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都說內蒙古有著好風光,好山好水好地方。天蒼蒼,野茫茫,牛羊遍地滿山坡。除了美麗的風景之外,這裡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國內甚至世界矚目。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些“非遺”。

1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也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2006年5月20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申報的祭敖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2

牛羊肉烹製技藝

牛羊肉烹製技藝是一種傳統技藝。嚴格製作的烤全羊原料要選用兩歲大的小羊,將用蛋黃、鹽、孜然、胡椒、麵粉等調成的糊,抹到處理乾淨後的整隻羊上,把羊頭朝下吊在熾熱的饢坑中烤。用溼布等密、封蓋嚴坑口,烤一小時後可以觀察,全羊烤成金黃色,即可取出。全羊烤好後放到餐車上,在羊嘴放香菜或芹菜,用小刀割下羊肉食用。

2008年6月7日,牛羊肉烹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3

蒙古族刺繡

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族刺繡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麵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

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4

蒙古族服飾

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5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其製作技術精良、用料考究、裝飾華麗、使用舒適與其它民族和地區的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點。如,鞍橋是用科爾沁沙地百年以上樹齡的幹柳木或榆木的根結部分製成,美觀耐用。馬籠頭、馬鞭、褡褳、車馬具等是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屬等製作。是集木工工藝、金屬工藝、刺繡工藝及皮件編織等獨特工藝於一身的蒙古族民間手工藝。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6

那達慕

"那達慕"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農曆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7

蒙古族民歌

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8

蒙古族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它的造型、製作材料,還是它的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遊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著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9

呼麥

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暨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續聲部產生的泛音,與低音持續聲部形成兩個以上聲部的和聲。呼麥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內蒙古和新疆,從13世紀產生傳承至今。這種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2009年10月1日,中國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10

蒙古族長調民歌

特點是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

内蒙古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