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閒話|徐霞客在當代的精神象徵(下)

老俞闲话|徐霞客在当代的精神象征(下)

對於徐霞客來說,對精神充實的追求,對自由靈魂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一生。大家都知道寫《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總共是八本書,最後一篇是用徐霞客來收尾的。當年明月是這麼說的,他說:“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的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麼,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在座的人,現在在講徐霞客,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在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你的生命嗎?

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就問了自己這個問題。因為在北大生了一年肺結核,使我深刻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珍貴。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是有機會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的,也就是我可以沿著仕途這條路往上走,但是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在北大的薰陶中,在徐霞客的薰陶中,有了對自己個體精神自由追求的徹底信念,所以我說我要選的生命狀態,一定是儘可能不受任何限制的生命狀態,所以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在北大當老師,因為在北大當老師,一個禮拜只要上八個小時的課,剩下來的時間都是你的。而且北大是一個有自由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地方,剛好符合我的環境訴求。

後來出來做新東方,即是為金錢所迫,但是其實也是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我意識到北大這個地方,雖然給我了精神滋養,但也有不如意之處,我必須尋找更大的地方。後來發現做新東方這件事情,到今天為止,儘管給我帶來了更大的責任,但也給我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從經濟的自由、到人生的自由、到精神的自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到今天為止,我還在堅持做新東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說對於精神的自由,我剛才講過了,對於我來說,我就追求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思想方面的。我會去讀大量的、全球各方面思想性的書,包括有關宗教的、有關社會學的、有關經濟的、有關政治的、有關哲學的。去尋求世界上哪種思想,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影響,以及哪種思想的執行,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自由和最大的幸福。當然這個答案是不同的,價值是多維的,但是你看多了,你就會理解,比如說你到不丹以後,你會發現佛教對不丹人民的精神平和幸福,是有重大影響的;但是你到了美國以後,你會發現它的憲法,它的三權分立對美國人民的精神自由,有重大的影響。那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也會給人民帶來幸福和自由。所以你要去尋找,去評判,在思想中間遨遊,一點都不比在現實的旅遊中去行走,更加地枯燥,甚至說更加有意義。

我們現在中國人民講究旅遊,但是不講究讀書,不講究思想的吸納,講究到處行走拍照。所以我覺得中國人的旅遊,還沒有把徐霞客的精神內核旅遊到。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照個相,我覺得就是一幫吃飽撐得沒事幹的人,什麼都得不到。這就需要我們對旅遊不斷地提升,從這種走馬觀花的旅遊,到最後變成文化學習的旅遊,變成思想學習的旅遊,這個很重要,這樣的話你的旅遊內涵會更加豐富。

比如說我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這個地方出過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他們的故居我一定要去看的,就像所有的人到了江陰,都會去看徐霞客故居,是一樣的概念。

第二種對於我來說就是行萬里路。在中國考察,我會比較深度考察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人多熱鬧的地方,我是從來不去的。世界旅遊,每年大概我會走三個國家左右,留下大概十萬字的旅遊筆記,來記錄自己旅遊的心路歷程。

當今的中國,我們已經不再是徐霞客那個封閉時代的中國了,徐霞客走了半個中國,寫出了《徐霞客遊記》,現在整個世界就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到底能留下多少思想遺產,其實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要深刻思考的問題。中國的開放,世界技術的進步,把中國的每一個人和全世界都聯繫在了一起,這一點我有深刻的意識。

我做新東方的時候,二十年前我為新東方提的口號,叫做“讓孩子走向世界,把世界帶回中國”。第二句口號,新東方要做“出國留學的橋樑,歸國創業的彩虹”,回過頭來想想,我在二十年前就有了對世界和中國關係宏觀的看法。而這個看法,我一直在致力於實施。我一直引以為驕傲的是,新東方二十五年間,送出去了接近三百萬個學生,這三百萬留學生,一大半回到了中國,毫無疑問把世界帶回了中國;我也非常驕傲,在十幾年前的時候,新東方就開啟了全球遊學項目,就是讓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有機會,到世界上優秀的文明之地去看一看。這個遊學項目,已經有接近三十萬學生參加。

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出路在於世界,世界的出路也在於包容中國。所以我覺得在現代視野層面,徐霞客的精神,應該放在全球的平臺上來衡量,而不是放在我們某一個城市某一個點,去評定到底徐霞客的紀念館應該放在哪個城市。對於未來的世界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對中國一代又一代年輕孩子精神世界的培養。當然也包括了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不管你年齡多大,不管你處於什麼年齡,只要你活著,就涉及到你精神世界如何安放的問題。但是培養後一代更加重要,因為後一代直接涉及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走向,到底走向什麼地方。

今天中國的教育,無比功利化的教育體系,以及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無比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就像錢理群所說的一樣,很多大學生,已經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教育狀態,對中國的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今天早上,我在我的公眾號“老俞閒話”中,發的對不丹教育感悟的文章,題目就叫做——《在不丹,我遇到了一群學生》,講了我跟這幫學生的交流,以及從這幫學生身上得到的感悟。這幫學生為什麼那麼快樂,為什麼那麼天真,為什麼那麼熱愛學習,跟中國的孩子為什麼不一樣,我做了很多的分析。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家長都充滿焦慮,每一個孩子都充滿焦慮,孩子的抑鬱症和精神問題越來越多,每個老師包括政府都充滿焦慮,但是束手無策,我覺得就是沒有考慮到如何從精神世界方面,來給我們的孩子進行培養。我覺得中國未來的教育,在精神世界的培養方面,要注重如下六點。

第一,讓孩子學語文,首先應該學唐詩宋詞。唐詩宋詞給了中國人民,一個完美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是世界文化的瑰寶,當然毫無疑問,更是中國文化最瑰寶的頂上明珠。讀《論語》,讀《老子》《莊子》,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枯燥的。《唐宋八大家散文》也不是都行的,因為《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有一半是功名利祿的文章。把唐詩宋詞讀好了,孩子的精神空間,審美空間就全有了,有精神空間和審美空間的孩子,對生命一定是樂觀的,所以這是第一個,我認為構建孩子精神世界,中國文化可以做的事情。

第二,一定要讓孩子們進行名山大川、文化古蹟的旅遊,包括異國他鄉旅遊。現在中國的教育,說讓學生研學,現在的研學變成了什麼?到郊區某個農場,或者到郊區某個營地去待個半天,或者到博物館去參觀半天,就算研學了。研學是要讓孩子走遍天下的,中國現在老百姓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政府有足夠的資金實力,讓孩子們能走遍天下,但並沒這麼幹。現在中國的學校,孩子出去郊遊,去春遊秋遊一下,都提心吊膽,怕孩子受傷以後,家長不依不饒,中國的孩子整天被關在那個狹隘的教室裡面,天天就在學習,沒有精神世界,沒有廣闊天地。

第三點,要讓孩子有寫作記錄的習慣,不是僅僅寫日記,要寫他們的感悟,要寫他們精神世界的成長。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孩子一寫就是寫八股文,寫高考的作文,那孩子自然沒有興趣,讓他把每天精神成長記錄下來,習慣了,孩子是有興趣的。因為他不是一種考試壓力,孩子就會有興趣,就是為了記錄,讓孩子輕鬆,這件事情中國人沒有很好地做到,什麼東西都依據功利目的進行設計。

第四點,中西方精華思想的梳理和理解。要讓孩子瞭解其他的思想,其他的觀點,有比較才有優劣,有比較才有堅守。我們常常會把某個人,只堅守一種東西,比如說我們看到廟裡,那些天天跪拜的信徒,說他愚昧。為什麼?他的信仰背後沒有理解,他的信仰背後甚至是恐懼,可能是自私,但是如果他理解了,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就是真的,對於信仰的堅持,就是善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在不丹旅遊的時候,我看不丹人對佛教的信仰,覺得他們把信仰的信條——佛教的慈悲、寬容、善良,完全放到了整個國民的行為中間。而我們中國人,有些有錢人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在大年初一去廟裡燒第一柱香,他想得是就讓老子一個人發財。所以讓我們孩子們能夠懂得如何將中西方精華思想梳理、比較並理解,這件事情特別重要。我進了北大,才開始接觸另外的思想,等到我瞭解世界上最精華的思想的時候,都過了三十歲了,太晚了。

第五,還要有科學精神。科學是現在世界往前推動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最正確的力量之一,但是科學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學是中性的,壞人可以利用它來做壞事,好人可以利用它做好事,為什麼我要把對於孩子的唐詩宋詞,名山大川,寫作記錄,中西方精華思想放到最前面?就是因為只有在前面這些東西都正確的情況之下,在孩子有了足夠良好的判斷力的前提下,科學思想才可能往正確的方向走。

第六,行為準則的培養。在上面這些東西都完善的情況下,行為準則培養只用一句話就能說完:“越自律,越自由”。很多中國人是沒有邊界的,總是希望自己的邊界大,別人的地盤小;總是希望自己有特權,別人都要聽話;總是希望自己闖紅燈,別人都不要闖;總覺得自己可以拿東西不要錢,別人拿東西要付雙倍的錢。到了國外,我們有些同胞的這種行為還在持續,到國外旅遊的時候,可以大聲喧譁,可以隨便闖紅燈,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吃。最後中國的旅遊者去了國外,很多地方都被寫上漢語的標誌,要不就是“嚴禁”要不就是“請勿”等等,中國人的旅遊形象變得很糟糕。為什麼?沒有自律性,不尊重別人的文化,不尊重別人的習慣。我們對中國孩子的教育,首先是自律教育,越自律,越自由。

當我們講徐霞客的時候,他是一種精神自由、一種人身自由,這種精神自由、人身自由,一方面我們要考慮怎樣進一步弘揚;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我們的下一代如何才能夠培養得出真正精神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的一代,能夠讓中華民族更加充滿活力。

希望徐霞客精神,能夠代代相傳。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