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最近,播了兩個月的《如懿傳》悄無聲息地大結局了,在趙麗穎馮紹峰結婚的潑天流量面前,它的散場顯得尤為冷清。

其實《如懿傳》不是所有人期待的《甄嬛傳》第二,而是一部非典型宮鬥劇。

它的過程不是女主大殺四方,它的結局也不是正派人物的壓倒性勝利,它竟然緩緩地、哀傷地講消逝的青春,講枯萎的愛情,講一出華麗又頹喪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故事的結尾,如懿幽幽地問曾經兩心相許的少年郎:“皇上,你聽過蘭因絮果這句話嗎?我少時讀的時候,只覺得惋惜,如今卻明白了,花開花落自有時。”

蘭因絮果,比喻的是男女姻緣,初時美好,最終離散。用來形容曾經互相傾心的少女青櫻、少年弘曆,最終決裂成了離心離德的帝后,再合適不過了。

可是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決裂的呢?

親密關係的終結是現代婚姻的常態,太多的感情,走著走著就散了,愛著愛著就不愛了,《如懿傳》其實是一部現代婚姻啟示錄。

冷宮事件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如懿進冷宮,是如懿和皇帝感情面臨的第一道坎。

懷孕的玫貴人、儀貴人接連被人在吃食裡下了硃砂,玫貴人產下畸形兒,儀貴人直接胎死腹中。膳房的太監以死指控如懿,更要命的是,從小服侍如懿,如懿待之如妹妹的侍女阿箬,背主求榮,給瞭如懿致命一擊。

精心編織的陰謀像天羅地網一樣,蓋到了如懿的身上。證據鏈一環扣著一環,如懿無法自證清白,皇帝也無力為之開脫。還沒等來最後的處置,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對如懿下殺手。

在太后的勸說下,皇帝半推半就地把如懿送進冷宮,並自欺欺人地相信如此方能護她周全。

如懿到冷宮能好到哪裡去呢?飲食長期被動手腳,得了嚴重風溼,接著又是放蛇咬,又是縱火燒,屢屢陷入險境。

其實,這裡皇帝就是把如懿犧牲掉了,涉事的有嫌隙的做局者,都是家世顯赫的高位嬪妃,初登大寶的皇帝仰仗這些家族鞏固帝位,他不願為如懿大動干戈。

如懿是隱隱意識到這一點的。

有個細節可以體現:冷宮失火,皇帝擔心如懿安危,急赴冷宮。當他看到劫後餘生的如懿,坐在冷宮的門檻上,脫下了自己明黃色的繡滿龍紋的披風,蓋在了驚魂未定的如懿身上。如懿在他走後,面無表情地把披風從身上撇開了。

每個女子都渴望“一生被人收藏,妥善安放,免我驚,免我苦,免我顛沛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嘴上說的愛,是無用空洞的愛,切切實實的保護,才是真正的愛。你明明說愛我,為什麼還是忍心把我送入惡地讓我陷入險境?為什麼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通通不在身邊?

冷宮事件,是如懿第一次對皇帝感到失望。但他們沒有生出真正的嫌隙來。

主要原因是,如懿出冷宮後,皇帝做了很多主動修復關係的努力。

比如,

親手給如懿製作工藝複雜的綠梅粉,

親手為如懿的凍瘡手上藥;

談心剖白心意表達愛意,告知如懿自己一直暗中派人保護如懿,連如懿做了多少女工變賣換錢都一清二楚;

下重手處罰陷害如懿的阿箬。

這其實是男女感情的常態,完全沒有分歧,誤會和衝突的感情幾乎不存在,但健康的關係有能力處理衝突,甚至經過溝通之後兩個人會更瞭解對方,更加親密。而不健康的關係,衝突曠日持久,或者不斷升級,最終因為不可調和而導致分離。

而關係終結的最重要的徵兆就是,一方或雙方不再做出任何修復和挽回關係的舉動,任由關係惡化。

安吉法師桃色事件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如懿一共捲進過兩次桃色事件,第一次是和進宮講經的安吉法師,第二次是和侍衛凌雲徹。設局的嘉貴妃和炩貴妃都很聰明,她們都知道,破壞一段感情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引入第三者。

兩次桃色事件都給如懿和皇上的感情帶來嚴重的信任危機,是兩個人感情的重要轉折點。

如果說早期的安吉法師事件只是給兩個人的關係蒙上一絲陰影,那麼後期的凌雲徹事件,就是在兩個人之間撕開了大口子。

兩次桃色事件,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並不是那些捕風捉影的所謂證據,而是皇帝的猜疑性嫉妒。

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會嫉妒什麼人嗎?

會,不僅會,而且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男子主義,嫉妒只會來得更加偏執和激烈。

因為安吉法師和凌雲徹都不小心在皇帝注重的方面,超越了皇帝。

安吉法師進宮祝禱,因為容貌清俊,氣度不凡,引得宮中宮女嬪妃趨之若鶩,大有當年美男子潘安駕車出遊洛陽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圍觀,並投擲水果以表愛慕之情的盛況。

皇帝過慣了全世界都繞著我轉,全世界的女人都愛我的生活,心裡產生了巨大的落差。當連自己青梅竹馬的如懿,都與法師過從甚密,讓他覺得受傷。

皇帝的疑心讓如懿有點不知所措,皇帝此前是對她極為信任的。

可是皇帝讓她禁足,又對她避而不見的做法,終於讓她意識到,這次她已經無法僅依靠皇帝的信任而全身而退,她開始籌謀讓李玉調換七寶手串,展開自救。

如懿多年一直篤信皇帝對她說的三個字“你放心”,但經過這次風波,她動搖了。

因為她根本無法放心,當裂縫出現在她與皇帝之間時,皇帝有可能放開她的手,她需要變成算計籌謀的宮妃,才能護得一己周全。

十三阿哥之死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十三阿哥是如懿的第二個兒子,進忠和魏嬿婉勾結欽天監,把如懿的這個兒子說成祥瑞之子,人為拔高皇帝的期待值,然後又買通接生嬤嬤,讓如懿生下死胎,接著造謠如懿命格太硬,剋死了孩子。

皇帝篤信天象,雖然斥責和懲罰了接生嬤嬤和欽天監,卻在心裡把十三阿哥之死歸咎於如懿。

我為什麼把十三阿哥之死,作為兩人走向決裂的關鍵事件,拎出來說呢?因為這是一起壓力事件。喪子,是如懿和皇帝共同要面對的壓力事件。

《親密關係》這本書認為,幾乎每一段感情都會面臨偶然的壓力事件,需要伴侶彼此支持並適應新的環境。

所謂壓力事件就是麻煩事,有些壓力事件是普遍的。比如,懷孕、分娩、養育孩子,有些壓力事件是發生在特定的家庭。比如,失業、重病或者欠債等。

如果不能成功地應對壓力事件,就會使壓力更嚴重,引起婚姻質量的下降。最終延續的不滿會引起婚姻不穩定和離婚。

恩愛的夫妻或者相愛的情侶會不會一直相愛,我覺得關鍵就要看壓力事件發生時,雙方如何應對。

比如,很多女人感嘆:“嫁的是人是狗,生個孩子就知道了。”就是因為生養孩子的艱辛,對兩個人都是巨大的挑戰,兩個人都需要轉換角色,適應新的家庭責任。

有個朋友,和丈夫的感情變壞,就是因為生孩子之後,丈夫很少主動幫忙帶孩子,總是沒帶兩下,又把孩子塞回來給她。

再比如,準備結婚的情侶,雙方家庭商量婚事,彩禮、婚車婚房的協商也是壓力事件,如果處理不好,感情立刻急轉直下。你知道現實中,多少準備結婚的人,因為彩禮談崩了,父母反對了,婚禮意見不合了,然後分手的嗎?

十三阿哥之死,皇帝的表現再次讓如懿失望,因為在如懿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皇帝沒有到她身邊去,反而迷信天象之說,認為如懿不吉。當如懿反問皇帝的時候,皇帝也很委屈,我同樣承受著喪子之痛,我不來找你,你為什麼不能來找我呢?

一生很長,會遇到很多壓力事件,扛不住壓力的人,漸行漸遠,能共同經歷風雨的人才能一起走到最後。

倒追香妃事件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如果說壓力事件是婚姻和戀愛的內部威脅,那麼第三者就是最大的外部威脅。很少有感情經歷背叛之後,還能恢復如初的。

香妃美得不可方物,又自帶異域風情。皇帝人到中年,治下國泰民安,四海安定,沒有什麼是得不到的。一心求死、不願依附他的香妃反而挑起了了他強烈的征服欲。

他開始瘋狂地倒追香妃,任何諫言都聽不見去。如懿從來沒見過皇帝為哪個女人痴狂成這個樣子,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皇帝倒追香妃事件之後,是如懿第一次意識到、第一次對人說起,她早已永遠地失去了曾經兩心相許的少年郎。

皇帝之前有過那麼多的女人,如懿都不介意,為什麼這一次如懿這麼心灰意冷呢?

因為男性和女性對身體出軌和感情出軌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親密關係》一書中,有心理學家對此展開研究,結論是:

“兩種出軌都會引起男女的嫉妒,但男性對身體出軌的反應更強烈,女性對感情出軌的反應更強烈。

心懷猜忌之後,男性更沉溺於其伴侶身體上的不貞,女性則更憂心伴侶在感情上的不貞。如果發現猜忌沒有事實根據,得知身體出軌沒有發生,更讓男性感到寬慰,而發現伴侶並沒有愛上情敵,更讓女性感到安慰。”

香妃不同於皇帝以往的任何一個女人,是因為皇帝真的有可能愛上她了。

凌雲徹桃色事件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前一次桃色事件,安吉法師是在異性吸引力上超越皇帝而引發嫉妒,那凌雲徹又做錯了什麼,引得皇帝忌憚不已呢?

凌雲徹在刺客行刺的時候,飛身替如懿擋了一刀。可是當時皇帝是在現場的,他沒能勇敢地,親自保護自己的女人。這讓他痛苦,特別是刺客還特意指出這一點來挑釁。本來皇帝是九五至尊,侍衛代勞也沒什麼,可是勇敢剛好是皇帝很注重的品質。

否則他也不會轉頭就來責怪剛剛被挾持,還驚魂未定的9歲阿哥不夠勇敢,沒有當儲君的風範。

不止是勇敢,凌雲徹奮不顧身、豁出性命的保護,裡面所包含的超越男女的深情,也是皇帝萬萬不及。

發現了嗎?懷疑性嫉妒總是更容易發生在自卑的一方身上。

男女感情中,歇斯底里,猜疑成性,需要查對方手機的,對異性交往嚴防死守的,往往是自卑的人,他們心底裡覺得自己配不上伴侶,沒有安全感,總擔心伴侶遇上更好的更匹配的對象而拋棄自己。

安吉法師事件,皇帝的反應還算溫和,可是凌雲徹事件,皇帝的反應就近乎瘋狂了。

奸人暗中挑唆,宮中關於凌雲徹和如懿,流言如沸。連如懿的兒子都受了影響,被下了能產生幻覺的蕈菇之後,竟產生了如懿和凌雲徹幽會的幻覺。

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引而不發的嫉妒變成了恐怖的暴力。

他把凌雲徹變成太監之後,放到如懿的宮裡伺候,並上演夫妻恩愛宣示主權的做法。

皇帝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懲罰折辱自己的情敵,同時也在懲罰和折辱如懿。

如懿這次真的失望了,不止是對皇帝的猜忌失望,更對皇帝的殘忍失望。

她對皇帝說:“清白兩個字,臣妾都說得倦了”。

斷髮事件

《如懿傳》深度解析:曾經恩愛的青櫻弘曆,如何走向了決裂?

西湖事件是斷髮事件的導火索,矛盾的內核是兩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其實,如懿和皇帝的價值觀差異,早有伏筆。

在最開頭的情節裡,如懿到如意館看郎世寧作畫,郎世寧說,在西洋一個男人只可以娶一個妻子。如懿的心願是一生一次心意動,所以她跑來問皇帝如果一個男人只有一個妻子,沒有任何妾室會怎麼樣,皇帝十分反感和不耐煩,兩人不歡而散。

近一些的凌雲徹事件,如懿覺得凌雲徹是救過皇帝,救過自己,救過兒子的恩人,應該被善待,皇帝卻覺得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低賤奴才。

而這次西湖事件,如懿覺得皇帝的做法傷聖譽、失體面,還惹得民間非議,十分不妥,皇帝卻覺得自己幾十年為國為民,宵衣旰食,找點小樂子,無可厚非。

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很辛苦。

《親密關係》裡有一項研究,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感情,是因為某些關鍵事件突然改變的,人們對親密關係的不滿,更多是逐漸積累起來的。

如懿和皇帝的感情,走到這裡,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如懿為什麼會選擇斷髮這麼激烈的決裂方式呢?

因為如懿是一個高自尊的人,她是一個連進冷宮,也要帶上護甲,乾乾淨淨,體體面面的人。低自尊的人更可能選擇順從和妥協,而高自尊的人受到傷害、孤立、冷遇,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結束關係。

其實在皇帝和宮妃們的關係中,皇帝掌控著絕對權力,因為他控制著所有有價值的資源。可是隻有在他人想要得到某些資源的情況下,資源掌握者才能從控制的資源上得到權力。

偏偏位份、富貴、權勢,這些都不是如懿想要的,無欲則剛,所以如懿才能頭也不回。

最後的最後,如懿心如槁木,已經體會不到一點生而為人的快樂,她拒收皇后冊寶,燒掉帝后畫像中自己的半邊,在院子裡看著月亮,喝著茶,平靜地迎接死亡。她死前留下一封遺書,告訴自己的孩子,叫他不要傷心,因為她終於自由了。

看到過一些朋友的離婚事件,心想著,好好的感情怎麼走著走著就散了,愛著愛著就不愛了呢?

不過,我還是告訴自己,感情世界裡,一定還有我們未曾經歷的風浪和未知的可能,掀翻愛情的危險,不管是什麼一定要抗住,一定要守護住最珍貴的東西。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