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剩下三支海軍部隊的命運如何?

丿Seduce-希丶


甲午戰爭後,原本擁有大大小小號稱亞洲第一規模的清朝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包括定遠、鎮遠、濟遠號在內的三艘艦艇所配備的小魚雷艇六艘,北洋水師共計有大小艦艇三十二艘,僅康濟號練習艦被日軍解除武裝後交還給中國,用以運載丁汝昌等北洋水師將領的靈柩。至此,清廷花了二十多年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於威海劉公島,三千多名將士捐軀,半數以上將領殉職。



雖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但清朝還剩下南洋水師、廣東水師以及福建水師(殘餘)。然而這三支水師部隊從綜合實力方面來說,根本就不能跟北洋水師相提並論,更別說出海迎戰了。最終的結局就是在1909年,清政府將殘餘的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以及甲午戰後重建的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合併重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至此獨立的各系水師就正式解散。

下面說一下甲午戰後這三支海軍的具體規模。

南洋海軍的前身是江蘇地區原有的兩支舊式水師,一支是順治初年建設的江南水師,另一支是同治年間由湘軍水師改編而來的經制水軍,有內河和外海之分,統一歸兩江總督和江南提督統轄。甲午戰敗後,海軍事務衙門也以無待辦要件為名,被清廷裁撤,中國海軍的建設也失去了一個統一的組織機構領導。而此時南洋海軍僅有的15艘艦艇又大多老化,為數不多的艦船又小又舊,只能用來驅趕小海盜,根本不能出海迎戰。南洋海軍從1875年開始著手建設,直至清政府滅亡,始終未能形成海軍規模,也達不上成軍標準。


廣東海軍由於身處兩次鴉片戰爭的首發地,其地方的主政大臣很早開始便仿造外國式堅船利炮和購進外國軍艦,早期大小舊式炮艦有180餘艘。1884年張之洞接手廣東海軍時,其還擁有中小兵船25艘,魚雷艇11艘,其艦艇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但實力卻還是最弱的。在1884年至1889年的6年間,廣東海軍共建造艦艇12艘,能出海作戰的僅有廣甲、廣乙、廣丙三艘炮艦,但在甲午戰爭中,廣東海軍這三艘炮艦均由北洋水師統領參加了對日海戰,最終全部喪失殆盡。餘下的小炮艦還有20多艘,雷字號的魚雷艇還有11艘。最大噸位的船也就800噸,其他的都是150噸的小船,而且大多數為木殼船或鐵骨木皮船,根本不能出海作戰。

福建海軍在中法馬尾海戰之前,算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一支海軍,共有11艘兵船,其中2艘是從英國購進的炮艇,但在中法戰爭中僅20多分鐘便全軍覆沒。福建海軍比較先進的主力戰艦均在此次海戰中被法軍擊沉,後來經過打撈修補,在甲午戰後福建海軍僅有琛航、元凱、超武、靖海、伏波、飛捷、藝新、長勝以及新造的福靖共計9艘艦艇,甲午戰爭之後福州船政局因經費短缺再加上體制的嚴重弊端,後來甚至走上了瀕臨倒閉的地步。


基本上這些晚清建設的海軍不是在戰爭中覆滅了,就是在日後的辛亥革命中投誠了,後來重建的北洋海軍艦艇均自沉於江陰要塞用來遏制日本海軍。

配圖為重建後的北洋海軍海圻號、海琛號巡洋艦。


宇澤歷史


甲午一直是中國人心頭的一根刺,在這場戰役中,號稱世界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暴露出大清國外強中乾的本質,同時還讓鄰國日本嚐到了甜頭,對這塊夢寐以求的大陸伸出了爪牙。但是,人們對北洋水師耳熟能詳,但是卻不知道,其實中國當時並不止北洋一支海軍,其中南洋水師在北洋被團團圍困,孤立無援的時候,卻在隔岸觀火,好像日本屠戮的不是自己的同胞一樣。

要知道,當時的清政府並不止北洋一支海軍,而是有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支海軍,從規模上來看,北洋最強,南洋其次,而廣東和福建實力相等但比南洋要弱。

而在北洋水師在黃海和日本人血戰時,南洋水師並未參與戰鬥,這並非是當時的清政府將這支海上力量忘記了,當時光緒帝下令南洋水師北上支援被圍困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但是卻被南洋水師找藉口推諉拒絕了。

原來,北洋是李鴻章主持,而南洋是左宗棠掌管。這兩個人在朝堂上是政敵,他們背後的派系也不對付,這就導致了南北洋兩支海軍像日本海軍和陸軍一樣互相爭鬥,互相拆臺,兩派不但在朝堂上互相攻擊,甚至還互相爭搶軍費,李鴻章多次挪用南洋經費給北洋,南洋恨他恨得牙癢癢,又怎麼會去支援呢。

所以,就出現了非常搞笑的一幕:北洋水師打浴血奮戰,而南洋水師在一旁看戲好像這場國運之戰和自己沒有關係。甚至在戰後去找日本,希望索要回北洋水師借調走又被日本俘獲的一艘戰艦。


水鏡曉先生


甲午戰爭後,除了覆滅的北洋海軍外,中國實際上只剩下其他2支近代化艦隊,即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的輪船部隊。現在經常誤傳甲午戰爭後福建船政艦隊還存在,其實船政艦隊早在中法戰爭中就已全軍覆滅,並沒有能夠恢復。

下面簡述一下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在甲午戰爭後的命運。

南洋水師

南洋水師的前身是江南輪船,以長江下游的吳淞、江陰等地為駐地。單以艦船實力而論,在甲午戰爭前是僅次於北洋海軍的一支近代化艦隊,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艦船主要在江浙、福建海域活動,曾在臺灣海峽抓捕過涉嫌向日本投運軍火的英籍商船“巴山”號。

甲午戰爭後,南洋水師仍有“南琛”“南瑞”“寰泰”“鏡清”“開濟”“保民”共6艘無防護巡洋艦,另有戰爭期間從德國訂造的“辰”“宿”“列”“張”魚雷艇陸續交付,一度是全國最具實力的海軍艦隊,曾被調派軍艦北上填充北洋海防。不過此後歷任兩江總督對艦隊建設興趣不大,沒有增添新艦,南洋水師的實力逐漸被重建的北洋水師超過。到了1903年張之洞總督兩江後,才向日本訂造了4艘新式長江炮艦,即“江元”“江亨‘“江利”“江貞”。

1905年,經時任兩江總督周馥上奏,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採取聯合管理、訓練,拉開了南、北洋整合的大幕。此後到了宣統時代,1909年清政府正式下令統一南北洋海軍,南洋水師艦船主要被編入了新建的長江艦隊,南洋水師就此成為歷史名詞。


廣東水師

今天我們所指的近代化艦隊意義上的廣東水師,實際屬於綠營廣東水師下轄的近代化艦船分隊。甲午戰爭前,廣東水師共有主力軍艦3艘,即“廣甲”“廣乙”“廣丙”,甲午戰爭中隨同北洋海軍作戰,全部損失。

甲午戰爭後,廣東水師的近代化艦船部隊未再有力量增添大型軍艦,逐漸蛻變成一支主要以兩廣江口、內河巡防為主的力量。除原有艦艇外,添置了“江大““江清““江鞏”“江固”“廣元”“廣亨”“廣利”“廣貞”“安南”“安禺”“安順”“安新”“安香”“安東”“安太”等幾十艘雜七雜八的小炮艇,雖然數量眾多,但都是小不點。

作為一筆異數,廣東水師在清末曾派出老舊的“伏波”等軍艦巡閱南海,在西沙群島豎立主權碑,宣誓了主權,迄今仍是我國爭取西沙主權的重要歷史依據。

到了清末宣統年間,廣東水師的近代化艦艇部隊被清理出海軍系統,改為水警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