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埃隆·马斯克前段时间把一枚火箭送上天,着实让他在国内火了一把,各路媒体这一顿夸呀,连之前没听说过特斯拉电动车的人都知道了有个厉害的美国人仅凭自己公司的力量就干了一件以往只有一个国家才能做的事情。但即使是牛X如马斯克也有烦恼:无法全面打开中国市场。

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在谈论特斯拉的事情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中国市场”的问题,好让我们知道为啥特斯拉这么想进入中国。如果单独讨论“市场”这个词的话,其表征的核心意义在于“需求”,简单来说“市场有多大,需求就有多大”,卖东西的人总是希望需求大于供给,这等于是卖方市场,这样就使得其在产品定价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就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年,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程度迅速提高,所以在宏观上看,除了受当下“供给侧改革”影响的一些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外,中国在总体上属于卖方市场,也就是说中国人消费欲望很强,但是国内好的商品供给跟不上,用官方的话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巨大的人口加上财富的增长,必然转化为强大的需求,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庞大程度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垂涎欲滴,可以说中国仅凭“市场规模”就可以在一些经济贸易谈判事项上让一些国家投鼠忌器,因为有些事你不同意,就进不来,进不来,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的同时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赚钱,这种“痛苦”是那些商人所不愿意承受的。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形象的故事,那就是中国当初引进高铁技术的时候,向境外掌握技术的公司进行招标,当时投标的既有日本的公司,也有德国、法国的公司,面对即将打开的中国市场,每一个参加投标的公司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技术以期获得中国好感。但是德国的西门子是个例外,因为西门子了解到中方对于西门子的技术十分感兴趣,认为自己会在谈判中胜出,因此十分强势,在价格及技术转让的条件设置上十分苛刻,无奈最后中方与法国的阿尔斯通签订协议,把西门子晾在了一边,西门子这才发现,中国人不带他们玩了。放弃了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结果就是西门子的股票如“银河落九天”般倾泻而下,西门子高层面对这一局面暴跳如雷,甚至当时的谈判团队在回国后,被西门子集体炒了鱿鱼。当然后来的西门子老实了,又重新进入了中国市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件事:中国的市场,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如果这还不能理解,那我们还是看一组数据:根据市场已经公开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7.7万辆,同比增长53.3%。而2017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接近20万辆,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具体到特斯拉,2017年其全球汽车销量为103181辆,并且2017年其在中国国内的销售额突破了20亿美元大关,初步估计特斯拉在中国国内的销量超过两万辆,超过其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数据就能看出来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的重要性,要知道这还是特斯拉没有在国内建厂,如果它能在我国建立生产线,可想而知它到底能爆发出多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当下中国对于新能源这一块十分重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措施不断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特斯拉不能抓住当前中国的政策红利,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等到过了2020年,补贴措施逐渐退出,市场逐渐饱和稳定了再去考虑中国市场的事情,怕是已经晚了。所以,对于特斯拉的管理者来说,他们一定是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并且这件事还是挺急迫的。况且,在国内建厂,还能省去25%关税,免去这么一块关税,能进一步促进特斯拉在国内的销售。


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进口电动车最惠国待遇关税为25%

其实早在去年的时候,特斯拉要在国内建厂的事情就传的沸沸扬扬。2017年4月,副总理汪洋曾亲自会见马斯克,其明确表示“特斯拉应该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典范,解决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在电池续航能力以及驾驶体验差的问题”。从那个时候来看,特斯拉在国内建厂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过现在看来,还是乐观了一些。那么这到底卡在哪个问题上了呢?

对于国外投资,我国有专门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该法规定了外资在国内全资设立企业的相关规定。另外还有一部中外合资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这部法律里的第四条是这么规定的: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合营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合营者的注册资本如果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你乍一看这一条没啥,只是对于外资占比的一个规定,并且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不低于25%。如果只是这样,可能特斯拉早就建厂了。但是关于汽车行业的外资投资,我国还有一个政策性的规定,叫《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发改委讨论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曾在2009年有过一次修改。在原政策的正文的第48条是这么规定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股票上市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股份公司对外出售法人股份时,中方法人之一必须相对控股且大于外资法人股之和。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它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简单来说,在我国的汽车行业里,如果生产汽车的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那么中方在这个企业的股份占比最少都得是50%。国家做出这种决定是为了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帮助我们自己完成技术积累,毕竟占股50%以上就掌握企业的控制权,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掌握了主动权。但是我们这么想,别人可不一定愿意这么干,实践证明,特斯拉就不愿意。

特斯拉在国内建厂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特斯拉想在国内建厂是事实,但是却不想跟别人分享利润,利润是一个原因,关键还在于分享自己的技术,在别人占控制权的企业,想要保护自己的技术的确挺困难,于是,特斯拉想在国内独资建厂,但是这种想法是政策不允许的。于是,问题就僵在这里了。其实我倒认为特斯拉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技术,事实证明,凭借中国“看一眼就学会”的本事,对中国越是技术封锁,中国发展就越是有韧劲,特斯拉还不如中国还处在政策红利期赶紧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像现在的大众。


其实这件事不难,关键在于怎么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