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一條中軸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在存在的860多年裡,中軸線已經成為北京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隨著三朝定都北京,中軸線逐漸成為國之軸,具有更加豐富的外延。

今天,玩主就為你來挖掘北京的中軸線中蘊藏的那些迷人之處。

1“俯瞰:

先說這個“中軸”,練習書法的人都知道,無論是正楷還是狂草,中間的一豎如果不居正,便不是“中”字。

“中”是用漢字的形象,外部的框原來是可以是圓形,這一豎起時就是一個輥,即軸。這便是“中軸”而來。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2014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紀錄片《北京中軸線》,共5集,包括《國之軸》、《城之軸》、《民之軸》、《心之軸》、以及《情之軸》。從歷史、建築、天文、人文等角度來解讀北京中軸線背後蘊藏的那些內涵。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中軸線,連接了32座建築,包括正陽橋五牌樓、正陽門甕城前門及箭樓、正陽門及城樓、外金水橋、天安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景山、萬歲門、鼓樓、鐘樓等。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的概念則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提出,1951年,梁思成根據“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帥全局的軸線”而定義了北京皇城的軸線。

中軸線全長7.8公里,南起永定門,經正陽門、紫禁城直至鐘樓。

明代理學家朱熹曾為中國劃了一條中軸線,起始於冀(今天的北京),儘管沒有歷史證明,朱熹所劃中軸線與北京的中軸線是否同為一條,但由北京中軸線南北延展,貫穿中華大地的山川河嶽,形成了一個大大的“中”。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中軸除了在建築學上有根基、中流砥柱寓意之外,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是國家政權運轉之軸。

時光流逝,北京的中軸線成為了一種讓全國老百姓感受過國之昌盛的中華圖騰,以及近接觸中國建築史上無與倫比輝煌“活教課”。

2見識:

天上紫微宮,地上帝王城。

其實,從故宮的午門東南西北角頂部的四個球體,再向北聯繫中和殿、交泰殿以及神武門的欽安殿上方的球體練成線,與天上的北斗七星遙遙呼應。這或許又是古代帝王們為了坐實“天子”的身份吧。因為在古代,北斗七星被認為是天的中心。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寬為2米的青石板鋪就的那條中軸線,被稱為玉石路,是中軸線的最直觀的體現;而太和殿的龍椅恰好在中軸線的中間點。

儘管北京的六重城已經被拆得只剩故宮這座宮城,但它仍然是古都規劃的“活化石”,囊括了建築史上的最多的內涵。

故宮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宮殿之首,排在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之前,故宮是元明清三代的建築精華、其空間規劃與建築佈局堪稱世界奇蹟,最為重要的是,它竟然涵蓋了宮、殿、陛、橋、門、樓、闕、亭、廊、廣場、御道、萬歲山等64個建築空間形式。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宮字的發展歷史

玩主給大家解釋一下,64個空間中大家比較少見的那些詞,到底都是什麼意思。

宮和殿,在建築形式上並無太明顯的差異,

宮,甲骨文象徵著房屋、居室,

後來發展為指多間建築組成的建築,最後專指帝王的居室。後也可指寺廟,現專指道教廟宇。

殿則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如太和殿、祈年殿、大雄寶殿)。

在皇家,“國事曰殿,家事曰宮”,大抵就是叫法上的不同。

不過以此邏輯推斷,古稱“紫禁城”,怕是比現在“故宮”叫法更為妥帖了。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大家更為陌生的概念還是像“陛”這樣的。

古時候的朝臣,稱呼皇帝時,通常會喊“陛下”,則是源於宮殿的臺階。

因為朝臣們參拜時,多在臺階之下,包括金鸞寶殿中,皇帝和臣子之間仍然有臺階相隔,故朝臣、外國時節對皇帝的尊稱。

平常老百姓家的臺階,只是為了便於進入屋子臺基上過渡的踏步。

因為年代不同,叫法也是不同的,宋代叫踏道,清代則稱作踏跺。

所以下面的這個分類法是清代的規範:按做法分為御路踏跺、垂帶踏跺、如意踏跺以及礓碴踏跺;按位置則有正面踏跺、垂手踏跺、抄手踏跺。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闕(que,平聲),是古代中國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式之一。

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天上神仙、地下帝王。一般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之前,會聳立著三出闕(也是闕的最高等級),象徵天下獨尊。

但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彼時的甲骨文已經有闕的記載來看。

但目前以秦始皇陵園的三出闕遺址為最早的實物證明。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三出闕

此外,還有“堂”、“閣”、“樓”……等等建築空間形式。在古時候,如閣,類似樓房的多層建築。通常可以用來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而“樓”,則是指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屋。作用和閣類似,但縱觀故宮內的“樓”,其等級大多較“閣”為低。唯有“角樓”是個例外,只有一層。

但到了今天,“閣樓”這兩種建築空間形式已經被簡化濃縮到一起,少了許多講究。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迷人的北京中軸線

若愛就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