捕撈大閘蟹的共有3艘船,李肖運的船最先出發。

李肖運待徐立中和於學仁跳上捕撈船,解開纜繩的一瞬間,也敏捷地跳上船並隨手將纜繩收起。待各自坐好後,李肖運駕船向水庫的深水區挺進。儘管只有3級風,但仍使得水面蕩起小浪。

李肖運告訴同船的記者,早在一天前他們就將蟹籠下到了水底,蟹籠在水下的20多小時裡,大閘蟹已經陸續進入蟹籠,他們這次進入深水區,就是去將蟹籠裡的大閘蟹取出帶回岸上。

經過10多分鐘航行,長達十米的捕撈船順利抵達預定水域。此時,戴上橡皮手套的3人開始陸續提起蟹籠。

當第一個蟹籠被徐立中從水底提出水的瞬間,只見肥美的大閘蟹正老老實實地待在蟹籠裡。帶著水珠的蟹籠被拽進了船艙,此時的大閘蟹開始不安分起來。當徐立中戴著橡皮手套的手伸進蟹籠時,大閘蟹瞪著眼睛,揮舞著蟹鉗,拉開架勢準備與捕撈者大幹一場!

“你瞪眼也沒用。”徐立中邊說邊笑著,拽著這隻大閘蟹的後腿將其扯出了蟹籠,順勢扔進了塑料箱。而此時的於學仁也從水中拽起了蟹籠,他提起的蟹籠裡大閘蟹更多,有七八隻。

在船上,李肖運的主要任務是駕船並維持船身穩定平衡,而其他兩人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地提籠抓蟹。

一個個蟹籠被提出水面,一隻只大閘蟹被拽出蟹籠,塑料箱內的大閘蟹越積越多。此時,是上午9時30分,船下水離岸已經超過3個小時。

守株待“蟹”一夜撿回260斤

早上的3級風,至此有了一些變化。越來越大的浪,使得水面上的船體劇烈擺動起來。這在有著水上捕撈經驗的李肖運看來,已經不適合繼續作業。

“風越來越大了。”李肖運對兩名同伴說。待到上午10時,水面上已經翻起了更大的浪,熄火的小船一會兒衝上浪峰一會兒又跌入波谷,船上的記者則使勁兒抓住船舷才能坐穩。“現在的風力至少4級。”李肖運說,“風太大了,得返航,這樣很危險。”

於學仁和徐立中趕忙將最後提起的蟹籠裡的大閘蟹拽了出來,又將蟹籠放入水中。隨後,捕撈船在風浪中如一片樹葉飄飄悠悠載著大閘蟹和船上連同記者在內的4人,駛向岸邊。此時,風浪越來越大,以至於船在返航時需要不斷繞開大浪區。

“收穫大閘蟹也不容易。”李肖運說,“除了下蟹籠之外,晚上到水庫岸邊撿蟹子也是一個捕獲方式。”

“撿大閘蟹?”記者有些不解。

“昨天晚上我就在水庫旁邊撿蟹子了。”李肖運解釋,當下是產芝水庫大閘蟹的最佳收穫季節,秋後每天晚上7時至9時,是大閘蟹集中上岸呼吸的時間段,為此,養殖區臨時成立了一支由十多人組成的撿拾大閘蟹隊伍,這十多人每天晚上帶著探照燈,沿40公里長水庫堤岸撿拾上岸的大閘蟹。

“這些游出水面喘息的大閘蟹,就在水岸交界的位置。”李肖運說,每天晚上都很多,用探照燈照射,它們會老老實實一動不動,此時就可以將這些大閘蟹捉住。“昨夜我們出動了11個人,總共撿了260斤大閘蟹。”李肖運說,“我回家時已是晚上10點了。”

隨手撈只大閘蟹都得半斤多

風大浪急,原本只有10多分鐘的航程,這次花了整整21分鐘。李肖運的船第一個返航。“同一個水面,浪高不同。”對此,李肖運說,“咱們那個區域浪太大,若繼續作業很危險。”

當船靠岸後,徐立中和於學仁抬下裝有大閘蟹的塑料箱,走到看管點,開始為收穫的大閘蟹稱重,電子磅秤上顯示:42.35公斤。

3個小時,收穫42.35公斤大閘蟹,這並不是3人最好的成績。“如果不是上午的風浪,今天我們至少要收穫60公斤大閘蟹。”李肖運說。

塑料箱裡一隻只肥美的大閘蟹似乎極不甘心,一會兒揮舞蟹鉗,一會兒口吐水泡,一會兒又在箱子裡爬來爬去,甚至還能用腿支撐著直立起來。“看看,這隻螃蟹竟然立起來了。”李肖運指著一隻用兩條腿立起來的大閘蟹說,“這說明大閘蟹的生命力旺盛,體格好。”

李肖運駕駛的船靠岸半小時後,另外兩艘船同樣因為風浪先後返航。捕蟹人姜同雷與同伴將一箱子大閘蟹抬下船時,因太重,差點被箱子帶倒。

看著滿箱子的大閘蟹,姜同雷興奮地隨手抓起了兩隻大閘蟹,舉過頭頂:“你們看看,這兩隻大閘蟹,每隻都得半斤以上。”

當第3艘捕撈船靠岸時,已是上午11時。看管點的大白菜燉肉、辣椒拌香菜已經做好,鋁鍋裡也飄出了大閘蟹的鮮香。當鍋蓋被打開時,橙紅的大閘蟹展現在大家眼前,旁邊的鍋裡則是熱騰騰的饅頭。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姜同雷在展示捕撈的大閘蟹。

从阳澄湖来到莱西湖 青岛大闸蟹是这样养成的

煮熟的大閘蟹,鮮美誘人。

/ 講 述 / “萊西湖大閘蟹”飛到北上廣

實際上,今年春天,當560萬隻蟹苗撒進萊西產芝水庫時,外界對這個消息一無所知。“那個時候我們不想將消息透露出去。”將這560萬隻蟹苗撒入產芝水庫的萊西人林嫦美說,“大閘蟹能否在水庫裡成長,我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有十足把握的事情,說出去沒有意義。我們也只是將外地蟹種試引進。”

南方淡水蟹早春安家青島

這些生長在陽澄湖、洪澤湖等地的南方蟹種,能否適應青島的水土,生存與成長起來?

從小長在萊西的林嫦美覺得,產芝水庫水資源豐沛、漁業資源豐厚,也一定是個水底資源豐厚的水庫。鑑於此,她和丈夫決定承包產芝水庫,在水庫裡放養大閘蟹。

放養數量達560萬隻,是否會對水資源造成汙染?起初,林嫦美和丈夫都有著同樣的擔心。當他們將這個計劃向相關部門申報時,相關部門告訴夫婦倆,大閘蟹投放水庫不但不會對水質造成汙染,它們的存在還有淨化水質的作用!

當這560萬隻與陽澄湖大閘蟹同種的中華絨螯蟹蟹苗撒入水庫後,又逢今夏豐沛的雨季,水庫水面一度達到3萬畝。這對林嫦美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在廣州一家水產公司進行螃蟹養殖的妹妹回來看了後,斷言這樣的水資源一定會讓大閘蟹豐收。”林嫦美說。

儘管妹妹的話增強了自己的動力和信心,但林嫦美和養殖工人們卻沒有半點輕鬆。“外地的大閘蟹是人工餵養的,而我們在產芝水庫裡養的蟹子不能投餌料。”林嫦美說,“產芝水庫是飲用水源地,我們擔心不投餌料,不吃餌料的大閘蟹到底能不能活下去,能長多大。”為此,每過一個時段,林嫦美就打撈一些大閘蟹觀察其成長狀況。

“今年2月下旬和3月初投放的蟹苗。”林嫦美說,到5月份,她發現這些蟹苗長得並不理想,“很小,當時一度擔心”。為此,她還專門請教了妹妹和一些專家。妹妹猜測生長在南方的大閘蟹到了北方青島,長得不理想可能與北方初春低水溫有關。

大閘蟹“起大早趕晚集”

妹妹的猜測得到了印證。

夏季漫長的高溫到來了,在隨後的數月裡,當林嫦美每次將大閘蟹打撈出水時,都會發現大閘蟹正“逐步膨脹”。

今年中秋節,當產自蘇州的陽澄湖大閘蟹在全國各地大賣時,林嫦美也想趁機讓自家的大閘蟹走進市場。但當這些產自青島的大閘蟹打撈出水後,林嫦美卻發現她養的大閘蟹與陽澄湖大閘蟹相比,“養得不肥”。

“沒有陽澄湖的蟹子肥美”,無疑給了林嫦美當頭一棒!想著自家投入的300多萬元,難道最終要打水漂?

她再次詢問妹妹,妹妹告訴她,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可能仍是初春北方水溫太低,再等一段時間,大閘蟹應該會“肥美”出水。

妹妹的斷言再次成真。當陽澄湖大閘蟹隨著中秋節退幕,10月中旬之後,“萊西湖大閘蟹”肥美登場了。每天會有1600斤大閘蟹出水,而這些大閘蟹大部分被端上了外地餐桌,暫時只有少部分在青島市場出售。

“隨著產量提高,相信以後越來越多的青島人都能吃到本地產的大閘蟹。”林嫦美說,這些“萊西湖大閘蟹”新鮮出水後,工作人員會馬上進行捆綁包裝,送上飛機運往上海、北京、廣州和東北等地。

與陽澄湖大閘蟹相比,“萊西湖大閘蟹”不但沒有在身價上降格,反而當下的價格比陽澄湖大閘蟹還高。“當前的批發價為每斤120元到150元。”林嫦美說,“我們的大閘蟹沒有任何的人工投料餵養,完全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成長。”對於“萊西湖大閘蟹”賣出了每斤150元的高價,林嫦美很是自豪。

防盜蟹全天候雷達監控

大閘蟹的成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完全靠大自然的“優勝劣汰”。

林嫦美說,每過25天左右,大閘蟹要蛻殼一次,蛻殼才會成長。在蛻殼過程中,大閘蟹會找一個在它看來比較安全的地方,躲避天敵的襲擊。而這些天敵,有黑魚、鯰魚等大型魚類。

除了水中的天敵,空中也有大閘蟹的天敵。“產芝水庫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著大量的白鷺和叫不上名字的水鳥。”林嫦美說,每每在螃蟹蛻殼後漂浮在水面或者水草叢中時,這些水鳥就把蛻殼的大閘蟹當成最好的食物。

“看著蛻殼的大閘蟹一個個被水鳥吞食,我們真心疼。”林嫦美說,“但水鳥是保護物種,我們不能捕捉和傷害它們,拿它們沒辦法。”

除了自然界的這些天敵,在林嫦美看來,大閘蟹最大的天敵是人,不是水鳥也不是水中的魚類。看護大閘蟹,主要目的還是防人,防止人為盜竊。

“我們有巡護隊,但水庫的每個角落都監控到,這很難。”林嫦美說,產芝水庫堤岸長達40公里,560萬隻蟹苗投入庫後時常遭遇人為捕撈盜竊。為此,林嫦美和丈夫成立了一支15人的巡護隊,尤其在當下大閘蟹的收穫季節,巡護隊晝夜不停地騎著摩托車沿岸邊巡邏。

除了人工巡邏,產芝水庫管理局的24小時雷達監控系統也派上了用場。“不管是白天和晚上,雷達監控系統會監控水庫周邊的動靜,一旦發現可疑人像,監控數據會馬上發送給我們。”林嫦美說,“我們的巡護隊員會馬上騎摩托車趕到現場。”

就在10月,巡護隊在午夜巡護過程中發現了一名在水庫邊正下籠捕蟹的男子,該男子逃跑時被巡護人員報警抓獲,警方從其車上找到了已經捕獲的幾十斤大閘蟹和魚。

釋 疑 青島此前為何不養大閘蟹?

採訪中,林嫦美說:“其實養殖淡水蟹,技術要求並不是很高。”

那對養殖技術要求不高的淡水蟹,青島地區之前為何無人養殖?

嶗山區一名漁民向半島記者表示,青島靠海,一直以來青島人都是吃海蟹,而前些年大閘蟹也很少進入青島。“近幾年進入青島市場的大閘蟹才逐漸多了起來。”這名漁民分析,“有海蟹吃,成為青島當地沒人養殖淡水蟹的主要原因。”

而紅島的一名漁民則向記者表示,青島的淡水區域並不多,能夠提供淡水蟹養殖的水域同樣不多,這也是導致淡水蟹養殖少的另一原因。

但林嫦美覺得,如果不是妹妹在廣州養殖淡水蟹的技術和經驗,她可能也不會去養殖大閘蟹。在產芝水庫養殖大閘蟹,主要還是妹妹給她的建議。

“有大個的海蟹吃,往往不去想個小的大閘蟹。”林嫦美說,直到她養殖了大閘蟹後,才發現大閘蟹在諸多方面都優於海蟹。

比如大閘蟹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高於其他陸生和水生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